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居住小区生态种植设计的探讨

2020-06-28 07:45何坚
花卉 2020年12期
关键词:居住小区绿地厦门

何坚

(厦门市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福建厦门 361002)

0 引言

由于居住区有着独特的立地环境条件,随着我国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居住区已不在是简单的防寒御热、遮风避雨的人类栖息地,它不仅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还能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其绿化水平的高低是评判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十分重视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健康、和谐、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厦门居住区植物的种植设计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1 厦门居住小区绿化设计现状及产生的问题

1.1 厦门居住小区绿化设计的现状调查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是国家建设部制定的关于居住区绿化建设权威性的指导,其强调了小区的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除了对小区的绿地率、优良率与种植保存率、植物种类、植物配置的丰实度等指标提出要求外,更强调绿化系统应具有降噪、防尘、防晒、空气保湿、水土涵养等生态功能。减少硬质铺地,提倡垂直绿化。为此,笔者对厦门几个居住区的绿地率和绿量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1.1.1 绿地率

绿地率指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包括道路绿地、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和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上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注意在设计计算宅旁绿地用地面积时要求距建筑外墙1.5m 和道路边线1m 以内的用地,不得计入绿化用地。

调查统计表见表1。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小区的公共绿地率都有一定的增加,小区的绿地率都超过了30%,优秀居住小区的绿地率甚至超过了40%。[1]

1.1.2 绿量

“绿量”是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的总量,是对生长中的植物茎、叶所占空间面积的多少。决定居住区绿地生态效益多少的最实质性的因素是以叶面积为主要标准的绿量。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厦门很多居住区中还存在着不重视乔灌草的搭配,有的开发商为追求短期利益,而仅营造大面积草坪,单纯追求开阔疏朗的景观效果,配置方式单一,复合结构少,在多数居住小区中假槟榔、皇后葵等棕桐科植物大量作孤植树使用,生态效益不理想。

1.2 厦门居住小区种植设计的现存问题

由于房地产业的特殊运作模式,急于追求经济回报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居住环境中的生态设计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运作,大多数厦门居住小区的种植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点。这些问题包括:

1.2.1 盲目引进外来树种

居住区绿化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尽可能选种具备观赏价值的本土树种和花卉。然而有人认为本土树种司空见惯档次不够高,由这些树种所组成的园林景观便是低档次的园林,导致盲目地移植外地的珍稀树种。由于外来树种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差,比较娇贵,不仅人工维护成本高,而且因不适应本地生态环境导致长势不好,甚至死亡。这不仅造成了经济的损失,而且严重影响景观效果。

1.2.2 垂直空间的忽略

在植物的配置上,厦门许多居住区绿化种植上存在种类单调,缺乏层次感的现象,植物种类的丰富性不足,群落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因此在垂直空间上要注重各树种的分层搭配,这样不仅利于生物多样性,也有利于植物的抗逆性。在总体布局上应和整个居住区的大环境一致,形成以小见大的生态系统平衡特性。

1.2.3 落叶植物少棕榈植物多

近年来厦门许多居住区绿地上大量种植棕榈科植物,营造一派南国风情韵昧。众所周知,落叶木本植物具有较高的绿量,不仅能为绿地带来不同的季相变化,同时在和常绿植物配植时,由于生态适应性上的差异,可使群落生存稳定。而棕榈植物绿量小,生态功能较差,过多的配植棕榈植物显然达不到稳定生态的效果。

1.2.4 植物种植中忽略“人性化”的设计

通过对厦门多个居住小区的植物种植中的调查,本人发现这些居住小区的植物种植缺乏人性化的设计,比如,有些居住区营造大面积的草坪或者为了方便管理,禁止人们踏入草坪,这些都是某些开发商为追求短期利益,没有充分考虑植物种植“人性化”所造成的。居住区的植物种植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2 厦门居住小区生态种植设计的原则

2.1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

自然环境给人类带来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的生态法则,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居住区的绿地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构成有机整体,重视和保护环境。同时要充分考虑非自然的景观要素:如小品、建筑等来搭配居住小区的植物种植设计,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2 遵循生态性原则,合理配置植物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人工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人工植物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3]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在树种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种群稳定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满足人们的不同审美要求。

2.3 保持植物多样性原则

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在居住区的植物种植中可以模拟自然群落结构合理配置乔、灌、藤、草,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互相协调,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2.4 植物种植与管线、构筑物设施工程的协调原则

居住区的植物种植要充分考虑居住区室外管线和构筑物的布置情况和道路线形和布局。种植设计要符合有关设计规范,要充分考虑今后管线、构筑物等设施的检修和维护要尽可能对绿化造成最小的破坏,要进行减少相关因素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使植物根系在土壤中有合理的营养空间。

3 厦门居住小区生态种植设计——植物群落的建造

居住区绿地中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适合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层次丰富,结构配置合理,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其具体的设计手法如下:

3.1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厦门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小区的生态种植设计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进行生态种植设计,是生态学原理在种植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3.1.1 原生态表土的保持

表土是泥土的最高层,通常在顶部15~20cm。他是泥土中含有最多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地方,是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载体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因而居住区中原生态表土的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尽可能保留住宅本土是居住区生态复原的基础。

3.1.2 多样性的地形微环境的构建

起伏的地形是自然界的表象,它是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而起伏变化的地形微环境也具备亲近自然的感觉。居住区的绿地模拟自然的地形至关重要,不仅增加了绿地面积,有利于排水和地表径流,还能形成区域小环境、小气候,有利于植被多样性的构建。

3.1.3 尽量保留现状植物

无论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总会有现状的植被存在,尤其是那些原生大乔木或名木古树,它们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作用,对于保护小区内原有动物有重要的作用。厦门很多居住小区的开发商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大量搞“大树进城”,不仅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还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应尽可能保存或独具特色的原生植物群落,将它们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系统中。

3.2 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它是每个植物个体通过互惠、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巧妙组合,是适应其共同生存环境的结果。植物群落结构最为稳定的一般是由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和蔓生层组成的复层群落,但是居住区的植物种植由于要考虑居民的活动和审美要求,不可能照搬这种结构。常见的植物搭配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

3.2.1 乔木+草坪

按乔木郁闭度(指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可分为稀林(郁闭度小于40%),中等稠密林(郁闭度60%左右)和密林(郁闭度大于80%)。通常疏林草地的郁闭度一般在10%~20%之间,这种郁闭度具有视野开阔、便于活动的优点,是居住区绿地的主要结构之一,如图1、图2 所示。[2]

图2 万科金域蓝湾

3.2.2 灌木+草花+草坪

这种模式在一般小面积绿地应用较多,也用于地下管线或构筑物等限制植物根系深度的地方。由于无乔木遮荫,植物长势好,对住宅等的建筑物遮挡也少。缺点是夏季烈日当空时无阴影区,不利于居民的活动,如图3、图4 所示。

图3 高林社区

图4 湖边花园

3.2.3 乔木+灌木+草花+草坪

这种模式是居住区绿地的主要结构模式,也是最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提高景观层次和丰富季相变化。据陈自新在《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中指出居住区绿化乔木(以株为单位)、灌木(以株为单位)、草坪(以m2为单位)、绿地(以m2为单位)最适合的比例不小于1:6:21:29,乔灌草复合群落所发挥的生态效益是相同面积草坪的4 倍。[3]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情况,考虑居民活动场地等问题,确定合适比例,采用乔、灌、草的复式立体种植方式,如图5、图6 所示。

图5 万科金域蓝湾

图6 海峡国际社区

3.3 植物材料的运用

3.3.1 本土原生植物开发与利用

本土原生植物相比于外来引进的观赏植物,适应性强,且种植培育成本比较低,具备突出的经济性及生态适应性,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物物种的稳定,保护本地的景观特色。因此厦门乡土植物应成为居住区绿地的基调树种。

3.3.2 适合厦门常用植物

(1)上层栽植的植物:

落叶乔木:凤凰木、台湾栾树、泡桐、刺槐、木棉、美丽异木棉、刺桐、蓝花楹等。

常绿乔木:侧柏、芒果、龙眼、盆架木、香樟、小叶榕、海南蒲桃、白兰花、羊蹄甲、柠檬桉、白千层、大王椰子、假槟榔、棕榈、华盛顿棕榈、酒瓶椰子、蒲葵、加那利海枣等。

(2)中层栽植的植物:

林下遮荫条件下的植物:连翘、红瑞木、金银木、棕竹、龟背竹等。

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紫荆、红叶小檗、铺地柏等。

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海棠、紫叶李、紫薇、月季、榆叶梅、迎春等。

(3)下层栽植的植物:金银花、铺地柏、常春藤、一叶兰、合果芋、美女樱、小蚌兰、麦冬等。

实例解析:

图7 是万科金域蓝湾较为成功的植物群落,选用的物种极为丰富,如榕树、大王椰、龟背竹、黄金叶、苏铁、鹅掌柴等,其物种的组合和群落结构形式十分恰当,特别是在这样的观视状态下,群落显得更加自然、生动。

图8 是海峡国际社区小区道路一角,高大的乔木配合茂盛的、品种多样的灌木和地被植物,营造出了一种城市公园的意境。

图7 万科金域蓝湾

图8 海峡国际社区

4 厦门居住小区生态种植设计——“人性化”的种植设计

居住区的主体是人,植物造景服务的对象是人。因而,居住区的植物种植设计必须满足人们生存、享乐与发展的要求。包括绿色空间的营造是否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需求,符合人体尺度比例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等。

4.1 植物与人体尺度的关系

植物的性状特征多种多样,能形成各种园林的空间布局。成株的大小、疏密、造型和生长的速度都是最本质的性状特征,而这些要素的组合将决定种植环境的空间效果。

杰克布森(1977)告诉我们:灌木、草本植物种植的临界高度有处于地平面的、膝高的、腰高的和处于视平线的,因而设计师需要以人体尺度为依据,将植物材料按大小进行分类。[4]

表2 分类

在实际空间中,对植物的高度感因人而异。对于成年人,对植物高度改变的感觉只是轻微的,也将很少影响到我们对植物种类的选择,而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和残疾人,不管怎样,高度差异的影响很大。因此在选择植物时,我们应该考虑选适合孩子和残疾人的植物,考虑到他们颇为不同的空间体验。

4.2 营造植物与人的交流空间——植物种植的宜人尺度

居住区中大乔木的树干和树冠就是户外空间的“天花板和墙壁”,这样的户外空间感,会随着树冠的实际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树冠离地面3~4.5m 高,空间就会显出人情味,若离地面12~15m,空间就会显得高大。如图海峡国际社区水池边植物配置显出宜人的尺度。顶层乔木冠大荫浓,形成隐蔽空间,下层为地被芭蕉和黄金榕既分隔空间又不不阻挡视线。

实例解析:

图9 是高林居住小区中的休息小空间。在植物种植上既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考虑种植的方式与种植距离,又根据人体尺度创造宜人的休息小场所。图10 是万景公寓小区内休憩小广场,利用了棕榈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种植距离,配合其他灌木,营造出了一个供居民休息、休闲的场所。

图9 高林居住小区

图10 万景公寓小区

4.3 营造植物与人的交流空间——保健型植物群落的营造

居住区中植物的各种效益都是服务“人”,所以应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体现在种植设计中,以满足人们观赏、休憩、养生保健的需要。人们一旦来到绿色环境,不但缓解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植物所释放的负离子及抗生素,还能提高对疾病的免疫力。[5]厦门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园林花园城市,应该多把保健型植物群落种植应用到小区绿化中,让人、建筑、自然形成一个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4.3.1 芳香类植物群落的营造

人类很早就了解香味的作用,香味疗法古已有之。芳香类保健植物就是指通过挥发性芳香油对人体产生保健的芳香植物。不同的香味浓淡,能引起人们不同的反映而产生不同的疗效。如天竺葵香味可治气管平滑肌,具有平喘的作用;白兰、松油有抗菌的作用,玫瑰精油的杀菌力也极强。

这些植物不仅能挥发芳香气味,而且对止咳平喘、祛痰、镇静安神、降压均有功效。

配置芳香类保健植物群落以桂花、香樟、枫香、含笑等为不同主体树种。采取单一品种成片、成丛环抱于活动、休息空间的周围或道路两侧宅旁。上木可选用白兰、鹅掌楸、广玉兰、合欢等高大强壮的树木,丛植作主景;中木可选择桂花、月桂、山茶等,以丛群种植;下以七里香、玫瑰等为主,依习性成丛、成片配置于上木林和中木林丛之间及外缘。中、下群落边缘则以酢浆草、和草皮等不规则镶边,以求达到和形成群落绿化景观与自然保健功能并重的效果。

4.3.2 非芳香类保健植物群落的营造

非芳香类保健植物通过其他的挥发物质如萜烯类物质对人体产生保健作用,如松柏类。如松树,它挥发的物质具有怯风燥湿、舒筋通络等作用,对于关节痛、转筋痉挛、脚气痿软等疾病有一定助益。又如侧柏、圆柏、罗汉松等植物,具有使人安神凉血、舒筋活络、消肿、温中行气等功效。在居住区的植物配植上可以多用这些植物。

松柏类体疗小区的营造,上木可选用油松、侧柏、日本花柏、圆柏、竹柏等主体树种,中木可选择红豆杉等小乔木或灌木;下木用沙地柏、小龙柏、与金叶女贞等地被配置在路边或练功区旁。林下地被选择麦冬和红花酢浆草,路侧点缀百合、葱兰等。

5 结语

随着生态意识的加强,运用生态原理是植物种植设计的核心。对于厦门居住区中植物景观的营造已不仅仅满足于视觉欣赏的对象,而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生态功能,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多样性、富有层次、富于季相变化的植物群落,增强居住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植物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低成本的人工管理。同时注重植物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发挥植物抑菌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营造植物与人和谐共存的居住空间。

猜你喜欢
居住小区绿地厦门
厦门正新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偶”遇厦门
走进绿地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