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群
立德树人背景下,“大思政”思维坚持打破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单行道模式,聚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是一个铸魂育人的系统工程,是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搞活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创新发展道路。本文拟从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建好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思考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路径设计。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些精辟论断,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 “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紧扣时代发展要求,立足于高职院校实际,打破“思政课程”单行道模式,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1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
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可持续性的工作。高职院校党委高度重视,坚持顶层设计,是推进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党委要把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中心任务来抓,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统筹挂帅,教学分管领导牵头执行,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局面,举全校之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学校党委书记、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要主动走上讲台上思政课,带头与教师联系、与学生沟通,助推全校形成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就是要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做总体部署,加强全面领导,出谋划策,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和政策支持文件,思想上高度重视与行动上典型示范,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全校师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把手”工程。
2 更新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思路。高职院校要明确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结合起来。从学校党政领导、思政课教师、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必须把思想统一到落实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议精神的高度。在办学理念上,高职院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所有课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功能定位,既要重视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灵成长;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明确教书与育人是统一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是互动的,要实现自身德育素养的专业化发展。每位教师要清楚真正的教学质量是育人质量,体现全要素育人,把握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全过程育人,把育人元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所有课程和环节要协同配合,齐头并进。
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环境风云诡谲,大学生传统理念与现代多元思潮发生碰撞。大学生容易接受新思想,又易受到不良思想诱惑,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伴随社会活动接触面的不断扩大,互联网的不断传播,学生不仅要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还要接受社会上的一些主流思想,社会上的各种价值观与各样社会舆论冲击着社会。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引领学生思潮,助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与价值理念。高职院校的各个学科都负有思政教育的使命,因此对其进行精神重塑与价值教育,有其必要性。通过有效融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建立高度的价值自信,保证立德树人、立信树人思政任务的完成。大学生既要外修其身,还要内修其心,以德立于社会,立于天地。
3 改革课程体系
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学是一条线,教育是一个面。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教材修订、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思政课程”教师要集体备课,理直气壮上好课,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课有高度有温度,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课程思政”要立足本课程本专业,优化课程设计,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挖掘专业知识以外的育人元素。比如机械实训课,可从职业素养的角度,去挖掘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和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会计专业可从加强诚信教育出发,把“不做假账”这种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生物课讲到人体组织,讲到驼背,可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不容易很辛苦,要感恩、孝顺;体育课则可从要养成运动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发扬体育精神、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来入手进行教学等等。改革课程体系,重点是实现所有课程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融合,让职业技能导向转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强化“思政课程”的显性功能,突出“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打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共同体,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体现教学水平和思政育人的充分融合,进而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同向同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就是要体现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的统一性,让知识承载育人的德性功能。
4 建好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校实施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每位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强化每一位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育人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实效,因此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为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首先,加大教师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师队伍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认同感,强化德育意识和价值引领的责任感,提升職业胜任能力和育人水平。其次,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教师教学与育人统一起来,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教学实绩、专业竞赛转化为学生的认同与价值体系,评选“课程思政”精品课堂、优秀教师。第三,教师个人要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的言谈举止,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同时,还要加大对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院系负责人的专项培训,布点开展各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指南和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实现“小思政”到“大思政”的理念嬗变,这是结构性重塑。在课程中承载思政,把思政融入课程,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转为“人人”,把思政之“盐”融入所有课程之“汤”的新思政格局。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构筑“课程思政”教育生态圈,整合借鉴“思政课程”资源,齐头并进,融合发展,真正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项目编号:19SKSZ096 );2019年度重庆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中心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分钟工程”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化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