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 傅佩君 闫君
儿童的成长是有个体差异的,对于儿童成长中的关键性能力评估,仅仅靠综合性评估可能是不够的。根据“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教”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指导活动;“学”是指学生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评”是指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三者一致,则有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达成。因此,专项学习评估可能是一种比较实用有效的策略。
专项学习评估,指的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考察某一种能力发展情况的诊断性评估。评估结果会及时反馈到教研组,帮助老师发现问题,并给予专业指导,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实效。这种评估方式更有针对性,注重过程性,关注个体差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同时,与综合性评估形成很好的互补。
在小学语文学科,常用的专项学习评估主要包括朗读能力专项评估、书写能力专项评估、阅读能力专项评估、写作能力专项评估、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估等。
以“朗读能力”专项学习评估为例。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这一条为例,谈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专项学习评估如何开展。
第一步,教研组内自我评估,提出专项评估建议。
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执教的老师和教研组是最清楚的。因此,把自我评估的权利交给教研组。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年级的朗读水平先由教研组内评估。评估方式为:教研组全体教师到每一个班级听全体学生朗读,抽取学号听个别学生朗读并记录。评价方式依据课标中的学段要求。一轮听完后,教研组进行汇总。
如2019届语文教研组对本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评价如下。
整体朗读:习惯整体较好,坐姿端正、声音响亮。
朗读能力:绝大部分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断句、有意识地注意重弱音的变化。
改进建议:部分班级存在唱读现象。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生朗读声音过低,有丢字、添字、回读、平翘舌音不分等现象。对于这些学生,希望教师能给予足够的个别化辅导、更多耐心、更多鼓励,促进学生敢说、敢读、敢表达。
第二步,学校组织专人制订评估项目并針对某一年级学生进行评估。
依据教研组的评估数据,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很关注课标要求,但是,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班级齐读时的唱读现象,一是个别困难学生的辅导跟进问题。第一个问题的根源,主要在教师本身的朗读指导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个问题的根源,是教师对困难学生的困难成因理解不足,改进策略不足,需要加强学习。
针对这两个主要问题,学校组织专人制订朗读能力评估方案,并征求教研组长的意见后实施。相关评估标准如下。
齐声朗读:着重观察有无“唱读”现象。
个别朗读:着重记录朗读困难学生的朗读表现。
第三步,结合数据分析,提供教学改进建议。
在教研组自我评估和学校专项评估之间,有一段改进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教研组内讨论改进方法,作出调整。然后,课程研究部深入每一个班级再进行评估,进一步获取学生朗读水平的数据。这一次评估下来,我们发现出现“唱读”现象的班级缩减为2个班。各班朗读困难学生的人数也有所减少。
在教师已经积极做出努力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改进呢?课程研究部提出改进建议。
关于“唱读”现象的改进建议:建议一(5)班,一(8)班老师加强读词、读句、读段中的朗读指导。比如,读词语时,着重关注三点,一是词语间的停顿,二是轻声的朗读,三是语气词的读法。再比如,读句子时,也着重关注三点,一是标点符号的停顿,二是句子本身的节奏,三是不同语句的情感表达。
关于“朗读困难的学生”的辅导建议: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其困难成因是不同的。以一(2)的李某某同学为例,该生朗读的困难主要源自识字量的不足,在朗读过程中生字较多,造成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不敢读,不愿读,读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应多鼓励,多创造练习的机会,帮助他不断提高和进步。再以一(5)班张某某同学为例,该生的朗读困难主要源自先天性的读写障碍。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可以和家长、医生共同商议,制定适合的目标,不必要求达到全班平均水平。鼓励、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很关键。
第四步,教研组进行自我分析,讨论教学改进方案。
根据课程研究部反馈的具体数据,教研组要分析到班级,分析到具体学生,在学校的“绿色接力表”上填写朗读能力评估数据和分析。对每一个学生出现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具体可行的改进计划。在今后教学方案的朗读指导中要能够看到具体的策略。
第五步,对比性评估,了解改进情况。
一般而言,半年之后,学校课程部会对该年级的同一能力进行对比性评估。尤其会对第一次发现问题的班级学生个体进行回访,了解教学的实际改进效果。整体来看,第二次专项评估的时候,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明显提升和改善。即使是个别有读写障碍的学生,因为得到老师的理解、家长的支持以及专业人士的指导,总体会往好的方向改善。
思考与实践,让我们认识到,研究“教、学、评一致性”,实施专项学习评估,可以更多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清晰地看到儿童真实的学习。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