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指导,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2020-06-27 14:10朱小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0期
关键词:笔者课文文章

朱小云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想品质,提升我们创造能力。因此,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中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小学生由于读写起步早,他们的读写能力较强,阅读量多,遇到的陌生、较难理解的词句也比较多,对掌握文章内容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给予点拨,帮助学生解难,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一,运用多媒体帮助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设备的不断充实,完善。人们也越来越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巨大潜力和显著效果。它能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课文中描述的情景,使学生由抽象认识到形象感知,较好地突破了一些难词难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如,教学《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文时,由于没有实地参观的条件,学生阅读时对大坝的雄伟,人工湖的巨大,泄洪道开闸时湖水万马奔腾的气势都理解不透,只有意识,没有具体形象。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录像,使学生把真实情景和课文的生动描述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理解能力,也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如,教学《登山》一文时,学生对“碎小的步子”“头昏目眩”等词理解不够透彻,我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不但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而且更深刻地体会了列宁用“碎小的步子”过危险小路和感到“头昏目眩”的原因,较深刻地感受了当时的情景。

第二,运用直观演示帮助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陌生事物或一些科学知识,如果单靠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或教师的讲解去体会,都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常常会读得不知其然听得不明白,并会产生乏味的感觉。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把抽象描述变为形象演示。如,教学《捞铁牛》一文时,学生对怀丙说的话“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理解不够透彻。我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了一个捞铁牛的实验演示,使学生较好地认识了水是怎样把铁牛送回来的,从而达到了理解怀丙所说的话的目的。

此外,在教学中,笔者还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机能参与,通过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形式,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提高理解。

二、在学法指导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用教,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关键之一是看他是否教给学生求知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着力克服过去课堂教学中重“教”不重“学”, 重“灌”不重“导”、重“知”不重“思”的弊端,充分发挥读写优势,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由能读到会读,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主要采用下面三种学法迁移,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自主能力。一是课内迁移。主要是教会学生精读课文,在重点指导学习某部分外,引导学生按学法自学其余部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这段课文的方法去自学描述小女孩后来几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内容,自己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二是单元内迁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单元讲读课文,放手让学生用所掌握的方法去自学本单元阅读课文。如,教学《爸爸和书》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按学习本单元讲读课文《珍贵的教科书》读、画、思、议、练的方法进行自学,教师再给予点拨、解疑,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三是課内向课外迁移。主要是让学生运用阅读课文的方法去阅读《读物》中的文章和其他课外读物,把学生从单一的课堂求知引向多角度的课外求知,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自己知识。

三、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他们的知识水平,可以肯定他们在阅读中必定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能自己读懂,也会有不少不理解之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善于运用学习工具的联系全文,转换角度思考解决疑难。

首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间难的习惯,每学一篇课文,笔者都在学习后向学生提出更富有一定难度的疑问,促使他们进行探求,然后鼓励学生再寻找疑问。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学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去思考;周总理逝世后为什么这么多人去追悼他?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也提出了不少疑问:为什么灵车开得那么慢?为什么周总理的遗体没有保存下来,让人瞻仰?为什么灵车在夜间开来?……又如,学生学习课文《草船借箭》 后问:诸葛亮怎样知道三天后有大雾?曹操为什么这样容易上当?

其次,鼓励学生通过以下途径解决疑难。一是在读中解疑。对一些较易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理解。如,学习课文《黄继光》时,有的同学问黄继光为什么不炸碉堡而要用胸膛去堵住敌人的枪口。通过反复读课文,学生了解到黄继光身上已没有武器,从而解决了疑难;二是在查中解疑。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或课外读物,了解一些课文以外的知识,从而达到解疑的目的;三是在议中解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互相交流意见,共同探讨中寻找答案;四是在问中解疑。对于一些学生经过努力还未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向别人请教。

四、在朗读中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朗读是小学生感知文章内容,获取知识,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线,积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如,教学写景状物的文章时,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去欣赏文中的美景,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激发自己的情感,享受阅读的快乐;学写英雄人物的文章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中描写英雄语言、行动、心理等语句,去体会英雄的崇高思想去净化、熏陶自己的心灵,欣赏文章叙述的生动形象;学写科学知识的文章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感受科学的伟大,体会科学家的智慧,欣赏文章结构的严谨。学习不同文章时,笔者都着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努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综合上述,利用教材和教法的优势,加强阅读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途径。只有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笔者课文文章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性能相差达32%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