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榜眼
摘 要:何为审美现代性,是现代艺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明了何为审美现代性,才能推动当下艺术的发展。何为审美现代性,首先需要解答何为现代性。目前学界对于现代性的解译不但极为庞杂而且互相矛盾。现代性首先提出于启蒙运动,但是这种现代性自提出起便遭受着质疑与反思,因此审美现代性作为对启蒙现代性的否定被提了出来,它追求诗意、碎片化、边缘、颓废与多元。本文通过对审美现代性的解译再结合中国当下消费社会的语境,反思资本与权力对审美的限制。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非理性;消费社会
一、审美现代性的哲学意涵
何为审美现代性,首先需要解答何为现代性。目前学界对于现代性的解译不但极为庞杂而且互相矛盾。现代性首先提出于启蒙运动,然后遍及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这种启蒙现代性推崇理论、知识,认为理性终将建构出一个民主、平等、学科的社会。但是这种现代性自提出起便遭受着质疑与反思,霍克海姆(M.Max Horkheimer,1895-1973)和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批判道:“理性成了用来制造一切其他工具的一般工具。”1因此审美现代性作为对启蒙现代性的否定被提了出来,它追求诗意、碎片化、边缘、颓废与多元。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对于现代性的解释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2在西方哲学中,现代性的这种悖论关系形成现代性自身的张力,在工具理性和非理性的爱恨纠葛之中,社会文化踯躅前行。3
现代性陷入了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这两个自相矛盾的关系之中,此后学界围绕着“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哲学思辨。韦伯(Max Weber,1864-1920)对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之间的关系做出形象且生动的描述,他说道:“生活的理智化和合理化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因为在这些条件下,艺术变成为这样一个世界,它越来越有意识地把握住那些本身有其权力存在的价值。无论怎样来解释,艺术确实承担了一种世俗的拯救功能。它把人们从一种日常生活平庸刻板中拯救出来,特别是从理论的和实践的理性主义那不断增长的压力中拯救出来。”4韦伯肯定了审美现代性的积极意义,他认为审美现代性扮演着拯救的重要角色。在他看来刻板和平庸的生活等于不幸,理性主义是对生命的压迫,理性所建构的世界剥削了另一个少数群体选择的权力,而颓废甚至是媚俗都是有权利存在,或是本来就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1934-)在其《现代性的五副面孔》5一书中的将现代主义列为现代性的第一方面,而后他又把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性的一个方面,这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议。通过现代性的悖论去解译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便不难理解他为何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定义为现代性的两幅面孔。现代主义强调的理性至上,而后现代主义的追求的生命、直觉与灵感,这不正是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吗?
审美现代性的提出赋予了后人更多选择的空间,青年有选择颓废的权力,妇女有选择放弃生育的权力,任何人都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但是审美现代性虽然是对理性压迫的一种解放,但是这不等同于无限的自由,除去道德和法律的限制之外,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艺术审美的现代性又面临另一种规约,即市场与资本对艺术创作的控制。
二、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审美现代性”
将“现代性”一词脱离其哲学语境,这个词便赋予了一定的时间概念。《辞海》对现代性一词的解释,除了启蒙现代性的理性主义之外,现代性亦可以用来描述“现代”这样的状态,但由于“现代”这个词被使用在一段范围很大的许多时期上,因此要知道“现代性”是什么,就必须从脉络中来看。
就当下的生活语境来看,现代性便离不开视觉文化,因为“现代生活就发生在荧幕上”6,而当下荧幕生活的最好例子便是一款名为抖音的视频软件,该短视频软件自2016年9月上线以来,常居Android和iOS各大应用市场排名前五,根据其后台数据显示2020年1月该网络平台的日活跃用户已突破4亿。在这个荧屏时代,在图像的漩涡里,抖音已经成为部分中国青年的日常生活本身,也成为他们“审美现代性”的一部分。此软件的兴起为大众文化、流行艺术、消费市场等提供了新的样本,当然它也给视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对解译当下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问题提供了谱系。
抖音创造了一种平民式的视觉文化,这种视觉文化颠覆了以前电视、电影的垄断式的图像输出,它给大众提供舞台,在抖音里大众成了审美主体的一部分,所以观者大多沉沦其中、乐此不疲。此外,抖音的视频涵盖的范围极广,包括:搞笑、爱情、美食、游戏、动漫、艺术、动物、边缘群体等等,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审美体验。但看似自由的观看,其结果是把更多的权利放在了建站者的手中。7观众们在视频的“海洋”中畅游,却不知那只是视频软件为你修建的“水族馆”。几次访问之后,大数据后台便有了操作的资源,随后它将算出每一个人的喜好,其目的是为了控制你的观看。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很多中国年轻人才会深陷于抖音之中,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是用户们往往又对此欣然接受,他们选择在喜爱的视频中沉沦,而放弃去欣赏更广阔的绮丽图景,这表明屈服于权利本身也是有快感的。既然看已经被控制,那么在这种“沉睡式”的观看体验中,又何谈审美,更不论其是否具有现代性,或许这种被遮蔽的观看正是当代审美的现代性体现。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当代审美不禁使人感到悲观,笔者尝试回溯民国时期消费社会初步萌发下的审美现代性的意涵。在此时期,荧屏时代还未到来,视觉资料主要来自于各种出版物。法国著名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著作《艺术的法则:文学场域的生成与结构》艺术中谈论艺术与鉴赏者、出版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时写道:“虽然特定资本持有者和尚未持有者之间的永恒抗争,是象征产品不断供应不断改变的动力,却无法大力改变象征性权力的关系,除非这些改变能获得同位置的外部变化支持,就能颠覆体裁、学派或作者的层级。这些变化中具有决定性的,无疑是(整个教育系统)受教育人口的成长(与经济发展有关),这也是两个平行进程的原则:能靠写作维生,或是能从出版社、报社等等文化機构提供之小型工作中获取生计的生产者增加;对于不断出现的觊觎者(浪漫派、高蹈派、自然主义者、象征主义者等等)与其作品而言,潜在的读者市场扩大了。这两种进程之间显然有关联,条件是潜在的读者市场要扩大,因为它能促进报纸与小说的发展,进而提升小型工作的机会。” 8由此可知,一个国家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经济的发展,对于出版的业的影响至关重要。此外,读者市场的扩大与出版业的发展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与之同时扩大的还有艺术的种类,更能带动多样化、现代化的审美趋势。
自清末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流入,中国的现代出版业逐渐开始兴起。伴随现代出版业兴起而建立的现代稿酬制度,它一方面促进了作家的职业化,使得写作成为一种谋生的方式,也使得作家能够在经济上取得独立,而经济的独立则带给作家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大量的创作时间;但另一方面,经济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家们额写作动机与创作心态。9这种稿酬制度很大程度上建构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张恨水于其著作《写作生涯回忆》一书中,坦言他写作“完全时为了图利……没有什么利可图的话,就鼓不起我的写作兴趣。”10若非金钱的驱使,张恨水就不可能“日写三千字”,30年不辍,创作总数达3000万字,仅小说作品就多达100多部,2000万字。11据统计显示晚清民国约50年间出版的文学创作总数,大致相当于我国现存古籍中文学书籍的总和。12文学著作以这种爆发式的速度增长,依赖于当时自由的创作环境以及审美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出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出版文化,初步建构了中国的消费社会,也丰富了此时期多元化的审美,奠定了一个积极、健康的现代性审美态度。
民国时期的消费社会体系已初步建成,虽然此时的出版文化尚未完全成熟,印刷技术亦不完美,但是却涌现出诸多优秀的出版品,引领当时的读者修养身心、忠诚爱国,更创造出自由的审美环境以及多种类型的艺术作品。观者的主体性不但未被瓦解,反而在这些出版物中得到加强,诚然民国时期的消费社会体系没有当下这么完善,但仍值得深思。
三、总结
审美现代性并不等于审美的自由,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没有审美的自由可言,更不论审美的现代性。任何事物将都成为消费社会获取利润的商品,包括“审美现代性”的这一标志,艺术将逐渐沦为空壳,艺术品的作者、创作的形式及其内容都将成为点缀。审美现代性,追求非理性、颓废、自由等,但是在消费社会的威胁下,必须依靠理性方有可能找到对抗或是解决它的办法,否则无论是审美现代性或是启蒙现代性都将在消费社会的进程中逐渐被抹灭。
当代艺术中追求的非理性、先锋性甚至是媚俗最终都将会成为消费社会的卖点。如果任由消费社会滚滚的车轮碾过,留下的将是文化的残骸和欲望的深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2]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收入《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485页。
[3]王义军,《审美现代性的追求——论中国现代写意小说与小说中的写意性》广东: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4]张法,<现代性与全球文化四个方面>,收入《文艺研究》,1999年,第5期,第19-23页。
[5]马泰·卡林内斯库著,周宪、许钧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书馆,2002年。
[6]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7]皮耶·布赫迪厄着,石武耕、李沅洳、陈羚芝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域的生成与结构》,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16年。
[8]邓集田,《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晚清民国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1902-194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9]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
[10]孙少文,《大众媒体打造的神话——论张恨水的报人生活与报纸文化本》,北京:中国社会学科出版社,2006年。
[11]谢柏晖,〈Kai-Wing Chou,Publishing,Culture,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6年,第54期,237-245页。
[12]王一樵,〈近二十年明清书籍、印刷与出版文化相关研究成果评述〉,收入《明代研究》,2016年,第26期,165-198页。
[13]庄焜明,《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之研究》,私立中国文化学院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79年。
注释:
[1]马克思·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7页。
[2]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收入《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485页。
[3]王义军,《审美现代性的追求——论中国现代写意小说与小说中的写意性》广东: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第11页。
[4]转引自张法,<现代性与全球文化四个方面>,收入《文艺研究》,1999年,第5期,第19-23页。
[5]马泰·卡林内斯库著,周宪、许钧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6]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7]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第140页。
[8]皮耶·布赫迪厄着,石武耕、李沅洳、陈羚芝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域的生成与结构》,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16年。
[9]邓集田,《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晚清民国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1902-194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3页。
[10]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16、37、45、85、93页。
[11]孙少文,《大众媒体打造的神话——论张恨水的报人生活与报纸文化本》,北京:中国社会学科出版社,2006年。
[12]邓集田,《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晚清民国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1902-194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