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俊芳, 张嘉辰, 张文润
(渤海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2015年,我国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海南国际旅游岛等为试点的全域旅游在我国全面铺开.2017年,全域旅游发展首次进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分两批评选出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点)创建单位,其中,市级91个.锦州市率先成为我国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成为以锦州为代表的市级旅游发展的主旋律.2019年是我国文旅融合元年,探索文旅融合赋能全域旅游发展的研究成为必然.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1].厉新建等[2]提出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笔者曾撰文分析全域旅游发展的条件[3],提出城乡统筹视域下的“大城小镇嵌景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4].李雪铭等[5]概括分析了辽宁省城市存在的问题,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文化名城锦州山海相连,地处辽西山地丘陵区,“三山一水三分田,三分道路和庄园”的地貌结构赋存门类繁多的化石和笔架天桥等地质奇观,走廊重镇沉淀了闪耀人类文明史的华夏红山文化、鲜卑北魏文化、契丹辽文化、女真金文化、蒙古元文化、满族清文化、近现代红色文化、当代产业文化等.自然人文交相辉映、优越的自然环境、便利的区位等全域旅游的条件充分,锦州市作为我国市级全域旅游创建单位,旅游业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抓手.搭乘国家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的东风,整合全市文旅资源打造“山海福地、锦绣之州”[6]全域旅游形象,盘活羡余资源[7],推动美丽中国旅游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域旅游地锦州依山傍海、河流纵横,处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交界地带,面积1万多km2,辖5区、2县及2县级市,海岸线长97.7 km,有水域面积12万hm2、滩涂面积17 733 hm2.战国建城以来已有2 100多年的历史,自古是商贸和军事重镇,多民族聚居于此,现有人口300多万.全域旅游的发展有赖于国土资源旅游化,锦州境内自然风光奇特秀丽、名胜古迹灿烂辉煌,文旅资源类型齐全、组合优良.锦州素以一桥一盘古(笔架山天桥、三清阁海上盘古)、一窟一墓群(万佛堂石窟、辽代龙岗墓群)、一酒一化石(道光廿五宫廷宴酒、宜州古生物化石)、一泉一湿地(九华山温泉、大有湿地东方华地城)、两果两馆(北镇鸭梨、苹果和辽沈战役纪念馆、锦州市博物馆)、三山三河三塔(医巫闾山、北普陀山、南山,大凌河、小凌河、女儿河,大广济寺塔、崇兴寺双塔)、四园四寺庙(锦州世博园、廉政苹果园、松山生态园、吴楚庄园和奉国寺、青岩寺、大广济寺、北镇庙)、五菜(沟帮子熏鸡、北镇猪蹄、干豆腐、锦州烧烤、锦州小菜)、六礼七非遗(六礼指即食、饮品酒、农副产品、非物质遗产、工艺美术品、文创纪念品六类锦州好礼,七非遗指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黑山二人转、辽西高跷秧歌、辽西木偶戏、锦州西城派东北大鼓、义县社火、满族民间刺绣)而著称,具体见表1.
表1 锦州市主要文旅资源一览表
注:表中资料为已有资料查阅与实地调研所得;带※为4A级旅游区,带#为3A级旅游区,带&为国家级非遗
锦州市文旅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涵盖食、游、购、娱多重要素,在资源类别与区间分布上亦呈现明显特征.通过对表1所列锦州市文旅资源的经纬度进行核密度分析可知,锦州市辖区、北镇市两区域文旅资源分布最为密集;义县、凌海市资源分布较为密集;黑山县文旅资源分布较为稀疏.就锦州市文旅资源类别及区位分布而言,文旅资源分布呈“y”型一短一长两带六片区,一大一小两个直角三角形,锦州市全域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组合优良.
(1)“y”型一短一长两带六片区.“y”型的短带:即历史文化旅游带.此带起于义县止于锦州市,包括锦州市区和义县两片区.以辽文化和红色旅游等历史文化旅游为特色,以锦阜高速公路和锦赤铁路为纽带.“y”型的长带:即风景名胜体验旅游带.此带起于黑山县止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黑山县、北镇市、凌海市、锦州市区、龙栖湾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六片区,以大闾山旅游、田园农家旅游、滨海温泉旅游为特色.以秦沈客运专线、102国道、滨海公路、渤海大道等为纽带串联六大片区的旅游带.“y”型的长短两带相接于锦州市区.
(2)一大一小两个直角三角形.大直角三角形:由黑山、北镇、义县串联构成长直角边,由义县和锦州串联成短直角边,由黑山、凌海和锦州串联成斜边,义县为直角点.此大直角三角形为锦州的陆域板块.小直角三角形:由锦州、松山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串联构成长直角边,由凌海、锦州串联成短直角边,由凌海、龙栖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串联成斜边,锦州市为直角点.此小直角三角形为锦州的海域板块.大小直角三角形共用一个顶点,即锦州市区.锦州市区地处海陆交汇点,是海陆联动的枢纽点.
实地调研结合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对锦州全域旅游发展解析如表2所示.
表2 锦州全域旅游发展ASEB战略矩阵图
表2(续)
以上ASEB栅格分析表明目前旅游发展属外延式增长,关注消费者体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内涵式发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全域旅游相当于在锦州市平静的旅游发展中注入鲶鱼,通过全市文旅资源的整合、创新开发可以激发潜能,构建符合实际、重点突出的文旅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建立综合效益最佳化而又动态平衡的锦州市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从而在锦州市全域旅游发展中产生鲶鱼效应.
锦州市文旅融合的旅游产品和项目主要有滨海娱乐度假型、山岳宗教朝圣型、民族风情体验型、双城会展商贸型、工农业示范购物型、历史文化体验型、革命教育红色型、绿色生态环保型等.结合文旅融合产品项目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1234”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具体为:①主推1个旅游品牌形象:山海福地,锦绣之州.②强化2个支持:政府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支持.③倡导3种模式:全域旅游模式、社区保护模式、公共休闲模式.④突出4大项目:海湾世园会展游、山河泉林生态游、宗教祈福休闲游、革命遗存修学游.
结合锦州市全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ASEB栅格解析,确定锦州市文旅融合赋能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3.2.1 旅游者泛化之策——活化锦州为宜游、宜居、宜业的“三宜”之城
全域旅游是主体旅游者泛化的结果.锦州的客源群体不仅涵盖外来游客,更包括本地居民,而文化是全域旅游的最高境界.但文化不会天然转化为旅游魅力与活力,活化文化更是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打磨,本地居民是全域旅游的发展要素,不可或缺.锦州的全域旅游需突破传统旅游只针对外来游客推出观光旅游产品与项目,当今全民休闲时代本地居民的游憩需求大量激增,全域旅游正是为满足全民游憩之生活需求.锦州市需整合区内资源,通过注入科技、文化、时尚于旅游,创新发展动力,把锦州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之城,形成与众不同的锦州全域旅游独特气质,从而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为锦州全域旅游创核固本助力.
(1)主题带动,建宜游之城.作为辽西走廊与环渤海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锦州海湾世园会展游、山河泉林生态游、宗教祈福休闲游、革命遗存修学游等吸引物赋存丰富,外地游客在进行游览决策时大多选择以上主题中知名度较高者.游客普遍认为体验较好,尤其是以烧烤、夜市、荣鹏烀饼等特色食物为代表的锦州餐饮文化已在主要客源地“吃货”圈中享有较高知名度,甚至有游客表示“这次来锦州玩的目的就是享用美食”.但旅游者对海湾世园会展游主题下吸引物环境质量(如水体清澈度、沙滩质量)、周边商业整治有一定意见.外地游客对锦州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评价较高,认为现有提供产品“物美价廉”“幸福宜居”“闲适自在”.因此,在宜游之城的构建方面可以游客评价为参考进行,对海洋主题吸引物景观、环境、服务方面进行提升与改善,其他主题吸引物可在保持现有质量的基础上进行游客引流,区域联动,引导游客在对目标吸引物游览的基础上选择同类型其他景区游赏.
(2)文化引领,建宜居之城.本地居民是城市文化构建的重要参与者与受益者,也是全域旅游发展与推动的重要力量.锦州构建宜居之城之举不仅能够满足本地居民的日常休憩游赏需求,从中而生的居民幸福感也会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吸引力.当前锦州半日及以下日常休闲活动供给尚可满足居民所需,但在半日及以上的节假休憩需求中,居民可选活动较为单一,主要为温泉养生、风光游赏、娱乐游玩等类别.尽管部分居民对锦州历史文化景区有游赏需求,但该类吸引物陈列展览方式较为单一,会使居民感觉单调,重游欲望不强.因此,在旅游中注入科技、时尚等文化动力,以“旅游+”带动现有吸引物发展,提升各吸引物独特性,满足本地居民游憩需求.
(3)全域全业,建宜业之城.锦州市和其下辖北镇市率先成为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点,旅游业则必然成为其主业,即旅游业由原来的配角上升为具有主动建构作用的主角,锦州全域发展旅游业成为必然.地脉、文脉赋存是锦州宜人之城构建的重要积淀.锦州全域在各自优势主体功能区划明确的前提下,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是重要保障.从锦州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解析可知各地旅游产业依托不同,凌海重温泉休闲业、义县重文化产业、黑山重农旅体验业、北镇重康养度假业,一地一业错位发展,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之需.
3.2.2 旅游活动泛化之策——塑造锦州为生境、美境、意境、情境 “四境”之城
全域旅游的趋势之一便是旅游者打破旅游目的地“舞台幕布”,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游览范围自景区内逐渐扩展至整个旅游目的地.在“人—地”感知基础上,游客感知中“人—人”感知部分在旅游者旅游活动及体验中愈发占据重要的地位.外地游客与当地居民的界限开始模糊,转而变成人与区域的关系连接.全域旅游是旅游活动泛化的必然,全域旅游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更是铺开于旅游地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围墙内的景观,更有开放性的个性空间.锦州市应该发挥区位、环境、文化等自我比较优势积聚人气,挖掘潜能和隐性旅游魅力打造“四境”之城,即良好生态环境之生境、独特景观之美境、超凡脱俗之意境、以人为本之情境[8].凭借“四境”构造的全域旅游之相信融合力、辐射带动力,促进锦州各业全面良性有序发展.
3.2.3 旅游产业泛化之策——融合锦州一产、二产、三产的“六产”之城
产业结构演进是经济结构演进的核心[9],全域旅游是产业融合空间泛化的结局.全域旅游不是各产业简单的物理式连接,而是多产业的生物式交融构造的体系复杂、生命力旺盛的新产业.全域旅游突破传统旅游产业边界清晰、空间局限的常态,不断融合创新出新业态、巧项目.锦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有赖于以旅游覆盖融合各产业,转化一产——提高第一产业附加值、优化二产——借助旅游平台升级第二产业、强化三产——依托旅游积聚交融强化第三产业[10].1+2+3=6,1×2×3=6,全域旅游通过变旅游由配角到主角的变化,交融升级为融合创新各业的第六产业,拓宽旅游发展新路径.
作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的锦州,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元、空间组合相对集聚,基于ASEB栅格分析法对文化名城锦州全域旅游发展的全方位解析,在一定程度上为锦州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主推1个旅游品牌形象,强化政府和社会2个支持,倡导全域旅游、社区保护、公共休闲3种模式,突出海湾世园会展、山河泉林生态、宗教祈福休闲、革命遗存修学4大项目的1234发展战略;活化其为宜游、宜居、宜业的“三宜”之城的旅游者泛化,塑造其为生境、美境、意境、情境 “四境”之城的旅游活动泛化,融合其一产、二产、三产的“六产”之城的旅游产业泛化路径,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点的发展提供了些许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