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理论背景探析

2020-06-24 10:54李志粮
锦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环境因素

摘 要:卡尔·柯尔施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供了自己的独特见解。《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是柯尔施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代表作,其中“柯尔施问题”的提出开启了他应对马克思主义危机的理论批判道路,他极力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征却遭到德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内部的强烈抵制。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追寻他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论形成背景。家庭环境、政治环境、理论环境是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客观因素,通过简单分析后,可以看出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当时的思想界增添了理论活力,激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热议和思考。

关键词: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环境因素;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一、家庭环境因素促成了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萌芽

(一)良好的家庭条件

卡尔·柯尔施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他出生于德国的托特斯泰特,家族原属于东普鲁士的农业背景。父亲虽然是农业背景出身,却无心操持家族产业,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母亲则是典型的家庭妇女,文化程度低。父亲对哲学的执著追求让他从小耳濡目染地接受了很多文化的熏陶及其思想的启蒙。母亲身上关于秩序的缺乏让他格外地注重环境的秩序整齐与清晰简洁。柯尔施从小就展现出他过人的才华,为了给他更好的教育资源,十一岁时家里决定搬到迈宁根,那里有最自由和开放的文化,比起保守的普鲁士多了很多城市气息与文化涵养。当时柯尔施家里的经济状况良好,父亲在迈宁根的一家银行工作,收入还算不错。这一客观条件让柯尔施在成长时期获得了不错的教育,得到了父母与老师的重视。这样的环境十分有利于柯尔施积累基础知识,再加上自身天生优越的资质,为后来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父亲的鼓励与支持

拥有一个知识分子型的父亲是柯尔施的一大人生优势,他的父亲是德国高级中学毕业生,文化程度很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柯尔施父亲与哲学的深厚渊源,柯尔施父亲毕生所追求的就是哲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他不仅尝试将宇宙全体都囊括至该哲学体系里来,还撰写了厚厚一沓有关莱布尼茨单子论学说发展的未发表手稿,虽然没有很大的理论成就,但是也足以看出柯尔施父亲对学术研究的追求。”[1]这就给柯尔施创造了一个天然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他对于哲学的兴趣,在他父亲那里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中学时代开始,柯尔施的父亲就鼓励柯尔施去阅读哲学。

家庭还不错的经济条件让柯尔施能够接受到较好的学校教育,能学到当时教育体系中的各种学科,一定程度上也为学习哲学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总之,柯尔施既有先天的才华又有后天家庭条件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柯尔施的父亲在父子关系中起到了一个榜样的作用,父亲对哲学的兴趣也影响着柯尔施后期在哲学方面的研究,再加上父亲言语的鼓励和支持更加促使柯尔施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思想萌芽。

二、政治环境因素加速了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形成

(一)大学时期的柯尔施

高中毕业后的柯尔施来到了耶拿大学学习大学课程,他追求多方面的发展,在瑞典学习法语和法律。此外,他还参与一些大学生的政治活动,加入了自由大学生运动来反对现存学生同盟,柯尔施在这个运动中遇到了他的妻子赫达。柯尔施读过许多哲学著作,特别是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从柯尔施关于哲学话题的讨论都能看出,它是一名康德主义者。纵使他父亲是莱布尼茨主义者,但他依然坚持自己康德主义者的身份。不仅如此,他还极力推荐别人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还有康德的其他著作,他认为这是有识之士的必读书目。在大学的最后阶段,柯尔施成为了一名社会主义者。柯尔施应该是在大学期间读了马克思的著作,尽管在组织上并没有入党,但是在信念上社会主义也彻底地征服了柯尔施,承认了自己社会主义者的身份。

(二)投身德国革命政治运动的柯尔施

1910年,柯尔施在耶拿大学拿到了法学博士学位。1912年,柯尔施到英国伦敦继续深造。1914年8月,一战爆发,柯尔施不得不回到德国,应征入伍,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首次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920年代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那一代人之中,柯尔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的理论承担者之一。在理论的层次上,并且在没有接触过列宁的哲学著作的情况下,柯尔施得到了与列宁极为相似的结论。根据他自己的政治实践,柯尔施采取了 一系列从费边主义到极左的不同立场,对于马克思主义也只是偶尔短暂地涉及一下。“1920年,柯尔施加入了德国共产党,随后几年,他用大量时间写作极为一般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短篇著作、入门读物和评论,以此来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1922年,柯尔施参加了德国图林根州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工作组”,这个工作组的组织核心后来演变成了法兰克福学派。”[2]1923年,柯尔施的演讲手稿以《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为名出版,这本小册子的出版标志着柯尔施从马克思主义者到反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转变的开始。

(三)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柯尔施

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这本小册子中发表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的看法,并从总体性的角度来阐述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观。然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相违背,遭到了来自德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内部的强烈抵制。1923年,同样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卢卡奇出版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与柯尔施遇到了相同的遭遇。“1924年6月,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动荡已经过去时,卢卡奇和柯尔施被苏联正统派的拥护者们斥为“教授”和“左派”共产主义者。这两本书都吸取了从以往事件中得来的政治经验,并简要地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意义。”[3]像《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样,《马克思主义与哲学》被认为是一部政治上异端的哲学著作,这本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主题作出了反响: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实证科学,而是一种批判,即一种包括关于对社会的精神结构(意识形态结构)的批判的哲学。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哲学已经被政治经济学取代、超越,这完全是一种曲解。尽管卢卡奇和柯爾施两人都被当作“极左”思潮的主要代表,柯尔施也在自己著作的一版后记中表达了他与卢卡奇在理论上的一致,但这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假象。他们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但又是各自独立的。卢卡奇从一个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左派”共产主义者转变为哲学的正统派和政治上的妥协者,柯尔施则从一个保守的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为哲学和政治上的异端分子。他们的道路几乎完全不同。与卢卡奇相比,柯尔施的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他的政治命运比起他的理论成就来说要逊色得多。1926年4月,柯尔施被共产党开除,卢卡奇则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向共产党靠近,其中半是假意,半是真情。然而,柯尔施则开始了长期独立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评价。到1961年他去世的时候,他几乎已经被人遗忘了。[4]

三、理论环境因素催生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危机

20 世纪初,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哲学内容”的说法被欧洲思想家们激烈讨论着。柯尔施在这个问题上认为,如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哲学剔除在外去谈理论建设和发展,这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大危机。柯尔施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既需要有哲学的高度又需要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哲学无法明确所指向的理论价值,甚至于脱离了指导实践的意义所在,成为一个不再是社会革命的理论。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着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危机,就是缺乏革命精神、批判意识和哲学性质。关于应对危机的对策,柯尔施认为首先应该从思考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切入,这就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在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仔细分析他对哲学的所有看法和态度。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将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的关系”立为核心问题,把它作为一个 “非常重要的理论的和实践的问题”提了出来,并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否认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哲学的,并且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来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味,柯尔施将这種思维方式概括为“总体性”的解释路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诞生在当时为数不多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径中提供了一种新的看法,即使遭受了抵制与批判,也体现了柯尔施打破纯粹思辨哲学的传统,突出哲学革命性的理论勇气。[5]

(二)“柯尔施的问题”的提出

柯尔施如此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变革可能与他革命家身份有关,这一点与马克思相似。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哲学的革命性质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都符合逻辑发展了。[5]在当时的思想界,柯尔施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被称为“柯尔施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拥有特定的理论背景,就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教授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行解释时试图剔除哲学的成分,原因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些著作中提到“消灭哲学、终极哲学”。然而,柯尔施强调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消灭和终极的哲学是资产阶级哲学,并重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反击资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们。因此,鉴于当时“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各个派别忽视并且极度轻视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革命的哲学内容”,“对比之下,《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目的在于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性”。[6]简单来说,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意在消灭资产阶级哲学,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书中用了一句话总结:“如果马克思主义不作为哲学存在,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就不再存在,而只要马克思主义丧失其革命性,它就不再作为哲学存在。”[7]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也是在与“柯尔施问题”同样的理论背景下出版的,其目的也是探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内涵。两者都以总体性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与《历史与阶级意识》都遭到了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激烈的批判,但都体现出了极大的理论勇气,为当时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增添了活力、开阔了视野。

四、结论

柯尔施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他的政治经历最终以悲剧收场,但是不能因为他人生经历的结局而负面地来评价他的著作。毫无疑问他是一位彻底的批判家,具有鲜明独特的思想和革命勇气。柯尔施的著作十分具有理论研究价值,通过了解他的一些人生历程,笔者得出影响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这一理论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政治和理论三个层面的结论。以上内容对这三大因素做了简单分析,有助于从理论背景层面更加理解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论价值,避免了简单粗暴地评价其对马克思的哲学观的误解,而是从理论创作背景这个侧面反映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意识和理论勇气。

参考文献

[1](德)赫达·柯尔施,弗雷德·哈利迪,王琦琪.回忆卡尔·柯尔施[J].山东社会科学,2018(01).

[2]周凡.追寻柯尔施的激进哲学精神[J].教学与研究,2015(12):63-73.

[3]吴元梁.《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69-470页.

[4]李笑寅,梅凡.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启示[J].学习月刊,2011(20):22.

[5]汪信砚,程通.论柯尔施对马克思的哲学观的误读[J].世界哲学,2016(06):5-12、157.

[6]陈学明.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哲学—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M].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5 期.

[7](德)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8]宋友文.马克思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哲学?——纪念柯尔施发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90周年[J].南京社会科学,2013(08):46-52.

作者简介:

李志粮(1993-),女,彝族,昆明,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环境因素
病理性近视病因研究新进展
环境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状况的影响浅析
探析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对策研究
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环境因素影响评估
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造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
浅谈会计目标定位
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