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维稳工作的探究

2020-06-27 14:07卢丹芬
知识文库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群体辅导员心理

卢丹芬

特殊群体的学生普遍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自信心。本文简单介绍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形成因素,并提出有关管理体系、早期预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的维稳工作改进方法,以供参考。

现阶段,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使高等院校的学生数量大幅度提升,这也造成校园内特殊群体学生数量增加,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率高。除学习以外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是现阶段各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特点

成为特殊群体的学生基本存有经济、学习、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由于身处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或是家庭缺少经济来源,导致学生难以满足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这类学生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可能会形成自卑的心理,无法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而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若不及时发现并适当采取疏导措施,会影响其健康成长。

学习是任何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各学校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衡量其是否优秀。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学习问题。学习成绩较差,导致课堂学习更加懒散,个别学生还存在挂科的现象。此类学生通常基础薄弱,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大,若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仍无法改善,会使其产生厌学的心理。另外,大部分的学生在经过高考的压力后,开始放松,缺少相应的学习计划,导致其成绩大幅度下滑。还有部分学生习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对学习缺少主动性,而高校的学习以自学为主,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部分学生会因自身的身体残疾或有网瘾而导致身心不成熟,若学校缺少正确的管理方式,会对学生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2 做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维持工作

2.1 构建管理体系

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都是由本专业的导员进行管理,使辅导员教师的工作量大。另外,导员的工作内容大多是以传达为主,缺少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专业管理知识,无法实现对该类学生群体形成有效的引导。所以,高校应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设置专业的管理人员,也可让学生组织参与其中。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的档案,并详细记录其特殊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辅导员教师则应引导学生的思想,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其思想动向,亲自做好其教育管理工作。高校在实行管理的同时,应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维持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进行高校建时,应体现本校的文化精神,将特有的文化气息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另外,学校可定期举行大型的校园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部分不擅长与人交流的学生通过活动融入集体当中,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部分学生是因为自控力不足,成为网瘾少年,学校对此应进行严格管理,为学生创建正常的网络环境,制定网络使用的相关制度,以规范其上网时间和行为,避免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学生心理造成消极影响。

2.2 完善预防机制

高校应将管理维持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学校可设置相应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学生刚入学时,通过其档案信息以及日常观察、谈话了解学生的家庭和个人行为举止,以降低学生成为特殊群体的机率。若在观察阶段发现学生存有某种问题,导员需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对该学生给予特殊关注。另外,学校应定期对学生做心理测试,以避免学生在校园产生负面情绪。对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工作,以便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

辅导员教师应着重管理家庭突遇变故的学生,及时采取行动,与之进行交流或向学校申请适当的经济帮扶。而对于经济条件较差、单亲家庭的学生,辅导员需给予其更多的关注,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此外,针对学习成绩差和痴迷网络的学生,管理人员需与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好预防工作。

2.3 创新维持模式

大学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段系统性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需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要求,形成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维持培养。同时,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调整管理维持模式,弥补实际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为实现此目标,需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计划,形成新型的管理理念,针对管理问题,找寻其工作的规律,建立适合本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维持模式。明确管理目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有效控制管理工作的运行,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使其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管理运行。

学生的行为习惯能够反映其心理状态。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定合理的日常行为规范标准,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由于成为特殊群体的学生大多由平时不良行为习惯造成的,例如违反校规校纪、痴迷网络等学生群体。因此高校应加强管理力度,引导和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其端正生活、学习态度,融入集体生活。

2.4 关注心理健康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多为消极、自卑等负面心态,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当前各高校都有奖学金、贫困补助金等经济扶持项目,但单纯的经济扶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个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工作,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辅导员是最接近学生的管理人员,便于与学生接触,密切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其思想上的困惑。了解近期学生的思想动向,对其难以解决的事情给予引导,树立其直面困难的勇气。实际上,特殊群体的学生虽然不经常与他人交流,但比普通学生更加注意同学、教师对自己的看法,而且心思缜密,更习惯自己独自思考,但其思考结果往往都会为自己增添负面影响。部分学校聘请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但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现代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不会主动承认自己存有心理问题,导致其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无法收拾。

辅导员教师应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定期开班会,以提高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此外,导员应让性格较为孤僻的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以便其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感受到集体活动的魅力。另外,各学校为保证其学生就业率,即使是准备继续进修或备考公务员的学生都需要实习,使学生在准备考试以及毕业论文的同时,还要进入社会进行工作实习,让学生感到巨大的压力。学校应适当降低对学生压迫,使其拥有较为自由的成长空间。

特殊群体学生通常具有相同的心理特性,学校应开展适宜的心理辅导,带领这类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促进其团体归属感的形成,并在日常社团活动中充分认识自我,改善交流沟通障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教师,各科的教课教师也应注重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可与这类学生多交流,充分表达自己对其的关注,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3 结束语

当前,高校特殊心理的学生群体人数扩大,需要制定科学的维持工作管理体系,给予特殊群体学生帮助,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及发展空间。学生自己也应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作者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群体辅导员心理
心理小测试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心理感受
调查
中间群体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心理小测试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