廖良峰
(湄潭县抄乐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湄潭 564102)
茶树是一种常绿植物,具有多年的生长周期,其生长周期具有特别强的规律性,这样可以根据规律进行管理和采摘茶树,并且可以生产无公害的茶叶。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对茶叶的生长非常重要,病虫害的不当管理不仅影响茶叶的产量,而且影响茶叶的质量,为此提出了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基本需要。传统病虫害控制措施主要依靠农药,已经对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通过农业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来解决茶叶病虫害的问题,最终实现环境保护、环境友好和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
所谓的无公害茶叶是指符合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茶叶,例如市场上常见的有机茶等。它们都满足以下条件:
(1)栽茶环境良好,空气质量高,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在加工和包装茶叶时,戴手套和口罩以确保清洁和卫生;
(3)如果测得重金属含量超过标准值,则不能销售;
(4)茶叶生产过程中,不得破坏当地环境。
危害茶叶的害虫有很多,仅根据害虫对茶的危害成分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害虫对茶的叶子危害较大,典型的是蚜虫;第二类害虫危害的是茶树芽,例如茶毛虫,当发生虫害时,茶叶产量会大大减少;第三类害虫的食物是茶树的根和种子,这种害虫在衰落的茶园中很常见,甲虫是其中的典型;第四类害虫生长在地下,主要破坏茶树的根,典型的是白蚁[2],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如表1 所示。
尽管中国茶农正在积极地合作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缺乏有效控制茶叶病虫害的新技术。由于栽培技术的变化和农药的使用,害虫的基因发生了变化,病虫害难以控制,,生产无污染茶叶所需的预防和控制技术相对缺乏,不合理的肥料和农药使用,使得茶叶中农药的含量大大超过了标准,不仅影响茶叶的质量和销售,而且危害人们的健康。如今,无公害茶已成为政府和公众要求的茶标准,但是许多预防措施和农药成分远未达到无公害标准[3]。
表1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
害虫防治技术的水平越低,茶中的农药残留就越多。如今,已经有了控制茶园病虫害的更有效方法,我国针对茶中农药残留的最大含量制定了新标准,从而阻止了茶农使用他们以前的病虫害控制方法。例如在预防和控制茶叶病虫害中,农药的最大残留量被严格限制,而且不允许使用氰戊菊酯等农药,即便这些农药具有出色的杀虫和防治效果。由于没有其他农药可以替代,因此控制茶叶病虫害的难度也在增加,这表明茶叶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以达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对茶叶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的茶树种植业引入了无公害种植的概念,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无公害茶种植技术仍在开发中,即使在今天,也无法达到无污染标准,有很多必须克服的技术问题。
当温度下降时,从今年的10 月到次年的2 月,各种病虫害都将进入休眠状态。在此期间,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通过手动捕获可识别的害虫,切断茶园内和周围的易感树枝并清除杂草,这些害虫没有生存的空间,越冬害虫的成活率降低[4]。
在春季,害虫会在3-4 月醒来,因此应积极进行杀虫,及时清理茶园中的杂草,并施肥以去除土壤中的虫蛹,使用生物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将带有害虫天敌卵的茶树枝放在天敌可能会感染的区域,或者繁殖害虫天敌并提高这些有益昆虫的存活率。
在春季采茶期间,4-5 月通常不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在病虫控制中,有必要适当地调节采摘时间。
在5-7 月的夏茶季节中,害虫数量迅速增加,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发生大规模的虫害。在此期间,一方面有机肥料的使用促进了茶的生长,另一方面破坏了疾病和昆虫的生存环境,阻碍了茶叶疾病和昆虫的生长。同时对茶园进行浅耕,以去除土壤中的虫蛹,从而保持土壤干燥并降低喜欢阴凉和潮湿的昆虫的成活率。此外,人为地杀死病虫,消除因各种病虫害而患病的枝条,有效消除这些病虫害[5]。
在8-10 月的秋茶季中,病虫害的数量达到了最大值,应及时清除杂草,使用化学药品和人工方法防治病虫害。
要获得无公害的茶,需要从种植过程开始做好茶叶的病虫害控制,茶园病虫害统筹防控技术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茶园病虫害统筹防控技术体系
茶产区不断扩大,生产无公害茶的环境要求更高,有必要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合理的种植加工场所。加工厂必须与垃圾场、牲畜养殖场、医院、化粪池等保持至少50m 的距离,距喷洒农药的农田至少100m 的距离,并且距主要公路至少20m的距离。考虑到环境清洁、充足的水源以及适当的日光、运输、生活和通讯便利,环境保持无味和清洁。
种植茶叶时,需要尝试按比例缩小单个品种,以降低某些常见病虫害的密度和广泛爆发。如果需要,可以尝试在同一地区增加品种,与其他农作物一起种植,科学地选择栽培区域,以提高茶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将整个种植区与茶农的创收、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并将茶树种植与旅游业等其他行业结合起来以增加收入。选择高质量的抗病品种,以常见品种为基础,种植和推广对病虫害具有高度抵抗力的茶树,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增加茶叶的产量[6]。
利用生物技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不仅对当地环境危害性小,而且还大大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成本。因此,在生物技术对于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中,有必要创造茶叶和病虫害天敌可以共存的环境,并保护它们在抵抗病虫害中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害虫天敌来控制茶叶虫害。
在无公害茶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利用农业技术的应用来改善茶的生长环境,提高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爆发。在优化种植结构的同时,采用科学的控制方法,并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各种当地种植茶的生长特性,应用生物技术并严格遵守施肥、浇水、修剪等操作规范。注意茶叶生长的必要条件,特别要注意施肥和浇水,以确保肥料施用的适量,不会损害茶叶的生长,修剪病害较弱的树枝和发生病虫害的树枝,以免扩大病虫害的范围。
如果茶园中的病虫害非常严重,以致大大超过了预防和控制指标,则应适当使用药物。首先该药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且不能使用含有大量农药残留的药物。另外,不要使用类似于甲胺磷的药物,药物使用者需要记住,每种农药只能使用一次[7]。
根据无公害茶的种植要求,有必要推广一种综合防治技术,病虫害控制过程必须遵守科学合理的生态原则,这主要体现在“预防为主,全面管理”。在具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在预防阶段将物理诱捕和捕杀相结合,在选择农药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有效剂量,确保农药使用的安全性。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资源,可以减少对病虫害天敌的捕杀。
综上所述,当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概念日益受到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更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传统的茶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依靠农药在茶树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发展无公害茶叶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时俱进促进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和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