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莉,韩玉江,张利平,罗仁斌,杨伟明,王明田4,5,高 刚,王严琪
(1.四川省甘孜州气象局,康定 626000;2.四川省达州市气象局,达州 635000;3.四川省乡城县气象局,乡城627850;4.四川省气象台,成都 610072;5.南方丘区节水农业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6)
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S.Ito&S.Imai)Singer]亦称松蕈、松口蘑,属担子菌亚门(Basidomycot)、伞菌目(Agarical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的珍稀名贵野生食药两用菌[1],是松栎等树木外生的菌根真菌,子实体一般单生,少数2~4 个丛生。全球报道的松茸类有15 个种1 个变种[2],其共同特征是菌柄具有膜质菌环。中国有5 个种1 个变种,即松茸、黄褐口蘑、青冈蕈、假松茸、粗壮口蘑和台湾松茸变种。松茸位居中国四大野生食用菌王之首,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特殊的药用效果[3]。国内松茸产区主要分为东北生态区、川西及西藏生态区、川南及云南生态区、西藏波密生态区[4]。横断山区东南部是世界松茸群的多度中心和多样性中心[5],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高山峡谷和山原区是四川松茸的主产区[6-7]。
松茸发生依赖于森林生态系统,与高山栎林、松栎混交林和斛斗科常绿阔叶林形成共生关系[8-9]。松茸生长环境要求苛刻,至今未能实现人工栽培[10]。松茸产量和品质是森林、土壤、气候、菌落和采集方式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条件是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加剧[11-12],加之松茸主产县产业结构单一,采挖方式粗放,导致松茸资源日益遭到破坏,松茸产量降低,供需矛盾突出,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学者们开展了较多的松茸生态调查和分析。苏开美调查了云南楚雄、中甸地区松茸的分布、生长条件与共生树种信息[13];王毅调查了川西高原松茸的突出特点,表明分布地海拔高,其生长海拔逐年升高,且宿主多样,主要与黄背高山栎和川滇高山栎共生,出菇时间较早[14];谭伟等分析了四川松茸的地理分布、自然储量、发生季节、植被类型、菇体形泽、香味等特点,以及目前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5];高明文等调查了川西高原松茸的生态特点,正常出菇期早、出菇期长是其它地区和其它菌类少见的,共生树种的独特性是其它地方松茸共生树不具备的[7];李强等[4,16-17]对松茸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等生态因子进行了分析。已有的这些调查研究对科学管理松茸资源提供了很多帮助,但是调查时间较早,气候环境因子调查不全,直接针对甘孜州的松茸调查研究少。位于川西高原的甘孜州是松茸的主要产地,占全国松茸总产量的60%以上,其中康定、九龙、雅江、乡城、理塘、稻城、得荣、巴塘为主产县,年产量均超过100t[7]。近年来,甘孜州受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在松茸采挖范围扩大的同时,很多传统松茸产区产量反而减少[18-19]。为适应松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服务需求,推动松茸生产提质增效和产业健康发展,本研究在归纳凝练松茸气候生态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乡城县松茸气候生态适宜性及潜在分布特征,为引导科学采挖松茸、资源调查利用和生态修复涵养提供依据。
乡城县野生菌资源丰富,占全国野生菌种类的33%。2009年“乡城松茸”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其中保护范围为乡城县12 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乡城松茸素有产量高、质量好的特点,松茸收入成为当地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为进一步了解松茸的气候生态特点,在研究川西高原松茸指标时,选取乡城县作细化研究。乡城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南部,横断山脉中北段,地理位置99°22′-00°04′E,28°34′-29°39′N,海拔2483-5320m,面积5016km2(图1)。硕曲、定曲、玛依三条河流从北向南纵贯全境,把该县地貌切割为三谷四山六面坡,以山地为主,高低相差悬殊,土壤、植被、气候等自然景观及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立体分布特点。乡城属大陆高原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少而集中,干湿季分明。境内植被种类繁多,主要以松科8 种、柏科7 种植被组成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海拔2600-4100m 的土壤类型有灰褐土、山地褐土、山地棕壤、暗棕壤等。
图1 乡城县地形与行政区划Fig.1 Topography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Xiangcheng county
分辨率 30m 的 DEM 来源于地理空间云(http://www.gscloud.cn/),1:100 万行政区划边界(2017 版)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http://ngcc.sbsm.gov.cn/ngcc/),1:100 万的土地利用地图来源于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http://westdc.westgis.ac.cn/data/),坡度从DEM 数据中提取,1:100 万的植被覆盖图来源于土地覆盖(WESTDC1.0)数据,1:100 万土壤分类数据基于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中的中国土壤数据集(v1.1),中国境内数据源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南京土壤所提供的土壤数据,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国内4 个松茸生态区代表县1981-2010年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乡城县气象资料来源于县气象局,全部通过质量控制,包括乡城国家气象站(香巴拉镇,28.93° N,99.80°E,海拔2842m)1981-2018年气象资料,3 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10-2018年和2 个区域自动站2016-2018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10 个雨量站2013-2017年自动观测的降水量资料;2007-2017年乡城干松茸年产量和2017年各乡镇产量数据来源于乡城县商务局。2019年6-8月实地调查,选取7 个产松茸的样点,利用手持GPS(eTrex20,上海产)测定经纬度和海拔。
1.3.1 根据文献并结合调查确定适宜性指标
利用已有文献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分析乡城县松茸生长条件,并根据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模型进行气候垂直反演,确定研究区各项气候生态指标适宜性的阈值范围。
松茸是低温菌,其生长分为4 个阶段,即孢子形成菌丝—菌丝形成菌根—菌根孕育出子实体—子实体散播孢子。整个生活史周期长达 5~6a,其中每年的松茸子实体形成期又可细分为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和子实体成熟三个阶段,但这一时期一般不足1 个月[9,20]。4-10月是乡城县松茸菌根生长、子实体形成收获的主要时段。11月-翌年3月,气温降低,降水季节性显著减少,不足全年的3%,菌丝生长缓慢,甚至停滞,故本研究主要分析乡城松茸每年4-10月的气候条件,探讨松茸生长和产量形成。
1.3.2 利用GIS 空间分析法进行气象数据分析 利用ArcGIS10.x 空间分析模块[21-23]对气温和降水回归模型运算时,选取最小分辨率输出栅格(250m×250m)即30m,计算分析每个指标所确定的适宜性空间分布,按集优原则对5 个要素图层进行叠加运算,根据叠加后数值的大小重新赋值分类,形成松茸综合适宜性分布图。将行政边界和主要河流叠加到适宜性分布图上,形成乡城松茸的适宜性空间分布图。在分析、鉴别文献基础上,结合乡城县地理气候、植被、土壤等特点,选取影响程度较大的海拔、4-10月平均气温、4-10月平均降水量、植被、坡度共5 个要素作为松茸适宜性区划的主要依据,归纳总结后制定区划指标。
利用气象观测序列资料(因变量)与对应的地理信息数据(自变量),建立气象要素多元线性回归空间模型,即
式中,Y 为气象要素实测值,φ、λ 和h 分别代表站点的纬度、经度和海拔,ε 为综合地理残差。即
残差采用反距离权重法订正,即使用一组采样点的线性权重组合来确定像元值。
1.3.3 利用集优法[24]进行区划
集优法的优点是能清晰展现各区域占有最适宜条件的程度。通过分析2007-2018年乡城县气象要素与松茸产量的相关性,综合考虑气象要素的环境影响因素,选取与松茸生长和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的气候、土壤要素值作为指标,分别将这些指标值在地域上的分布范围插入地图中,再根据各个地区所占指标的数目,划分出松茸不同适宜程度的气候区。某地区所具有的指标数目越多,其适宜度越高。
Ain表示第i 个因子的适宜度水平n,本区划中i=2(即平均气温和降水量2 个因子),n=2(即适宜和较适宜2 个等级),A11、A12分别表示松茸生长期平均气温的适宜区和较适宜区,A21、A22分别表示生长期降水量的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则综合适宜性分区图中的最适宜区为 A11∩A21,次适宜区域为A11∩A22∪A12∩A22,其余为一般适宜区。每两个图层处理一次,运用GIS 进行地图叠置分析,得到综合适宜性分区图。
1.3.4 利用实际调查数据对比验证
利用ArcGIS10.x 软件,将乡镇边界叠加在区划图上,用乡镇实际产量验证区划图的合理性和指导价值。将|残差/产量|作为判断一致性的指标,<15%为一致,15%~30%为基本一致,>30%为不一致。
2.1.1 海拔高度
根据2019年产区实地调查结果(表1),乡城县境内松茸生长地区海拔高度2805-3815m,大多在3000-3500m。结合以往文献的调研结果:川西高原松茸多生长于海拔3000-3900m 的高山针叶混交林下[25];3700-3900m 为集中生长区,3900m 以上高山区出菇量少,出菇时间晚[7];乡城县松茸在海拔3000m 以下、4200m(热打、朝阳沟等地)左右区域分布很少[26]。有学者调查了乡城县2800-3500m 处的松茸产地[14],并采样研究,说明乡城松茸在此海拔高度上有生长。据此,确定乡城县松茸分布的海拔上、下限分别为4200m、2800m,适宜区海拔范围为3000-3900m,次适宜区为2800-3000m、3900-4200m。根据这一指标,在海拔DEM 图中绘制乡城松茸的海拔适宜性区划图(图2)。由图2 可见,全县12 个乡镇均有适宜松茸生长的海拔区域,但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适宜海拔分布区随山脉走向呈带状、枝状特征。
图2 乡城县松茸海拔适宜性区划Fig.2 Altitude suitability division for Tricholoma matsutak in Xiangcheng county
2.1.2 4-10月平均气温
松茸菌株在不同生育阶段需要不同的培养条件。根据文献可知[7,26-30],松茸菌丝生长气温为8.0~30.0℃,最适温度区间在20.0~24.0℃,5-10cm 地温为12.0~17.0℃时菌丝正常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气温为12.0~23.0℃,适宜气温在14.0~19.0℃;原基分化发育适温为15.0~16.0℃,原基分化期形成有效刺激温度的上限为19.0℃,地温升至23.0℃并持续3d 以上,原基及幼小子实体将受到损害。
选取国内松茸4 个生态区有代表性的4 个主产县,将其月、年平均气温与乡城县进行比较分析(表2)。由表2 可见,国内松茸从中温带至中亚热带均有分布,范围较广,而4-10月平均气温分布较窄,除云南姚安因地处云贵高原,纬度低、夏季气温较高外,其余生态区气温大都在12.0~15.0℃。
统计乡城县国家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和区域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可知,乡城松茸产区年平均气温在5.2~13.9℃,4-10月平均气温在10.9(热打乡,3363m)~17.0℃(青麦乡,海拔2734m),与各生态区的气温变化规律基本接近。比较而言,乡城县松茸产区4-10月平均气温差异较小且相对稳定,对松茸分布和生长发育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关分析表明,乡城县4-10月平均气温与纬度(R=-0.57,P<0.05)和海拔(R=-0.93,P<0.01)均呈负相关关系。据此,运用多元回归法,建立4-10月平均气温空间与纬度和海拔的分布模型为
式中,Yt为4-10月平均气温,φ 和h 分别代表站点的纬度和海拔。
海拔对气温有明显的垂直递减作用,相关分析表明,乡城县4-10月平均气温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二者关系可表述为
表1 乡城县松茸实地调查表Table 1 Field survey of Tricholoma matsutakin Xiangcheng county
表2 国内4 个松茸生态区代表县和乡城县的月、年气温(℃)Table 2 Monthly and annual temperature from April to October in four representative counties and Xiangcheng county for Tricholoma matsutake ecological areas in China(℃)
式(3)、式(4)表明,川西高原纬度每北抬1°,4-10月气温降低约0.65℃,海拔升高,垂直递减率为0.56℃·100m-1。
综合相关文献、全国松茸各典型区的气温分布,以及4-10月平均气温模型计算结果的空间分布反演结果和产地实际,确定乡城松茸4-10月平均气温指标为7.5~16.0℃,适宜区10.0~14.5℃,以此对乡城松茸进行气温适宜性区划(图3)。由图3 可见,乡城县除了北部和东南部的部分高海拔地区不适宜外,大部分乡镇的气温均适宜松茸生长。
图3 乡城县松茸4-10月气温适宜性区划Fig.3 Temperature suitability division for Tricholoma matsutake in Xiangcheng county from April to October
2.1.3 4-10月总降水量分析
松茸生长区域内气候呈垂直分布,以高山凉温带(中温带)降水量最多,高山亚寒带和山地温带降水量较大。文献显示,松茸生长于高山凉温带和高山亚寒带,年降水量800~1000mm,这个区域内冬春干旱,夏秋多雨,6-8月降水量650mm 以上,适宜松茸生长发育[7,26,30-32]。空气相对湿度50%~60%有利于菌丝生长;云南和东北松茸在空气相对湿度为 85%~90%时容易出菇,四川则为 70%~80%[8,26]。
研究表明,松茸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降水均匀,以月降水100~200mm 为最适,降水强度以小雨-中雨为好,大雨以上量级的降水对菌丝体生长和水土保持不利。子实体分化发育期间要求降水较多,月降水量100~200mm[26-31]。据调查,在前期降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松茸出菇量主要受当年6-8月降水量制约[26]。6-8月降水适度,林间湿润,则出菇正常,生长量较大且菇体肥大,质量好。反之则多畸形菇,菇体瘦小,质量差。
国内4 个松茸生态代表县4-10月总降水量在520~780mm,空气相对湿度在70%~78%(表3)。乡城县干湿季特征明显,年平均降水量483.1mm,4-10月总降水量470.8mm,占全年的97%,其中7、8月降水量在100mm 以上,降水分布较集中,7-9月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各乡镇4-10月总降水量大多在430~650mm,水分条件基本满足松茸生长需求。
表3 国内4 个松茸生态区代表县和乡城县4-10月降水量(P)及空气相对湿度(RH)Table 3 Precipitation(P) and relative humidity(RH) from April to October in four representative counties of Tricholoma matsutak ecological region in China and Xiangcheng county
参考相关文献和松茸各生态区4-10月降水情况,结合乡城县乡镇雨量观测结果,确定乡城县松茸分布的降水指标为 4-10月降水量 400.0 ~800.0mm,适宜区降水量范围500.0~800.0mm。按上述分级方法赋值,得到乡城松茸降水量适宜性区划(图4)。由图4 可见,乡城县自然降水能基本满足松茸生长所需,但适宜区与次适宜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大,是造成松茸年份间和区域间产量差异的主因。
图4 乡城县松茸4-10月降水量适宜性区划Fig.4 Precipitation suitability division for Tricholoma matsutake in Xiangcheng county from April to October
2.1.4 植被类型
川西高原的林区分为松栎混交林和栎树阔叶林,林下植物稀疏。松茸的共生树种主要是黄背高山栎、川滇高山栎,分布在海拔2900-4300m 区域[5],共生树根系发达,不受树龄影响,栎树再生能力强,砍伐后3~5a 还可生长出松茸子实体[7]。高山栎林主要的建群种组为黄背高山栎、川滇高山栎、刺叶栎、川西栎等,栎林分布成片。
乡城松茸栖息地为硬叶常绿阔叶林[32],产区林型主要为黄北高山栎、川滇高山栎和少量的桦木、油松混交。综合分析文献和实地调查验证结果认为,中高盖度的高山栎、松栎混交、松林为乡城松茸适宜区;低盖度的高山栎、松栎混交、松林为次适宜区;草甸、无植被地段为不适宜区。据此标准和植被类型图,绘制乡城松茸植被适宜性区划(图5)。由图5 可见,乡城县的大部分乡镇林区均适宜松茸生长。
图5 乡城县松茸植被适宜性区划Fig.5 Vegetation suitability division for Tricholoma matsutakin Xiangcheng county
2.1.5 地形坡度
松茸生长的栎林一般在半阴、半阳坡,呈片状分布,林高5~20m,林地坡度20°-40°,遮阳度60%~70%,林冠整齐,林内空旷明亮[7]。地面为树木落叶所覆盖,青冈林较薄,混交林较厚。松茸一般发生在腐殖质层2~4cm,坡度25°-35°的半阳坡或阳坡,阴坡很少[8]。巫明焱等[17]调查发现,松茸生长环境的坡度范围较广,一般在缓、斜、陡、急的坡度均有生长,四川雅江县适宜松茸生长的坡度为6°-50°,但在坡度16°-35°的区域松茸生长较多。坡向影响局地小气候,因其在松茸的定量分析研究中涉及较少,本研究仅对坡度进行适宜性区划。
综合相关文献和近年来对乡城松茸的调查结果,乡城县地势相对于雅江县稍平缓,坡度小于15°的平缓地和超过45°陡坡区,极少有松茸生长。根据不同地段坡度松茸分布多少,以坡度25°-35°为松茸适宜区,15°-25°、35°-45°为次适宜区,<15°或>45°的地区为不适宜区,绘制松茸坡度适宜性区划(图 6)。由图6 可见,乡城县多数地区坡度都在适宜和次适宜范围内。
2.2.1 综合区划
图6 乡城县松茸地形坡度适宜性区划Fig.6 Slope adaptability regionalization for Tricholoma matsutak in Xiangcheng county
根据对海拔、气温、降水、植被和地形坡度的分析,用集优法进行适宜性综合区划,结果见表4。将各单项指标计算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将适宜区赋值1,次适宜区赋值2,不适宜区赋值0,赋值后的栅格要素两两(包括中间结果)逐一相乘,得到 全县综合适宜性区划栅格值,将综合值再赋值分类,0 为不适宜区,1~2 为适宜区,其余得数为次适宜区,迭加县、乡镇行政边界等要素,制作形成乡城松茸适宜性综合区划图(图7)。由图7 可见,全县12 个乡镇出产松茸,但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分布区随山脉走向呈带状、枝状分布特征。统计各乡镇松茸分布面积及面积占比,由表5 可见,乡城县森林分布面积约2720.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4%,适宜松茸生长的分布面积约920.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9%;次适宜分布面积约788.7km2,占全县总面积的 16%。
图7 乡城县松茸适宜性综合区划图Fig.7 Comprehensive adaptability regionalization of Tricholoma matsutakin Xiangcheng county
各乡镇松茸生长适宜和次适宜的面积以白依和热打乡最多,为341.0~346.7km2;定波乡次之,约247.6km2;青德镇最少,仅24.8km2;其余各乡镇松茸分布面积在27.9~165.7km2。从松茸适宜和次适宜分布区域看,白依、热打松茸集中分布区均占该县松茸产区面积的20%左右,定波占14%左右,沙贡占10%左右,正斗占9%左右,这5 个乡镇松茸分布较为集中,是松茸的主产区。
表4 乡城县松茸生态气候区划指标Table 4 Eco-climatic zoning index of Tricholoma matsutakin in Xiangcheng
表5 乡城县各乡镇松茸适宜性分布面积及占所在乡镇面积比重Table 5 The suitable distribution area of Tricholoma matsutake and its proportion in the township area of Xiangcheng county
2.2.2 潜在产区分析结果验证
以松茸生长适宜和次适宜区为潜在产区,将区划结果与2017年乡城县各乡镇的松茸产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见表6。由表可见,自然状态下,松茸适宜区面积越大,则采拾产量越高。相关分析显示,各乡镇区划潜在产区面积(适宜和次适宜区面积之和)与2017年实际统计产量间相关系数R 为0.933,通过了0.01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区划结果是合理的。产量与面积间关系式为
式中,Y 为乡镇松茸估算产量,S 为潜在产区面积。
个别乡镇存在与区划结果不一致的情况。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各乡镇产量拟合值,残差偏大的原因主要是松茸蕴藏量与乡镇人口成反比,本研究未考虑然乌乡和正斗乡地广人稀,蕴藏量和产量相对较高,水洼、香巴拉和青麦正好相反,蕴藏量和产量相对较低,个别乡镇残差较大,需考虑松茸跨区域流动情况。按潜在产区面积与采拾产量成正比,这个一致性的指标计算,全区仅香巴拉乡不一致。乡城县松茸产量以白依、定波、热打、正斗、沙贡5个乡最大,各乡镇实产与综合适宜性区划图基本一致,区划与实产一致和基本一致的乡镇数占全县总乡镇数的92%。
表6 2017年乡城县各乡镇松茸产量与综合区划结果的对比Table 6 Contrast of Tricholoma matsutak yield and regionalization in villages and towns in 2017
(1)乡城松茸潜在产区的海拔在3000-3900m,4-10月平均气温10~14.5℃,降水量500~800mm,植被为中高盖度的高山栎、松栎混交、松林,坡度25°-35°的半阳坡或阳坡;不适宜区在河流宽谷区、高山草甸、无植被地段。乡城县各乡镇均出产松茸,但受复杂地形和气候影响,分布不均。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地区,次适宜区在北亚热带和寒温带半湿润地区。白依、热打、定波、正斗、沙贡为主产乡镇,部分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相连,沿山脉呈带状、枝状分布。
(2)乡城松茸主产区主要以高山栎为主,有广泛适应性,下抵干旱河谷,上达高山草甸,分布区跨越几个生物带,分布特征有利于松茸生长。
(3)乡城松茸菌根生长主要受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的影响。乡城松茸出菇期集中在7月下旬-9月中旬,盛产期为8月,出菇期和盛产期由南至北逐渐延后,与区域内由南至北温度变化一致。松茸出菇最适宜的气象条件是多日晴夜雨天气,期间平均气温16.0℃左右,总降水量260mm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总日照时数228~255h。出菇时间和产量受降雨时节和降水量影响,6-7月降水充沛,出菇期提前,干旱则出菇推迟,整体产量下降。在气象服务中,可根据气温和降水量预测出菇期时间,指导采挖松茸。
(1)本研究在要素选择时重点考虑松茸对生长环境的需求。指标取值时,综合鉴选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部分专家访谈、实地调查、国内4 个松茸主产区的气象要素和乡城气候历史资料分析。由于未做精准的控制性试验,得出的指标难免会有不足;受区划指标准确性、站点密度、资料分辨率、松茸产量资料完整性和准确性等因素制约,区划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出现偏差,今后需在松茸气象服务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
(2)乡城县的降水量适宜松茸生长。降水的空间分布导致松茸水分适宜性的空间差异,部分乡镇适宜,部分乡镇次适宜等;降水的时间分布导致松茸产量的年际差异。
(3)本研究未对各因子之间(如温度与海拔,降水与植被、坡度)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可能存在局限。乡城立体气候明显,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模型反映出,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56℃。海拔高度与气温、降水的变化并不完全对应。海拔高度和水热状况的垂直递变,影响农林牧业生产的立体布局。乡城雨热同季,松茸生长期间的气温和降水总体变化趋势基本同步,同一日的降水量与气温呈负相关。气温和降水同步增加对植被的生长是正效应,也有利于松茸菌根生长。适当的降水可维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为松茸菌丝体发生提供必要的条件。适宜的降雨和植被、坡度,使乡城的落叶阔叶林和高山栎有广泛的适应性,下抵干旱河谷,上至高山草甸,为松茸和共生树种生长创造了条件。今后还需深入开展野外调查,进一步研究各因子之间的关系。
(4)随着市场对食物天然、营养、保健等方面需求的不断加大,松茸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但近年来由于森林破坏、气候干旱和无序采集使松茸资源量减少[14]。尤其是低海拔树木大量被砍伐,使松茸失去其生活的宿主;加之低海拔松茸采集容易,造成松茸资源减少;以及气候变暖等自然环境的改变,导致松茸的生长下线上移,产量下降。本研究对建立松茸原产地管理制度,规范松茸采集,保护和改善松茸生态环境,促进松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