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珍山 李海
作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南京市江宁区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新路子,紧紧围绕构建善治乡村,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最大力度把社会治理重心和治理资源下沉到乡村,推动乡村治理由传统向现代、单向向互动、封闭向开放、管理向服务转变,全力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突出“党建引领”,强化联动机制。优化基层党组织架构,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在网格服务工作站建立党的组织,组织党员进网格参与共建共治,实现网格内党组织覆盖率达100%、党建活动率达100%。整合党建资源,强化“龙头”带动,在东山街道、湖熟街道试点推行“三集四办五到位”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通过“党组织+”的多元化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责权清晰、管理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支持的利益协调、工作联动机制,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东山街道佘村社区“党建+休旅度假”、秣陵街道元山社区“党建+文创产业”、淳化街道青龙社区“党建+农村电商”、谷里街道张溪社区“党建+高效农业”、湖熟街道和平社区“党建+水乡休闲”、溪田“党建+田园综合体”等特色分支,共同构建起特色田园乡村基层党建工作体系,为全区推进美丽乡村高水平建设积累了经验。
聚焦“治理有效”,创新工作模式。江宁创成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区,“全要素网格治理”模式被民政部向全国推介。深化“全要素网格”治理创新,注重专群结合,规范运行管理,推动警格网格“双网联动融合”,提高治理成效。网格员累计走访122万户次,调处矛盾纠纷4000多件,排查化解风险隐患4万多起。构建“书记区长信箱、12345热线、群众来信来访”等诉求渠道的“及时办理、源头化解、结果反馈”机制,全面提升以“四个民主”为核心的议事决策水平,完善“三社联动”机制,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有效融合对接,充分发挥区、街、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作用,推进乡村治理全过程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区领导带头开展“约访、接访、包案访、大走访”,化解了信访积案,区、街、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建成率100%,获评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
坚持“三治融合”,彰显邻里“乡情”。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主攻方向,大胆探索实践,努力探索具有江宁特点的乡村善治之路。江宁街道牌坊社区建立“心话e传”微信,实现村民线上24小时议事,自发签署了《环保公约》,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经营户协会“三会”功能,特别是开设了“茶乡夜话”,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微家、社区广场、村民家中夜“话”社区,左邻右里,相聚一堂,谈天说地,品茗茶、拉家常、听诉求、聚共識、谋发展。借助以动员党员、干部、乡贤回原籍地村(社区)发挥作用为主要内容的“争当乡贤、助推发展”活动,大力开展乡贤“雁归工程”。科学界定乡贤甄选范围,创建乡贤档案,建立乡贤人才库,并选派干部与乡贤建立常态化挂钩联系。在全省率先成立乡贤文化促进会、建成乡贤名人馆,遴选具有“江宁籍、江宁缘”的各界知名人士“返乡”助力。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在10个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部设置社会组织办公室,并结合当地实际,逐步找准自身定位、服务特色和发展路径,初步形成一批有特色、有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品牌群。注重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不断扩大乡村治理的参与面,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激发村民的表达和参与意愿,不断提升他们表达、议事、交流和讨论等能力,巩固村民在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民主议事真正融入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全过程。在江宁街道,瑜桥法律服务社开展黄龙岘“村规民约”制度化打造工程;在东山街道,东鼎法律服务社针对当地社区服刑人员较多的情况,创新开设“五堂课”,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帮扶活动;在开发园区,伴城法律服务社进企业、进工地,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并化解了多起劳资纠纷;在“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禄口法治文化广场,禄翔法律服务社广泛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文明乡风。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体服务中心,实行标识、制度、队伍“三统一”,形成由1个区中心、10个街道实践所、201个社区实践站和891个实践点纵贯横通的全覆盖阵地体系。组建了218支、近20万人的“志愿大军”,“文明江宁”APP开发上线后,做到“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提供及时服务2650次,常态化开展7400多场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开展“大爱江宁·文明新城”、“美丽江宁人”人物宣传推选、文明示范村(社区)以及文明家庭(文明户)创建、寻找最美家庭、最美乡村教师等活动。传承创新农村优秀乡土文化,精心组织体现江宁区非遗特色、优秀乡土文化的展示展演活动,实施“一场、二堂、三室、四墙”建设,常态下乡“种文化、育新人”,“江宁之春”等品牌活动更加深入,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村入户。
完善“监管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制度,建好用好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加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以“阳光管理”让群众明白、促干部清白,深入落实“基层减负年”部署,持续整治村级文山会海、创建考评及“牌子乱象”,切实减轻了村级组织负担。搭建“多元供给”平台。立足区内2个国家级、3个省级重点园区实际,依托辖区内26所高校和23万在校师生资源优势,发挥全区1700多家注册社会组织和一批持证社工人才积极作用,在街道社会治理中深化街区、社区、园区、校区“四区联动”。在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的基础上,利用“阳光惠民”系统大数据平台,加强动态监测和管理,健全完善教育、医疗、健康、低保等保障体系,帮助低收入农户长期稳定就业创业,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低收入农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集体资产收益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力度,做到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拓展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办机制,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
(作者: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农办主任、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江宁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