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段子的公众危机情感调适

2020-06-28 00:56邬心云
关键词:段子危机个体

邬心云,陶 章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公共危机发生以后,正常的社会运转秩序往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公众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公众面对和处理危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调适自己适应危机的过程。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隔离生活大大压缩了公众的线下活动范围,公众纷纷转至线上空间满足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娱乐等需求,以广场型讨论、鼓励陌生人交往为特征的微博再度获得公众的青睐,出现了各种与疫情有关的话题讨论、情感倾诉和分享的内容。其中,段子在众多内容中尤为凸显,其娱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与严峻的疫情相违背,段子中隐藏的平静、友好,甚至轻快的情感与当时恐惧、悲怆的社会氛围形成鲜明对比。段子的出现和传播,对于疫情期间的公众接受危机事实、适应危机生活有何影响?本文将从危机时期公众情感适应的角度探讨新冠肺炎微博段子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本研究探讨的是危机应对和情感产生及进化相关领域的问题,上述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应对(Coping)这一概念最早萌发于19 世纪Freud 对防御机制理论的描述中,[1]后续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对环境刺激的反应,[2]或认为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3]目前对学界定义“应对”有三种取向,分别是心理特质论、过程论和交互作用论。其中,过程论认为应对是一个涉及情境评价的多维多变的动态信息加工,包括应激源(发生了什么)、认知评价(对个体的影响)、应对策略(实验性后效假设)、应对行为(应该怎么做)、后效(适应与否)等过程,强调由于实际个体活动的不断改变,个体与应激情境的关系、个体对应激源性质的评价也不断改变,继而应对也会有相应调整。[4]2在应对策略和方式上,Folkman 和Lazarus从功能主义出发区分了两种:问题聚焦模式和情感聚焦模式,前者涉及处理压力的来源,后者是试图处理和压力有关的想法和情感。[4]171-184Carver等人认为应对策略应该包含更多不同的模式,[5]把个体的应对方式分为14 种,分属于四大类。[6]研究表明,个体应对方式的选择受到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7-10]在应对的影响上,研究普遍认为应对在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中的作用明显。在压力情境和适应之间应对起着重要作用,[11]能够直接影响心理和躯体困扰,[12]也能通过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自尊而间接影响心理健康。[13]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危机应对的角度对新冠疫情期间公众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进行分析,具体探讨新冠肺炎微博段子传播的危机应对意义。

情感(emotion)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受到社会学家们的关注和系统研究,[14]1学者们曾用情操、心境、感情、情感体验等有关的词语来表述这一心理现象,[14]2人类在形成社会纽带和建构复杂社会结构时对情感有明显的依赖。[14]220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感的组成成分包括:身体系统的生理激活、社会建构的文化定义和限制、语言标签的内部感受、外显的非语言表达以及对情境中客体或事件的知觉和评价。而认知取向是近年来情感研究的主要取向,该取向逐渐发展成情感认知评价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情感直到主体对情境中的客体或事件给予评价后才产生。[14]3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它们对行为者所追求的目标具有的利害作用的引导。在人类情感的种类上,学者们认为尽管在情感如何表达和解释上具有文化差异,但有些情感具有普遍性,这些基本的情感是固化在人类神经自主系统之中的,具有提高适应的价值。关于情感的分类上,学者们区分了基本情感及其强度,以及情感进化出的次级情感,还从情感进化的角度解释了情感如何使复杂的社会组织模式成为可能。[14]13,214-232本研究将以情感认知评价理论、特纳的情感进化理论为依据,分析新冠疫情时期公众应对危机时情感的产生和变化。

二、微博段子对危机事实的认知

(一)公众的危机初级认知

疫情初期,由于对病毒、疫情防控等方面缺乏科学统一的认识,公众对这一突发公共危机事实的认知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众多不确定因素的推动下,一些似是而非的表述在社交媒体上流传。据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的统计,2020年1 月下旬开始,公众间开始流传和新冠肺炎相关的各种谣言,在一个月之内相关谣言迅速攀升到几百条,主要涉及疫情及防控、病毒预防和治疗这两方面。其中预防/救治方法的主题由于与公众日常生活距离最近,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公众相应的非理性行为,例如抢购“双黄连”的风潮。

(二)微博社交场景对公众危机认知的影响

个体在形成对刺激情境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过程中,受到自身心理结构(如信仰、态度、人格特征等)和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其中,社会文化情境对个体情感表现的影响主要途径为:情感刺激的理解、表情、确定的社会关系和判断以及高度礼仪化的行为。[15]

经过多年的发展,微博营造了一个相对匿名、开放的社交场景以及去中心化的用户网络结构,形成了娱乐化的认知框架,常常为各类话题注入娱乐化的成分。对于新冠肺炎疫情,亦是如此。疫情期间,微博上出现了以非中心的边缘视角,围绕新冠肺炎疾病、疫情发展、疫情导致的影响等主题进行现象描述、观点分享的相关内容,反映了非疫情风暴中心的一般公众对此次危机的认知和评价,此类表达以段子的形式出现,带有鲜明的“娱乐化”微博基因。

(三)微博段子的危机次级认知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疫情区域相对集中,绝大多数的公众处于危机的非核心区域,病毒的危险性、疫情的严峻性等对个体情感的刺激性较小,在对危机事实的“再认知-再评价”过程中,公众再次筛选有关危机的信息,其中有关疾病、疫情事实的信息多是间接、二手的,而疫情的社会影响和隔离生活的信息却可以随手获得,对个体情感的刺激也更加直接。本研究选取了2020 年2月29 日之前微博上出现和流传较广的65 个与新冠肺炎有关的段子,发现其中有40%段子的主题是隔离生活,23.08%和疫情影响有关,对疾病、疫情的关注度相对较少(见表1)。

表1 段子的内容主题

同时,段子娱乐化的认知框架赋予了隔离生活更多的趣味性,如:“大家应该每天中午起来,花一两个小时化妆打扮,晚上再卸掉,又不会无聊,化妆技术突飞猛进。”“今年春节不串门,串门只串自家门,卧室门、厨房门、厕所门……”此外,娱乐化的表现手法也增加了平静、友好等积极情感的成分。如:用喜剧化的场景、夸张的情节描述居家隔离的生活场景:“今天天气很好,在房间呆久了,准备去客厅散散心。”又或用幽默的态度调侃隔离居家生活的现状:“提醒一下大家,如果一直在家,出现浑身乏力和头晕,不要过分紧张。因为这是长时间躺床上刷手机造成的,建议去客厅散散心。再提醒一下,如果在家里出现喉咙痒,持续咳嗽的情况也不要太紧张,说明你瓜子、山核桃等炒货吃太多了。”

三、作为危机情感应对方式的微博段子

(一)应对理论

关于人类适应过程的研究始于19 世纪,Freud 的防御机制理论认为个体在应对消极的感觉,尤其是焦虑时会有意的扭曲事实。20 世纪30年代,Selye 认为应激是人或动物对于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认知革命的到来使人们意识到,刺激和反应之间会受到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干预,并且强调有意识的、看得见的适应性的一个演变过程。[2]Lazarus 提出了应对过程理论,并于1966 年出版了《心理应激与应对发展过程》,强调情境特征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个体的应激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对环境的评价。后来Lazarus 和Folkman 关于应对的概念被学者们普遍认可:应对就是个体不断改变认知和行为、管理内部和外部的紧张状态来对付心理压力。这一概念强调个体面对压力时的认知和行为,认为应对是一个动力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有目的的反应,以此解决自身与压力刺激的关系,可以说,应对是用来处理压力的一组的认知和行为的策略,而有效的应对策略能帮助个体重新获得平衡感,适应压力条件下的情境。

(二)压力应对策略

在具体的压力应对策略上,Folkman 和Lazarus区分的两种模式(问题聚焦模式和情感聚焦模式)都可用于分析各种压力情境。Carver 等人认为应对策略应该包含更多不同的模式,例如更小用处策略等,[5]其编制的COPE 问卷认为个体的应对方式有14 种,分别属于问题聚焦型(积极应对、计划和自责)、社会支持型(寻找工具性社会支持、寻找情感性社会支持和发泄)、情感聚焦型(积极重构、忍受/ 接受、幽默、寻求宗教信仰)以及回避型(否认、转移行为、逃避、物质滥用)四种策略。[6]

面对压力,个体应对策略的选择主要受确定性和可控性的影响,比如,个体面临的情境处于低确定性和低可控性的状态,其产生了恐惧的情绪,这将导致悲观的判断和风险厌恶的选择,继而会寻求情感支持、发泄;而所处的情境是高确定性和高可控性时,个体的愤怒情绪则会导致乐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追求,倾向于采取行动、寻求指导。[10]由此可见,前者采取的是情感聚焦策略,后者采取的则是问题聚焦策略。

(三)微博段子的情感聚焦应对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尤其是疫情初期,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被打乱,普通公众普遍处于低确定性和低可控性的情境中,因此他们面对疫情的压力更有可能采取情感聚焦应对策略。本研究对65 个段子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段子的语义和目标指向,发现段子面对疫情时采取的应对方式有:发泄、接受、幽默和积极重构(见表2)。

表2 段子应对方式和内容主题

段子中发泄的对象主要是新冠肺炎疾病本身:如“2003 年,非典易感人群是青壮年,2020年,冠状病毒易感人群是中老年。这xx 不就是同一批人嘛?多大仇啊!一路升级追杀了17 年!”除此之外还涉及疫情的扩散和疫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

对于不能改变的客观事实,如疾病本身,段子采取主观上接受的应对方式。如“祝大家双肺纹理走形、分布正常,肺内未见实质性病灶,肺门不大,纵膈居中,心影不大,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血尿常规正常,CRP 正常,核酸检测阴性,鼠年吉祥,数一数二,心有所属,属你最棒!”同时接受的还有疫情造成的影响和隔离生活状态。

面对无聊、烦闷、无所事事等的隔离生活,段子采取幽默的应对方式,如“提醒大家一下,如果在家出现胸闷,浑身乏力和酸痛,不要过分紧张。因为这可能是长时间躺床上玩手机造成的!!!(奸笑)请翻个身,再继续。”

同时,提出以积极的角度看待隔离生活,对隔离生活进行积极重构,想象让隔离生活变得有趣的方式,挖掘隔离生活的好处:如“爱打麻将的人终于可以坐在一起连打14 天!”。还有的段子挖掘疫情扩散、社会停摆的好处,例如平时不好拒绝的活动(过年拜访亲友)、难以禁止的行为(学生补课)。有的段子中希望重构当前的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分布,消解被疫情信息包围的恐惧氛围,还有的则在疫情扩散中发现区域差别,寻找积极信号。

四、微博段子呈现的危机情感倾向

(一)情感的产生

人类的情感是具有普遍性的,这些具有普遍性的情感被称为基本情感(primary emotions),尽管学者们对存在有几种基本情感上存在分歧,但普遍认同高兴、恐惧、愤怒和悲伤是普遍的,同时这些基本情感具有高、中、低三种强度状态,形成满意-高兴,厌恶-恐惧,苦恼-愤怒,失望-悲伤的情感变化。[14]13

关于人类情感的产生,情感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of emotion)认为,只要事物被评价为与个人生活的重要方面有联系,个体就会有情感体验。人类的情感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该理论于20 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Arnold 提出,其认为人们总是直接地、自动地并且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评价着遇到的任何事物,情感就是一种朝向评价为好(喜欢)的东西或离开评价为坏(不喜欢)的东西的感受倾向。其中,记忆是评价的基础。任何新的事物都是按照过去的体验来进行评价的。想象是评价的重要环节。在开始行动之前,当前的情境和有关的感情记忆使我们推测未来。整个评价的复杂过程几乎是在瞬间发生的,情感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价-情感”。

Lazarus 进一步把上述的评价扩展为评价、再评价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筛选信息、评价、应对冲动、交替活动、身体反应的反馈、对活动后果的知觉等成分,他建议对个人所处情境进行评价,也包括对可能采取什么行动进行评价,也就说情感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感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16]

(二)公众的危机初级情感

公共危机时期,公众持有的情感类型、情感强度的状态与其对危机事实的认知和评价密切相关,危机事实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公众对危机事实的认知和评价的变化,都将影响着公众的情感走向。作为一起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新冠疫情对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成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全面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工作。疫情初期,社会对疫情的发展和防控、疾病的治疗仍未形成统一的科学措施,公众对于危机事实的认知和评价普遍处于“无知、无能”的状态,加之绝大多数公众对2003 年SARS 危机时期仍保有恐慌、悲怆等负面的情感记忆,因此产生了公众产生了较高强度的消极情感,具体表现为对病毒的恐惧,面对病毒扩散夺取生命的悲伤,对疫情防控负面事件的愤怒等。

由于公共卫生危机时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例如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染路径不明确、无特效药、缺疫苗等,这些特征给普通公众带来了极大的无助感,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很难进行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更易被情感所支配,极容易受到外来情感的影响,因此,危机来临之时某种情感,尤其是消极情感易以暗示、传染的形式在人群中迅速扩散。另一方面,由于危机发生时常出现局势不明朗、信息传播不够及时公开等现象,导致个体缺乏充足的、客观的信息作为情感的依据,从众成为决策成本最低的一种选择,消极情感一旦在人群中产生,就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群体的共同情感。同时,多渠道、多手段、多形式的融合传播技术引领我们进入沉浸传播时代,传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17]这种沉浸式传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众多“身临其境”的场景,相应情感的扩散也搭上了快车道,社交媒体上的随手转发不仅传播了相关信息,相关情感也在一次次的转发过程中不断累积和扩散,每一次的微博热搜、微信朋友圈刷屏都使个体处于某种情感的包围之中,情感的弥漫性影响越来越大。此外,情感牌是社交平台上众多自媒体的获取流量的重要手段,经过自媒体的传播,各种消极情感的强度不断升级,对公众消极情感的极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微博段子的积极情感倾向

特纳在基本情感的分类的基础上区分了低、中、高三种强度水平,某种情感状态对应不同强度的情感类型,由此把人类的基本情感分为75 种具体情感形式。其中“高兴”有17 种,“恐惧”有14种,“愤怒”有27 种,“悲伤”有17 种。例如“平静”“轻快”“喜悦”分别是低、中、高强度水平的基本情感之“高兴”,而低强度的“高兴”还有“满意”“满怀希望”和“感激”。依据特纳对基本情感的上述分类,本研究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对每条段子所反映的情感类型进行定位,结果显示53.85%的段子反映的是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中约70%是低强度的(见表3)。

表3 段子的情感类型及强度

五、经由段子传播实现的危机情感转换

(一)生产段子削弱了消极情感

在人类的基本情感中,恐惧、愤怒、悲伤这三种都是消极情感,由于基本情感间的联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次级情感,消极情感可以通过与积极性情感的融合产生新的次级情感,从而削减消极因素。例如:厌恶-恐惧+满意-高兴=期望,失望-悲伤+满意-高兴=接受,强硬-愤怒+满意-高兴=平息。[14]16如上所述,段子反映了个体对危机事实的次级认知和评价,而个体在次级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这一阶段会通过回避、疏远和否认应激源,或是转移对应激源的注意力、重新理解应激源等具体方式,达到摆脱由应激源引发的消极情感这一应对的根本目的[18-19]。作为公众应对新冠肺炎危机的情感聚焦策略,段子通过对隔离生活的聚焦,减少了对疾病、疫情的关注度,从而改变了个体情感的应激源,为积极情感产生提供了认知基础,并通过接受、幽默和积极重构的应对策略,表现出平静、满怀希望等低强度的高兴情感,以及轻快、友好、享受等中强度的高兴情感(见表4)。具体表现为:轻快地描述隔离生活,友好地表达对隔离生活的建议,并建议要享受隔离生活带来的好处,同时平静地描绘疾病,对控制疫情满怀希望。同时,提出以积极的角度看待隔离生活,对隔离生活进行积极重构,想象让隔离生活变得有趣的方式,挖掘隔离生活的好处;从正面角度调侃疫情的扩散、疫情导致社会停摆,有的段子中希望重构当前的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分布,消解被疫情信息包围的恐惧氛围,还有的则在疫情扩散中发现区域差别,寻找积极信号。

表4 还可看出,段子表达的消极情感中悲伤较少,不涉及疾病和疫情的内容主题;三种消极情感中恐惧占比最多,四类主题内容均有涉及,但和疫情相关数量明显少于其他三种;段子中的愤怒情感主要和疾病有关,对隔离生活表示愤怒的很少。从情感的强度水平上看,段子中的消极情感强度处于中、低程度,例如对疫情影响的沮丧、对疾病的不安、感受到疫情影响的利害等。

表4 段子的内容主题和情感类型、强度

(二)关注段子构建积极情感联系网络

已有的研究表明,对于形成社会纽带和团结来说,消极情感是一种障碍,因此自然选择需要促成大脑能够产生新的情感类型,以削弱消极情感的力量,或把消极情感转换为能够促进社会控制的复杂情感。[14]220人类的行为也受到体验尽可能多的积极情感,以及尽可能少的消极情感的动机引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采用多种策略来确保积极情感的发生和持续,包括建立多样性的情感联系,建构积极情感联系网络;形成强度不同的情感联系,为特定情境和关系排序等。[14]220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隔离的居家生活打乱了个体原有的社交活动及情感联系网络,线下的情感交往被抑制,伴随着线上交往活跃度的提高,网络空间也成为个体获取情感能量的主要来源地。而微博广场式的社交场景、偶遇的匿名交往对象、暂时的交往关系对个体的时间和能量成本要求较低,这都激励着个体积极构建以弱关系为基础的积极情感联系网络。以情感分享为主要功能的新冠肺炎段子,为网络上分散的个体提供了相互连结的桥梁。个体也在关注段子的过程中,获得了与他人共享注意力的体验,产生了和其他微博用户一起面对疫情危机的感受,由此建构一个以微博用户为主要成员的积极情感联系网络。

(三)评论、转发段子提升微博互动关系的排序

除了建构积极情感联系网络,为了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个体还会调整关系网络的位置,把产生积极情感较多的关系放置于层级较高的位置上,把产生积极情感较少的关系放置于较低的位置上,通过这种方式,个体知晓特定情境或关系能产生多少积极情感,进而调节行为使积极情感最大化[14]226-227。因此,当个体在关注段子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可能积极留言评论表达意见观点,或是转发分享扩大段子的传播范围,自身的卷入程度也进一步加深。随着与段子相关的行为逐步展开,个体对微博积极情感联系网络的卷入程度逐渐提升,该情感联系网络也被个体置于更高的层级位置,“上微博”成为个体进行线上社交活动的优先行为,从而能以持续的积极情感应对新冠疫情这一危机。

结论

基于对公共危机时期相关微博段子的传播和公众危机情感的变化分析,可构建出公众危机情感调适模型(如下图)。

图1 基于微博段子的公众危机情感调适过程

早期和疫情相关的信息多为负面,一时间消极情感在公众间蔓延,而微博段子的出现,唤醒了网民的娱乐情感,宣泄了消极情绪,在阅读段子过程中与段子生产者建立了倾听和倾诉的情感联结关系,由此打开了微博场域的互动仪式链,个体也加入了正向情感能量的生产和传播过程。随着段子的传播,其所包含的话题成为微博用户共同的关注点,强化了用户相似的心境,发表评论、参与转发等活动演变成一种互动仪式,个体之间实现了节奏型同步,共享了心境,强化了微博用户这一身份认同,进一步激发形成了情感共同体。同时这一系列的参与式传播行为作为微博用户群体的共同行为,推动着他们达到了集体兴奋和情感愉悦。可以说,微博段子的出现和传播,是公众面对危机时积极主动进行情感调适的方式之一。

猜你喜欢
段子危机个体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嘻哈段子铺
段子来了
“危机”中的自信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