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融通芙蓉英语课堂

2020-06-27 14:14郑辉杨艳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华英语教学教材

郑辉 杨艳云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低年级学生重在引导对文化的了解和喜爱,高年级学生则重在引导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工具,但是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并没有明显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因此,需要教師研读教材,进行文化知识梳理。教师要拥有敏锐的文化嗅觉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种资源的查阅、补充和拓展,尝试找到不同文化的融合点。

例如,在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时,教师可以将它与中国的春节联系在一起;在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时,教师可以尝试将其与外国的星座进行对比;在学习外国的饮食文化时,教师可以将它与中国的饮食或餐饮文化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会尊重文化的差异性,真正做到求同存异。

在课堂语言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可以同时进行。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显性以及隐性的文化信息,设计不同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问答中不断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中透露出的文化内涵,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北京版《英语》第九册《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the Mid-Autumn Festival》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嫦娥奔月的小故事引出中秋节,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谈谈想了解中秋节的什么信息,让学生发挥想象——“If you were Sara,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festival?”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提出“When is the Mid-Autumn Festival”。教师借机给学生普及国际阳历和中国阴历的知识,还可以渗透中国民间一些关于中秋节的小故事,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英语教师要善于挖掘英语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将英语教学和中华特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教育的内容整合起来,在丰富英语教学内容的同时,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英语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