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女》到《封锁》窥探早期上海的市井之景

2020-06-27 14:07王亭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神女金钱上海

摘    要:本文基于大都会研究,以早期上海市井社会为参照对象,通过电影与文本分析,从金钱,身体,理性维度入手,进一步探讨大都会景观下的上海市井社会。

关键词:上海;金钱;身体

通常意义上,我们会称:“文化是神秘的,但从物质角度来看,精神世界也是神秘的。”从吴永刚的《神女》到张爱玲的《封锁》,冷漠的人群背后,是精神世界的萎靡。作为被金钱的所指的上海,其在输出商品经济的同时,也孕育出一群“世故的人”,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显得务实,这种务实的态度把一种形而上的厌世进行了凸显。

上海作为都会的代名词之一,是各类电影与文学的表现对象。就早期的作品中,无论是《神女》还是《封锁》,其在夜夜笙歌之余显露着一丝落败,即便家国沦陷,金钱依然笼罩着高度理性化的市井社会。显然的是,这造就了利己主义的出现,但这不算一种危机,真正的危机在于道德沦丧。

《神女》《封锁》两部作品,一个讲妓女命运;一个讲电车封锁后人的行为状态,两部作品将上海作为背景,对人性进行批判,鞭挞。而作品中在表征人性之余,深层涉及了身体,金钱等多个元素。本文将借助这些元素,探讨出早期上海的市井图层。

一.市井社会之景——身体

电影中女性的形象是男性话语权建构出的空间内的投射。《神女》中,阮玲玉作为母亲,将身体作为生存的活口,隐喻着祖国母亲遭受欺凌的事实。而此时的市井社会,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家处于风口浪尖,底层人民生存举步维艰,此时《神女》问世,其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对病态社会进行了批判。影片中阮玲玉作为底层边缘人物,有着双重对立角色,在母亲的角色中,电影用一种诗意化的手法与局部镜头进行设置角色的柔软与力量;在妓女的角色中,大红色的嘴唇,交叉的双腿,摆动的裙角,投射出母亲之外的身份,依靠身体谋生。而这一时期,妓女身体作为都市奇观,象征着市井环境的晦涩,诱惑以及都市人的麻木性。这种病态社会出现,显然归咎于市井环境,人们在陌生,孤独的中,通过金钱获得解放。与此同时,妓女身体在都市中化作商品,进行着变卖与交易。

二.市井之景——金钱

西美儿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中谈到:通过把所有多层面的事物以同一方式置于相等的维度,金钱成为最可怕的平等化中介。《神女》《封锁》两部作品在鞭挞人性丑陋同时,讽刺金钱的可恶性。《神女》中,校长作为一个合法权威者,因市井环境终止妓女孩子学业,表面看是受到舆论影响,实则反之,其一在市井环境下,权威者生存的前提要与病态社会合并;其二在市井空间内,校长需利用自我身份求得金钱。这种现象背后,直指出合法权威者违背自身,向“好人”進攻。而阮玲玉作为一个“好人”,被社会抛弃,为了赚取金钱养育孩子,用身体作为商品,进行谋生挣扎,成功对底层人民的生存图景进行了浓缩。

而早期上海作为一个时尚,潮流城市,随处充斥着金钱的味道,人与人之间因金钱变得厌世,变得自我隐退,“真的我”在都市的横流中消失,潜在的厌世招致了市井环境的疏远与憎恨,这种现象不是自身原因造就,而是归于社会环境。《封锁》中,这种因金钱而厌世的行为更为突出。电车里,吕宗桢为了逃避三等车厢内清寒的亲戚,跟身旁的陌生人翠远调情,成功将董培芳逼退。而吕宗桢这一行为直接塑造出金钱麻痹了城市世俗生活者。此外,这种图景在小说中多处出现:电车封锁后,一个老头若无所思,宁愿搓着油光水滑的核桃也不愿意与车厢人交流;吕宗桢百无聊赖之中,翻看着用来包裹刚买的“热腾腾包子”,促成一班人的从众行为,两幅浓缩城市世俗生活的场景,看似是正常生态标本,实则体现人际关系的陌生,疏离感,这种现象直指出:被世俗生活与金钱麻痹的人们,处于巨大的空虚与压迫。电车启动后,开电车的司机呼应着:“可怜啊可怜,一个人没钱。”道破了“城市世俗生活”的运行轨迹:金钱。

三.市井之景——高度理性

都市中,金钱让一切变得数量化,生活在这个数量化中的人需要高度标准化,厌世和世故继而产生,而高度理性便是这诸多现象的总和。市井环境里,理性通常指的是:“对新的地方进行理性批判敏锐的人,通常这群人会厌世或世故。”而在市井环境下,高度理性也是作为一种生存本能。在《封锁》中,电车作为一个公共场域,文明与敞开是其特征,封锁后的电车成为了一片安全区域,被赋予了一层隐秘性的特征。电车封锁后,都市人快速进入一种高度理性化的态度中,例如:一个医科学生电车中,画着“人体骨骼生长简图”;一个老头若无所思,搓着油光发亮的核桃,与乡村的熟人社会不同,这种细节体现出都市环境下人的冷漠感,自我防卫感,这种环境使得人具备高度理性化的头脑。在《神女》中,阮玲玉作为妓女,在其进入妓女角色之时,站在街边表露出的妩媚笑容,那种因谋生出卖肉体的从容感,实属一种理性色彩。强盗,其作为世俗中坏人,在市井环境下进行抢劫,欺负妇女,这种现象是病态社会造就,但这种对道德,人权的漠视实属一种“高度理性”。这些作为早期上海的病态之景,隐喻着都市环境如乌壳中的巢穴一般,生活在这里面的人自然变成了世俗者。而淹没在世俗琐碎生活的人,逃避思考覆盖的痛苦。因此当都市人成为“厌世者”之时,城市环境自然成为了荒凉的底蕴。

就《神女》与《封锁》两部作品,无论是阮玲玉,还是吕宗桢,其在自我保存,厌世同时,都可看作市井环境下的产物,这个产物的缘由必然排除自我,所以是市井之景。借用西美尔的叙述:“自由鲜明地承认所有人都具有高贵的品质,具有一种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本质,只不过社会与历史使这种本质变形了。”

参考文献:

[1](德)齐美尔:桥与门[M].涯鸿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2]许迪声:大城小爱:论当代都市爱情中的城市构形[G].当代电影,2007-11.

[3]朱德红:基于《神女》探讨变革视野下的电影新视野[J].电影评介,2015-11.

[4]吴俊臣:解析张爱玲小说《封锁》中人的异化与无聊,北方文学(下旬),2017:11.

作者简介:王亭,女,籍贯:安徽宿州,单位:赣南师范大学,职称:20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神女金钱上海
二则(金钱下的木偶)
神女游
语丝画痕
二则
亲近神女(组章)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金钱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