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敏/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1]而院级党组织作为高校党组织结构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和团结广大师生员工的政治核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一次强调:“要强化院(系)党的领导,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2]可以说,高校院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是其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的重要来源,是在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地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功能的关键保证。
从管理学上来说,组织力一般包括政治组织力和管理组织力。[3]高校院级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其组织能力的总称,是指其为履行职责目标,将组织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调配、统合,从而展现出的整体合力。[4]高校院级党组织组织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其组织主要功能的发挥效果上。本研究结合对浙江省26所各类高校的186 个院级党组织进行的抽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高校院级党组织的功能发挥效果,从完善工作机制的角度探讨提升其组织力的路径。
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高校院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总体效果较好,29.6%的受访者表示本院系党组织作用发挥现状的总体评价为很好,59.7%认为较好。对于党的路线方针、学校目标和政策的贯彻,57%的院系能及时落实,39.8%的院系能做到比较及时。这充分说明浙江省各高校基层党组织是有战斗力的,也是可以充分信赖的,但仍有超过10%的院级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一般。具体来看,在三会一课及党建主题活动等组织生活的效果的调查上,只有14%的院系效果理想,64.5%效果比较理想,21.5%效果一般。说明目前各院级党组织在组织生活开展的效果上参差不齐,有待加强。在院级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总体效果评价上,超过25%的院系效果一般。这一方面说明群众工作难度高,群众的诉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院系受制于各种条件,有时无法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思想工作的能力与水平还不够,有待加强。在处理院系重大事项时党组织调动整合资源、发挥工作合力的效能的调查中,42.5%的院级党组织能做到非常到位,53.2%能做到比较到位,个别院级党组织缺位。同时,问卷结果显示各院级党组织对共青团、学生会、工会等群团组织的指导落实比较好,38.2%的单位指导十分到位,56.5%的单位指导比较到位。
在数据的关联分析中,为了尽可能准确反映各因素的实际情况,对物质保障、人员配备、工作机制、工作基础等因素和院级党组织组织力发挥总体效能各问题进行赋值相加得到一个相应的新变量,再进行分析。
在总体效能这个新变量中综合受访者对所在院级党组织作用发挥的评价、党组织生活频率和活动效果、党政联席会议运行情况、党组织委员会运行情况、党组织在解决重大问题和事项中的作用、对群团组织的指导等多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对每个子问题的各选项进行赋值,效果从好到差分别赋值1、2、3、4、5 分,每个子问题分值相加得到新变量的分值(同样,相加以后分值越小,表示效果越好),再进行关联分析。物质保障包含是否拥有党员之家等硬件设施、党建工作经费是否充足等,硬件设施勾选越多、党建工作经费来源途径勾选越多、经费不足方面勾选越少的,物质保障越好,对应的赋值越低;人员配备包含领导班子的履职能力、党务干部配备到位情况、对院系党务工作者评价等,同样效果越好赋值越低;工作机制包含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运行情况、三会一课等党组织制度建设情况、民主决策途径、院系党组织委员会发挥作用情况、党组织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动力机制、文化建设机制等方面,其中民主决策途径、文化建设机制勾选越多表示效果越好,赋值越小;工作基础包含组织构架是否合理、院系领导对院系党组织建设的重视程度、院系文化传统是否有利于作用发挥、学校目标政策是否连续等。
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物质保障、人员配备、工作机制、工作基础与院级党组织组织力发挥总体效果的Pearson 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177*、0.565**、0.255**、0.588**,说明工作机制与院级党组织组织力发挥效能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在访谈中,要求受访者按照自身实际工作体会对物质保障、人员配备、工作机制、工作基础四个不同方面对院级党组织组织力发挥效能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排序,得到的结果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
表1 院级党组织组织力发挥效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保证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合力是高校院级党组织提高组织力,合理调动资源,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必由之路。必须站在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高度,在确保工作保障,理顺工作构架,合理配备人员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党政协同工作机制、动力联动机制和监督保证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从而从政治引领力、发展推动力、基层治理力等方面提升院级党组织组织力。
院级党组织的根本属性是政治属性,基本功能是政治功能,所以政治引领是院级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灵魂,也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而院系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机制是院级党组织的核心工作机制。党政协同工作机制决不能单一孤立,应建立由领导决策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过程监督机制、成果共享机制等构成的有机体系,并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等有效载体加以运行实施。[5]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各院系党政配合、共同领导的最重要机制。调查显示,该机制在浙江省各高校落实得比较到位,所有院系都在运行,86%的院系运行良好,并且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同时,12.9%的院系表示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深度访谈也显示还存在一些可以探讨的问题,如党政联席会议的主持方式、讨论决策的具体程序与方法等等,各单位根据自己情况确定,运行不一,效果也不完全相同。各高校院系应充分调研,完善制度,进一步明确会议流程、议事范围、议事规则、决策规则等,从而确保党政协调不受个人因素影响,做到有规可依,有据可查。
在普遍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大背景下,院级党组织委员会的作用如何发挥值得深入研究。只有约62.4%的院系党组织委员会运行良好,另外接近40%的院系党委会并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甚至有4.8%运行情况较差,发挥作用很少。应该加强党组织制度建设,尤其是党委会制度的运行,细化其运行规则,特别是与党政联席会议统筹考虑的议题确认规则。在关系院系发展的重大改革措施上,院级党委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发挥宏观决策、把握方向的作用。
总之,高校院级党组织要通过完善核心工作机制,增强政治核心引领作用,提升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政策的水平和执行能力,组织、凝聚师生员工,将党的正确主张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将高校的人才与科技优势转化成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构建高效、稳定的党组织动力机制,能使院级党组织团结动员师生员工、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能得到更好激发,增强其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动力来源主要包括上级党组织的督导和要求、基层群众和支部的需求等。上级党组织的有效指导与监督是各院级党组织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对待上级党组织的要求上,26.9%的受访者所在党组织响应比较积极,72%非常积极,可以说明各院级党组织能做到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但同时,约20%的院级党组织表示上级党组织对所在院系的指导一般或比较缺乏。这说明上级党组织的指导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各高校党委要通过制定院级党组织工作条例、院系党政工作规则等制度,对院级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职责;要加强与基层院系党组织的互动,特别是在党员教育管理等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干部素质提高和能力提升等方面,更需要多调查研究、多检查督导、多教育培养;要为院级党组织预留政策和资源上的空间,尽可能多地提供服务、吸引、凝聚党员和群众的各种资源,促推院级党组织资源整合能力的发挥。在了解基层的需求上,26.9%的院级党组织能做到及时,63.4%能做到比较及时。但数据显示,了解基层需求的途径相对比较集中,有必要拓展新的途径,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立体化多层面了解和响应基层需求,做好服务和引导工作,同时要向上级党组织及时反映基层组织和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推动改革发展。
总之,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动力机制需要系统设计,上级党组织的顶层设计和院级党组织的基层探索、基层需求要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保证院级党组织更有效地将各种力量协调运用好,形成组织合力。
新时代建设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6],监督保证机制是院级党组织获得健康发展、增强基层治理能力进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保障。有超过80%的院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党组织监督机制,17.2%的院系不完善或没有相应机制,有待建立与加强。院级党组织要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真正服务于院系建设和广大师生的发展,把服务师生作为基层党组织重要任务,在服务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师生中的组织力和带动力。要将监督保证机制的完善与文化建设机制的形成统一起来,在营造氛围、形成共识、凝心聚力等方面下功夫,使政治核心作用转化为服务效能,不断提高院级党组织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不断减轻学院建设发展和基层治理的阻力。
院级党组织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的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师生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载体,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途径。院系教代会要深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内容,使院级党组织在监督中正确发挥职能,使师生员工提高对院级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公信度和决策部署的认可度,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总之,院级党组织要通过主动完善监督保证机制,实现党政之间、学术与党政之间、党政与群团组织之间的“耦合状态”,形成既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又互相合作、形成合力的良好治理格局[7],成为高校基层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