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第二学段初读教学的优化

2020-06-27 14:08汪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目标定位实践活动

汪艳

[摘要]在第二学段的课堂教学中,在初读环节,教师要有明确的初读目标,要采取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要坚持“书不读熟不开讲”的原则,注重把初读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优化初读教学,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基。

[关键词]第二学段;初读教学;目标定位;熟读精读;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53-02

第二学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与黄金期。第二学段的阅读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初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由于一些教师对其重视度不够,经常会出现让学生自由读读就完事的现象,不利于新课的开展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初读如何读呢?

一、初读目标定位要精准

在初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年段特征以及所学课文的特点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有了精准的目标以后,课堂教学才会显得有的放矢。

(一)基于语文要素,系统定位初读目标

初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并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明确阅读目标,优化课堂教学。

以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从学习起点来看,学生对“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并不是一片空白的,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但在本单元中该要素是第一次以相对集中的知识点的形式出现。从目标定位来看,该语文要素也是与本单元的习作目标相呼应的。在阅读教学中,在初读目标的设定上,教师就要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目标定位。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初读目标定位为: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这样的目标设定有助于学生精读的顺利开展。

(二)依据课文特点,细化初读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能够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细化阅读目标,突出这一篇、这一个,让学生的阅读目标更明确。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既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汉族”“鲜艳、绚丽多彩”这些描述少数民族名称和服装的词语,也有“窗外十分安静……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孑L雀舞”等描写边疆小学特有画面的语句,这些画面不仅具有新鲜感,而且把大青树下小学的特别之处真实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基于这篇课文的特点,在初读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就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关注课文中的新鲜词句,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课文语言的魅力。这样的目标定位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阅读方向,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使其能够读懂其他类似的描写,提升阅读质量。

二、熟读课文,为精读奠定基础

第二学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及自读课文的能力,但他们的阅读大都局限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方面。作为语文教师,要能够为学生营造丰富的语境,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为精读课文奠基。

(一)鼓励质疑问难,边阅读边思考

基于新课标“能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进行提问”的要求,在初读环节,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就课题质疑。许多学生对“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比较感兴趣,教师就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朗读课文,再来说说“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觉,作者为什么能够把秋天铺满落叶的水泥道写得那么美。就这样,学生边读边思,不仅激发了阅读的主动性,而且他们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鼓励分享交流,把握课文大意

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还包括“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初读环节,教师就可以通过恰当的讨论、交流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在初读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文,然后再就“大青树下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相似或者不同的地方”进行交流。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提取信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主动交流。学生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大青树下小学的不同之处,而且在课文描写与生活实际的对比中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增强了阅读学习效果。

(三)构建恰当情境,注重整体感受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词句,这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体会。在初读时,教师要能够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创设恰当情境,帮助学生读出整体感受。

如在教学《花的学校》一课时,课文主要从儿童的视角,描写了雷雨中花儿摇曳盛开的情景,文中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把花比作孩子,语言表达生动有趣。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恰当的语言情境:“让我们跟着这个小朋友一起到花的学校转转吧。你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情景呢?”学生由读通顺到读投入,不知不觉就融人了教师极力营造的情境之中,教师再引领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就为学生接下来的精读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实践活动,促进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不能光让学生单纯地读,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交流倾听的习惯,以實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贴近学生主题,设计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实践。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从文本的重难点出发,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朗读课文,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内涵比较深刻,学生很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设计“我是小老师”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提取信息,并能够判断出这些信息正确与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的教学中,课后习题提出了“判断下面关于父亲的说法哪个正确,说说理由”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判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判断支架:这道题我判断是( ),因为文中写父亲( ),可见父亲( )。在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学生的发言进行恰当的点拨和指导,将学生的自主阅读与课堂阅读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课堂实效。

(二)分层次推进,趣味贯穿过程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能够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设计出有梯度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由浅人深地阅读课文,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的目的。

如在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分层实践活动:“如果你是摄影师,随着课文去拍一拍,哪个镜头最美?”有学生认为“水泥道全景图最美”,有学生认为“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这部分最美,有学生认为“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景色美……这样的实践活动,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把秋天的美景展示在读者面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在层层推进中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使学生能够真正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如此才能夯实初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目标定位实践活动
关于不同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提高师资水平的思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