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敷贴联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0-06-28 02:57
关键词:胃痛脾胃穴位

赵 超

(衡水市第二中医医院,河北 衡水 053200)

在临床中,胃痛是比较常见的消化内科系统性疾病,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1]。脾胃虚寒指的是胃部隐隐作痛、空腹疼痛、进食后疼痛减轻等情况,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以及嗳气等消化道症状[2]。长期的胃痛会影响患者的健康,本文很对130例患者给予中药穴位敷贴联合厚朴温中汤加减进行治疗后的效果予以观察分析,详见下文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样本采集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诊治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260例为本次研究主体,将所有研究主体按照数字表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实验组男70例,女60例;年龄31~70岁,平均(50.5±3.5)岁,对照组男71例,女59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3.7)岁;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经数据分析后,比例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草豆蔻仁、桂枝各12 g,炙甘草、木香、干姜各10 g,厚朴、陈皮、炒白芍、茯苓各15 g。根据患者自身症状加减:如果患者出现泛酸加入吴茱萸10 g;腹胀痞满加入佛手、醋香附各15 g;气短乏力加入黄芪和党参各15 g;如果寒胜而痛,恶心呕吐加入大建中汤后者理中丸;以上方剂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次,每天一剂,连续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敷贴,中药穴位贴敷方剂为:肉桂、白芥子、细辛等中药成分,将以上中药研成粉末,再加入生姜汁调成糊状,放置于医用穴位贴上,取穴位为:中脘穴、双脾腧穴、双胃俞穴、章门穴以及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贴敷。三天贴敷一次、每次贴敷3小时,7次为一个疗程,贴敷时间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承受能力掌握时间,在治疗过程中,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原则以清淡饮食为主。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研究主体的临床治疗疗效以及疼痛度缓解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数据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实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计量资料应用(±s)描述,组间经t和x2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由表1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比较两组总有效率(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后的疼痛均有改善,但是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比,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数据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

3 讨 论

胃痛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又称之为胃脘痛,主要指的是胃脘部靠近心窝位置会常常伴有疼痛症状[3],主要的致病机理是由于脾胃虚寒导致的寒气凝滞、脾胃阴虚以及肝郁气滞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症。有关中医研究发现,针对于脾胃虚寒症状的胃痛患者采取中医治疗,应用中药穴位敷贴并结合厚朴温中汤加减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厚朴温中汤能够行气消胀、温中散寒、温中行气以及燥湿除满等功效,并且还要具体消炎止痛、调节免疫力的功效,联合中药敷贴能够起到调脾和胃以及健脾温肾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表明,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疼痛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研究分析可知,针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应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胃痛脾胃穴位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