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忠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创设文字情境,让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自由表达,主导欣赏评价,鼓励融入创意,以“演读”超越文本。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阅读实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地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或客体,重讲授轻个性,重统一轻多样。从阅读现象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有着一样的阅读方法,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出现千篇一律的标准,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未考虑为其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提高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个性化阅读教学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看法。
一、以生为本,体现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的个性化;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认知与学习兴趣开展阅读教学;要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加强与学生心灵交流与沟通,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既激发学生主动性参与阅读,使学生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中进入文本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从而在解读中领悟文章的真义,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谁有把握读好漓江的水?”即时有一位学生举手朗读,很自信、很认真地重读了静、清、绿这三个关键字。教师趁机这样引导:“你很勇敢且率先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所以你有评价自己朗读的优先权,你给自己这段朗读评价一下吧!”于是,学生开始自我评价起来:“我把漓江的水的特点读出来了,还加重了语气。”教师接着引导:“哇,真棒,你是真的会体会了,老师再给你一个小建议,我们在朗读时,除了重语音外,轻读有时也能突出重点,这样,你再朗读一段试试看。”有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会更有兴趣和激动地开始试读,让学生在轻读或重读的过程中读出漓江水的特点和感受漓江的水的咆哮之感。教师和学生能够以平等的身份交流,可以让学生获得鼓舞、鞭策,这样使得学生学习更投入,课堂气氛更融洽,进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挖掘文本语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文本里有许多文章蕴涵着言语美、思想美、意象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语境,巧设情景,进行富有情感的阅读教学,使阅读成为学生愉快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使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有真诚的对话。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讲到这样的一个童话故事《去年的树》。故事围绕一只鸟和一棵树之间至死不渝、凄美动人的友情展开描写。阅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鸟儿那执着的爱所象征的是人们所共有的、最美好、最纯洁、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整个童话故事都散发着一种感伤之情和给人一种无法释怀的凄婉情结。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的情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且让学生体会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的过程。
(课堂实录片段)
师:这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多好的朋友,多好的日子。大家可以思考思考,在什么时候鸟儿会给树唱歌呢?
生:老师很多时候都可能哦,比如,春天、夏天……还有清晨、傍晚……或者在难过的时候……
师: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引读——(生:“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引读——
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的时候,引读——
当树叶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引读——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
走过春,走过夏——引读——
师:听,大家再仔细听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优美的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生:天天听着鸟儿唱)
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从这两个“天天”,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体会到在树和鸟儿之间有一份感情,那这又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生:真挚的感情、如火的感情、深厚的感情……
师:是的,这是一份多么友好,多么真挚又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教师通过文本内容,挖掘文本,创设情境,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們获得言语生命,步入情感的家园,变阅读文本为感受生活,把被动接受情感和感受情感变为情感的自我流露。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独自感受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体会、领悟,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分析;让学生不再倾情于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三、引导自由表达,主导欣赏评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需要进行定位。现如今,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两者之间的互动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这个主导不代表包办,也不代表牵着学生走,而是做一个领路人,一个引导者。
如,在教授《落花生》这一课时,有很多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存在疑惑和争议:有学生觉得课本所说的很有道理,认为“每个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当然,也有学生认为这样是不好的,觉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像桃子和石榴那样活得精彩,在树梢上高高屹立着,向大众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大家了解自己,赏识自己。”做法也是合乎情理,甚至是很有勇气的。这部分学生这样想的原因有:社会越来越发好,经济越来越发达,经济由市场调控,因此,人要懂得甚至是要善于表现自己,把推销自己出去。反之,要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一辈子,想必养活自己也是很难的,因为这样的话,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这告诉我们,落花生一味等待他人来发现的思想是不可取,假如没有人发现,它的一生岂不是就这样了?所以,我们要懂得分清时机,什么时候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就什么时候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什么时候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就什么时候勇于表现。同时,教师这一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从文本出发,体会文中所要表现的寓意,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个角度出发,协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且让他们明白生活中虽然那些外表没有那么美但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同时也让学生时刻牢记真正的美是以“奉献”为前提的,这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都会有所不一样,这表明个性阅读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敢于自由表达,彰显阅读的个体化,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增强欣赏与评价的能力。
四、鼓励融入创意,以“演读”超越文本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严谨挑选的,内容质量有了大大的保障且意蕴深远。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思考,用新的创意去表演读,从而获取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示。如,笔者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如默读、出声读)初读课文,获知文章大意,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遇到不熟悉的字词可以排查解决。尔后,让学生根据笔者改编的课本剧,再深入分析故事的情节、细节,引导学生把自己代入到角色当中,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参与课本剧表演,用自己的肢体、言语等表达课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让学生更透彻理解文本,更深刻体会、理解文本的内容。
总之,老师要牢记有关个性化阅读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营造以生为本、民主、开放、自主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激情。学生通过独立探究,自由表达,创意“演读”,对文本进行透彻的解读。那么,在学生阅读的原野上,个性化阅读之花越开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