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有所观 心有所悟
——“学写游记”教学与反思

2020-06-27 09:56■姜
初中生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游览雕像烈士

■姜 慧

【设计理念】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为“学写游记”,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记述游览的过程,却不可泛泛而谈;对景点或场所的特点进行描绘,并且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本节写作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是:首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内的沈毅烈士纪念馆,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观察、记录游览所见,积累原始素材;接着,组织学生基于观察所得,进行交流和探讨;最后,要求学生从印象深刻的景物入手,梳理自我感受,确定立意,完成写作。

【课堂实录】

一、明确任务,准备参观

师:同学们,坐落在校园内的沈毅烈士纪念馆,你们参观过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那好,请说说你们的参观经历,给老师介绍一下。

生:有个雕像,还有间房子。我是在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去的。

生:很小,就一点点大,有两间房子。

生:在院子里走一圈,要不了1分钟。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那真是个又小又没有特色的地方啊!老师一颗想要参观的心被泼了盆冷水。

(学生大笑。)

师:来沈毅学校交流前我就听说了,咱们学校可不一般,是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沈毅烈士的纪念馆就坐落在校园内。今天这节课,我们先走出教室,一起再去参观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然后再来写写这篇参观游记。(发放表格)注意,老师有参观记录的要求。

(屏显参观要求:对照表格,记录一路上所见到的景物;绘制简单的行踪图和平面图。)

表1

表2

师:同学们简单绘制行踪图和平面图,自己能看得懂就行。对于看到的每一处景物,你们都要注意记录,仔细填写在表1中。同学们说说看,表1括号里的这些特点,要怎样才能观察到?

生:要用眼睛仔细看。

生:还可以通过触觉去感受。

师:很好。同学们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让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各显神通,这样才能做到观察仔细,才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学生排队,在教师带领下,开始参观。)

二、指导方法,进行观察

师:同学们,请你们抬起头。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纪念馆的牌匾,它有什么特点?

生:它是淡黄色的,边框是黑色的,上面刻着“沈毅烈士纪念馆”几个字。

生:它是长方形的。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比如,它挂在哪里?是什么质地?

生:它挂在纪念馆的入口处,像是木质的。

师:很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描述了它的形状、位置、颜色、质地。观察就要像这样,仔细全面。接下来,大家自由参观。请用心观察你眼中的每一处景物,15分钟后,我们在这里集合。

(学生自由参观,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指导场景一:烈士雕像】

师:你们几个都在观察烈士雕像,说说你们的观察所得吧。

生:很高,大概有两米。

生:下面是红色的,上面是白色的花岗岩雕像。

师:红色大理石筑成的是烈士雕像的底座,你们发现上面的文字了吗?

生:是“沈毅烈士”4个字,还有他的出生日期和去世的时间。

师:前一组数字是出生年月日,后一组数字是就义年月日。大家绕行一圈,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导场景二:展览室】

生:老师,这些橱窗里张贴的文字和图片都是介绍沈毅事迹的。

生:沈毅,字鸿钧,泰州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第一个党支部书记,第一个县委书记……

师:你是准备把橱窗里的资料都摘抄下来吗?老师发现,摘抄沈毅烈士生平事迹的同学还不少呢。你们是准备用这个完成600字的作文吗?

(学生笑。)

师:这些文字资料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沈毅烈士的了解,但如果我们把这些介绍文字都写到这篇作文里,可以吗?

生:不可以,概括一下就好了。

生:将这些都抄到作文里,就变成了一篇介绍沈毅的文章了。

师:对。我们今天要写的是游览纪念馆的文章,要让没有来过的人通过读我们的文章,能够大概了解这里。刚才,我发现进入这间展览室时,有的同学从右边开始参观,有的同学从左边开始参观。你们觉得应该从哪边开始参观比较好呢?为什么?

生:从左边开始参观比较好,因为左边墙上的资料时间最早。

师:很好,你发现了这个奥秘。刚才“乱逛”的同学不妨按照正确的顺序,再浏览一下。

【指导场景三:庭院】

师:你们都参观好了?纪念馆虽然不大,但是就在这庭院中,也还是有可以细细观察的景物的,你们发现了吗?

生:雕像后面有一排树。

师:是的,那是一排柏树,烈士陵园和纪念馆都会种植它。它的颜色、高度以及种植位置,大家不要忽视,可以尝试远观和近观。我们学过的很多古诗词就常常运用远近结合的方法,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你们先站远处看一看整体,再到近处细细观察那些枝叶。

(一部分学生进行观察。)

师:同学们,低下头,不要忽视我们脚下的地面。

生:地面是用砖头铺的。

师:你关注到了材质,但是还不够准确和全面。同学们还在等待什么呢?颜色啊,形状啊,占地面积啊,快观察记录起来吧。

(几分钟后,教师集合整队,带领学生回班。)

三、梳理所见,交流所感

师:现在,老师先请一名同学结合行踪图,说说他的游览路径。

(一名学生投影展示。)

生:我们下了楼梯,顺着香樟大道向北走,穿过篮球场,就来到了纪念馆前。我们登上台阶,就进入了纪念馆。

师:清晰、明确,这是我们大家结队一起走的。进入纪念馆后,在自由参观的过程中,你的游览路线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先是看到了沈毅烈士的雕塑,然后进入左边的展览室,又去了党员活动馆和道德讲堂。

师:对于这个“左边”,怎样表达才更准确?

生:院子的左边。

师:纪念馆位于学校的东北角,而展览室位于纪念馆的什么方位?

生:北边。

师:是的,这样表达更准确,更让人有直观的感受。参观下来,纪念馆的确不大,但是,同学们都观察得很认真,表格填写得密密麻麻。大家梳理一下,看看都观察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回答“雕像、柏树、竹林、砖瓦、走廊、香樟、遗稿、就义图片、桌椅等”,教师写成板书。)

师:小小的纪念馆,你们的观察所得可不少啊。谁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沈毅烈士的雕像。沈毅烈士的雕像在院子东面,高约2.2米,长约0.7米,宽约1米。上方是沈毅的半身像,是白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底座是红色的大理石,正面刻着“沈毅烈士”4个字,还有他的出生日期和就义时间;背面刻着他的革命经历。

师:内容充实。听了他的描述,你们知道他是按照什么样的空间顺序观察的吗?

生:从前往后的顺序。

师:观察要做到仔细、全面,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落笔成文时,也要注意按顺序呈现,因为我们的写作是在用文字与读者交流。一个好的作者,必须要有读者意识,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行文混乱,就会绕晕读者。读《小石潭记》《壶口瀑布》,我们都会发现,作者笔下之景是按照行踪或者视线的转变而变化的。还是这名同学,你能把沈毅烈士出生和牺牲的时间说一说吗?

生:1900年1月28日至1928年6月28日。

师:好的。刚才在纪念馆“诵读”烈士经历的那名同学,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烈士的一生吗?

生:伟大。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壮烈。

生:英勇。

生:爱国。

生:舍生取义。

……

(教师写成板书。)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沈毅烈士虽然只走过了短短28年的人生路,但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让人心生敬意。我们今天要写的是一篇游记,而不是人物传记。那么,在不摘抄人物生平的前提下,要怎么做才能让读者也产生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呢?这是个难题,就看大家的智慧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些表现手法。

生:借景抒情。

师:说得不错,可以借助景物描写。我来请一名同学读一读他对烈士雕像的描写。

生:走进四四方方的院落,沈毅烈士的雕像便呈现在眼前。他眉头紧锁,嘴唇紧闭,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坚定地看向前方,就好像仇视地看着敌人,面容中何曾有半点恐惧!这座两米多高的雕像刻画出了一位舍生取义的英勇烈士形象!

师:这样的描写就已经在注入自己的感情了。还可以借助什么景物来表现敬意?

生:庭院东面有一排柏树,在雕像的后面,深绿色,很高。

师:是的,刚才老师就介绍过,烈士陵园和纪念馆里大多会种植柏树,因为它们常绿、挺拔。有没有近处观察的同学?能说具体些吗?

生:它们的枝叶是条状的,比松树的松针粗一些,软一些。一根枝条的叶子密密地靠拢向上。

师:你联系了茅盾写白杨树的段落,以此表现烈士的精神和品质。我们也可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四、汇总所得,布置写作

师:刚才,我们主要以雕像和柏树为例,进行了交流。同学们选择仔细观察的地方不一样,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也不相同,感悟自然也不同。请大家畅所欲言,说说各自的感受。

生:古色古香。

生:充满生机。

生:静谧。

生:巧妙。

……

(教师写成板书。)

师:看看我们的记录表格,通过仔细观察,小小的纪念馆原来也有着非凡的魅力。课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格,按照行踪顺序,写好这篇参观游记,注意“详略区分写所见,多种手法融所感”。期待你们的佳作!下课!

【教后反思】

课前,我通过了解得知,这个班的学生游览经历普遍较少。没有游览经历却要写游记,这是要学生做“无米之炊”。读范文、背佳作等,都是纸上谈兵、拾人牙慧,即便有再好的技巧,堆砌起来的也不过是一篇篇内容空洞、情感虚假的文章罢了。

泰州市沈毅中学是一所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美丽校园,沈毅烈士纪念馆就坐落在学校的东北角。每一届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组织他们参观纪念馆。但是,没有目的的匆匆行程,带给学生的只是“小”“没意思”等感受。李可染说,思想感情的产生,与对事物观察的深度有关。所以,这节写作指导课上,我首先带领学生游览,一同找“米”。

开展观察活动,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提前参观了纪念馆。它占地面积不大,离教学楼步行不超过5分钟,因此,整个活动我设计为20分钟。实际教学过程中所花的时间和我预想的差不多。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任务明确的程度,观察任务越明确,观察者的反应就越全面。为此,我采取了填写表格的方式,向学生明确具体的观察任务。

开展观察活动,还需要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一名学生都是有独特个性和独立思维的个体,虽然他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景物的方法,知道调动感官的重要性,但是每个人的观察能力和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适时指导。在这个环节中,我既做一个观察者,也做一个指导者,密切关注每一个正在观察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指导。

之后的交流环节,我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产生感悟。最后,我要求学生完成作文。经过细致观察、详尽记录和深入交流,学生果然没有仰天长叹,愁眉苦脸,后来交上来的作文大多记叙有序,描写细致,情感真挚。

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做”比一味强调“为什么”更重要。在要求学生写作文之前,教师应当先帮助学生找到“写什么”,和他们一起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指导方法;要让他们通过观察而产生真挚、深刻的感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必定内容充实,情意丰沛。

【名师点评】

坚持问题导向教作文,是提高写作教学效度的重要方法。姜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力图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既给学生找“米”,又教学生“做饭”。

泰州市沈毅中学是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姜老师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到,学生的游览经历并不丰富,因此对于本次写作任务,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从写起。为此,姜老师巧妙地发掘出身边的写作素材——位于校园内的沈毅烈士纪念馆,在真实的情境中指导学生有顺序、多角度地观察,为学生的写作“找米下锅”。在教师一步步地引导下,学生学会了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有了素材,写作才迈出了第一步。怎样用好这些素材呢?日常写作中,学生常常将游记写成参观游览的流水账或景点宣传册的“摘抄版”,为解决这一问题,姜老师在交流环节明确要求学生树立“读者意识”。她指导学生立足读者角度取舍材料,引导他们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使游记中既有游览见闻,又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赋予了景物丰富的人文内涵,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游记的可读性。此外,姜老师还注意到将阅读教学中的相关语文知识作为写作支架提供给学生,这种打通“读”与“写”之间壁垒的做法很有必要,有助于实现“读写共生”。事实证明,这节课取得了不错的指导效果,学生写出了“最熟悉的地方”的“不一样的风景”。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立足学情,多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尝试,帮助学生养成体验、感悟生活的习惯,激发他们交流表达的欲望。这是作文教学的正确路径。

猜你喜欢
游览雕像烈士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青铜雕像里的故事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跟踪导练(四)3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沙漠里的无名雕像
游览路线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