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祥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那么,如何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读写结合”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教学观念的变革。
当前,“读写结合”策略已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各个年段,恰当选取读写结合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以低年级段为例,学生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时期,以字词学习为主,而词语正是学生从识字到理解句、段、篇章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结合阅读与写话的教学能使学生感受词语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读写能力,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立足学情,找准知识生长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教师在备课之初应该做好充分详实的学情分析,要明确学生究竟“能学会什么”,也就是要找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即学生现阶段语文知识的水平、语文学习的能力、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以及相关生活经验的储备等。
以二年级上册的《小朋友的家》一课为例,教师大多认定课文中的“幸福”一词难以被学生理解,于是就会把这里作为该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侧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采用谈话法和讲授法“告诉”学生文中小朋友的生活状况有多么优越,他们的心情有多快乐,以此让学生认识到这就是“幸福”。这样,教学完全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不能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我们通过对本校二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原来大部分学生对“幸福”一词的认识已经基本到位,他们能够清楚地说出“幸福”就是生活好,过得很快乐。如此看来,一节课的教学难点不能由教师主观预测,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学情而定,要修正那些不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设计,教师主题引领式的教学需要向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转变。
以本课为例,既然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幸福”一词的含义,就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利用各种形式介绍各族小朋友的“幸福”生活。这样就把朗读训练、口语表达、词语积累融汇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是读写训练,这种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语言层面拓展到了运用语言、发展语文能力的层面,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2.活用教材,确定读写结合点
在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重视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合理利用其价值,已经成为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方向。“教材中的文章有它原生价值,即信息价值,然而最为重要的还是它的教学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后者才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最应重视的,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教师要肯于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进而合理利用教材,完成相应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而对于教材的准确定位,是需要教师依据文体学、课程论、教学论、语文课程标准等多方面理论知识进行解读的,也就是完成教师与作者、教师与教材编者的深度对话。只有准确定位教材,才能知道究竟能够让学生学到什么。
《请鹳鸟到咱们家过冬》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如果单纯从写话训练的角度看,教材中已经安排了用词语“成群结队”和“飞翔”进行造句的练习。然而,这并不适合作为本课的读写结合点。调查显示,对于这两个词语,学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解读的必要,完全可以在初读课文的阶段就完成写话练习,而且这两个词语也不具备撬动主题的作用,难以承载读写结合的任务。
通过分析可知,课文中,安徒生父子一共进行了3段对话,2、3自然段为第一段对话,4、5自然段为第二段对话,6、7自然段为第三段对话。随着父子间对话的进行,安徒生的情绪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开始的好奇到认真,由认真又发展成了焦急,这一切其实都源于父亲巧妙而幽默的引导,他把年幼好问的安徒生带进了一个生动感人的童话故事之中,和鹳鸟对话、邀请鹳鸟回家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遐想,洞开了安徒生思维的闸门,在他童稚的内心里播下了想象的种子。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来自于幼年的铺垫,才成就了安徒生后来的童话写作事业。可见,课文中父亲的话是很有深意的,然而这一点却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就会限制学生体会父亲对年幼的安徒生的那种“童话式”的启迪,感受不到父亲那种独特表达方式的意义所在。
如果进一步解读文本,就会发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最难体会的就是“幽默”一词。针对这个有着复合义项的词语,教师可以进行义项的分解,利用和课文内容有关的义项辅助阅读。从本篇课文来看,文中父亲的语言应该属于“有趣”一类,如果抓住“有趣”这个意向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就可以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实现读写结合。
3.激活课堂,引发学生兴趣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提高教学活动的问题意识,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以问题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以更加接近于真正的知识发现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
以《美丽的公鸡》一课为例,学生往往对“惭愧”一词难以理解,有的学生仅仅把“惭愧”理解为“伤心”。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反饋,从他们知识的疑点引入,抓住“惭愧”一词做文章。如可以这样引导:公鸡自以为很美丽,为什么会觉得很惭愧?鼓励学生沿着这个问题走入课文深处,在阅读中感知公鸡的错误,体会“美丽”一词的真谛,使学生真正融入课文情境之中,进入角色。这里可以设计表演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展现人物的态度,抓住重点词语“冷冷地”“大摇大摆”体会角色心态,随之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的语气便会生动许多。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改写歌词,夸夸大公鸡:“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勤劳助人最美丽。”这样,整堂课就以关键词“惭愧”为基石,把阅读与写话统一到了学生的兴趣点上,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感。
4.拓展练习,留住思维“闪光点”
阅读是积累,写话(说话)是输出。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走到生活中去运用语言文字,锻炼表达能力。
在教学《在金色的沙滩上》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文题目前后留出空白“ 在金色的沙滩上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去过海边的学生会很兴奋,争着介绍。他们有的说自己在沙滩上捡过贝壳,有的说自己在沙滩上骑过跑车,还有的说自己在沙滩上打过水仗……如果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章描绘的场景非常接近,教师就可以引导:文中的孩子们又是在金色的沙滩上干什么呢?一句话便顺理成章地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境之中。在随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充分体会小朋友们在沙滩上的创造,同时熟悉段落结构,随之结合背诵练习进行语言的积累。最后,教师可以抛出更有启发性的问题:你想和课文中的小朋友们一起在金色的沙滩上创造什么?这时,学生的创造意识便会被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象,及时留住这宝贵的心灵体验。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出示一系列沙滩的图片,这样,学生就更有话可说了。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