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很长时间以来,全球大部分国家锚定的基准利率都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为了不过度依赖这个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退出LPR即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意味着全国的各个地区、银行的贷款利率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形成市场化利率,体现我国的市场化程度高。
【关键词】 LPR 市场化 基准利率
一、什么是LPR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各金融机构应主要参考LPR进行贷款定价。目前,LPR包括1年期和5年期以上兩个品种。LPR市场化程度较高,能够充分反映信贷市场资金供求情况,使用LPR进行贷款定价可以促进形成市场化的贷款利率,提高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效率。
二、LPR形成机制
央行早在2013 年10 月就曾宣布LPR 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具体是基于报价行自主报出的最优惠利率计算并发布的贷款市场参考利率,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受权发布。报价成员行为10 家商业银行;报价涵盖报价行资金成本、信用风险成本、税收成本、管理费用和最低资本回报;计算方式为每个交易日根据各报价行的报价,剔除最高、最低各1家报价,对其余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对外发布。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LPR 基本锚定央行的贷款基准利率,且与央行短期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保持一致;(2)LPR 与资金市场利率变化趋势对比中,LPR 恒定不变而SHIBOR 等市场利率变动剧烈,导致LPR市场化特征较弱,在传导货币政策利率方面效果欠佳,很难准确高效地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央行【2019】15 号令颁布之后,LPR 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 年期为主,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与原有的LPR 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 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1)调整报价频率:每月20 日向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2)调整报价方式:采用参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的方式。(3)增加报价行范围:从原来10 家扩大到18 家。(4)增加限期品种:新增5 年期以上LPR 报价,完善LPR 期限结构。(5)增强政府管控:将各行LPR 应用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1]
三、LPR形成机制改革原因
(一) 促进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根据货币银行学理论,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最终由银行信贷来完成,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媒介”。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央行的货币政策能很快在货币市场中传导,但许多贷款依然根据存贷款基准利率定价,部分以LPR定价的贷款,也由于LPR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央行基准贷款利率保持高度相关,导致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不敏感,原形成机制形成的利率计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力。
(二) 提升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改革LPR形成机制能有效疏通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市场利率的传导,形成货币市场利率与贷款市场利率在时间和方向上变化的一致性,提升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缓解当前经济环境中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新形成机制能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2]
四、改革后的LPR的作用
(一) 疏通政策利率在信贷市场中的传导渠道。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可以直接影响银行贷款数量和贷款的边际成本,而新版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加点的定价方式,由LPR引导贷款利率,传导路径由原来的“贷款基准利率到贷款利率”转变为 “货币政策利率到LPR贷款利率”。LPR逐步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信贷市场新的利率锚,旨在加强货币政策利率直接影响贷款利率的效果,两者之间联动更加密切,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畅通无阻。
(二)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传导机制可通过调整一年期的MLF来实现,各银行在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溢价、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点报价后,市场化、灵活性会更加明显,可以直接将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至信贷市场,而无需通过货币市场的渠道。中国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不仅打通了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而且在各银行自主定价的过程中提升了信贷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水平。央行通过窗口指导、道义劝告等手段对银行进行监督,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贷款中保证一定的LPR定价比例,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也要参照LPR定价,同时将银行的LPR 应用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标准。随着改革效应的拓展,商业银行以LPR 为基准定价的贷款比重会逐步提高。
(三)为定价机制不成熟的银行贷款定价提供参考标准。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定价机制成熟的报价银行自行完成报价后,对报价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形成行业基准。即使部分中小银行定价机制不够完善,也可以绕开FTP,直接实现对其贷款利率的传导。
(四)切实降低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成本。改革之前,银行发放贷款时大部分仍然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并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造成市场利率虽然下行,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未见降低的现象。自2019年8月17日以来,1年期LPR已经实现了三次小幅降息,总降息幅度达到16个基点。2019年11月5日央行调降MLF利率,从3.3%下调为3.25%,降低MLF 利率旨在支持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随后,2019 年11月20日,5年期LPR也迎来了首次降息,幅度为5个基点。由此,可以看出央行鼓励各大银行放贷时应更多地使用LPR报价,意在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逐步下行,给企业让利。
【参考文献】
[1] 王京涛.LPR 定价政策解读及企业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9:23.
[2] 张洪.浅析LPR新形成机制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与建议[J].商讯,2020,:111.
作者简介:张翔,1995——,男,汉族,安徽合肥,金融专硕在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