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发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141)
目前我国大约有2. 9亿心血管病患者,患者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心血管疾病不仅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负担也日益加重,现己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在随机抽样原则基础上,从我社区中年人群体中随机抽取400例作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①群体年龄45~60岁;②存在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BMI)至少其中一项指标异常;③对于本次调查同意,且不存在隐瞒或不实情况;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神经系统、脏器功能障碍,或先天性疾病情况;②对本次调查过程依从性不高;③排除调查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或调查期间难以履行调查义务的情况。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有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健康情况、日常行为及生活方式等,同时检查调查对象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400例对象中男268例,女132例,年龄45~59岁,平均(52.32±4.73)岁。
采取上门指导、社区宣传教育、定期讲座、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内容如下:
①饮食干预。饮食勿过饥过饱,低盐、低脂,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少吃动物肥肉、内脏等,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少吃生、冷、硬食物,适当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如菠菜、白菜、胡萝卜、番茄、苹果、桔子、梨等,减少进食纤维硬的蔬菜,如牛蒡、竹笋以及部分豆类[1]。
②运动干预。根据被调查者个人活动能力,为其整理适合他们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为他们制定个人运动锻炼计划,如慢走、快走、太极拳、健康操等均可,掌握好运动强度、时间、频率,循序渐进。
③心理干预。根据被调查者的个人心理状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回答他们与医学相关的各种疑问,消除他们可能存在的担忧、焦虑、抑郁等情绪,帮助他们树立起乐观、积极的心态。
④行为干预。向其讲解按时用药的重要性,将正确的用药方法明确告知,并提醒其用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应当如何应对等等,确保其准确掌握。此外,应尽量劝其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注意休息。
分析调查对象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在干预前后对其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等指标进行监测对比。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体重异常、早发家族史及吸烟等风险因素暴露率分别为36.8%、13.0%、69.8%、62.3%、53.3%、23.50%,其中高血压、体重异常、及吸烟等指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随着调查对象年龄的逐渐增长,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体重异常等风险因素暴露率之间有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暴露情况(n/%)
干预前患者收缩压(155.57±15.84)m m H g、舒张压(107.21±7.32)mm Hg、空腹血糖为(10.21±1.54)mmo l/L、糖化血红蛋白(7.14±1.58)%、TC(5.42±0.81)mmol/L、TG(1.68±0.58)mmol/L、LDL-C(3.54±0.49)mmol/L、HDL-C(1.12±0.32)mmol/L、BMI(28.16±1.34)。
干预后分别为收缩压(134.54±8.92)mmHg、舒张压(91.54±6.91)mmHg、空腹血糖(7.14±1.2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7±0.84)%、TC(4.03±0.69)m m o l/L、TG(1.38±0.51)mm o l/L、LDL-C(2.83±0.48)mmol/L、HDL-C(1.28±0.41)mmol/L、BMI(24.64±1.02)。
对调查对象实施为期两年的针对性干预后,其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BMI)水平均有明显改善,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及日常生活习惯等,不同危险因素的偏重使得群体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也有所不同[2]。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潜伏期相对较长,且病程发展较为缓慢,所以应注重对该病发病风险的有效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预防干预,从而实现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积极作用[3]。
本文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体重异常、早发家族史及吸烟等风险因素暴露率分别为36.8%、13.0%、69.8%、62.3%、53.3%、23.50%。通过对其实施为期两年的针对性干预后,其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体重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可见影响中年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因素较多,对其加强针对性干预有助于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改善,对降低疾病发生率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