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瑶,李海海,梅雨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医学临床专业教学学制年限长、理论课繁多、知识点错综复杂,培养一名合格医生周期长、难度大,临床思维形成困难。临床疾病理论课教学中,每一种疾病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过于分散,讲述时间长,学生掌握困难,培养临床思维更加不易。思维导图是人类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1],是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可以通过绘制图表的方法,有秩序地表达出相关知识点[2]。本次教研试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来解决临床疾病理论教学出现的困难。
随机选取我校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甲班人数75,其中男生34人,女生41人;乙班人数74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38人。两班性别、入学成绩及上学期基础课教学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在这次教学过程中,两班支气管哮喘讲述时间与测试时间间隔基本相同。
随机抽取一个班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甲班),见图1;另一个班(乙班)按传统模式教学,即按教材内容顺序逐条讲解。
图1 支气管哮喘思维导图内容[3-4]
1.3.1 教学内容测试 安排同样时间复习后,选择历年执业医师考试试题50道进行测试,均为单选题,使用手机蓝墨云App作为媒介,试题顺序与选项顺序均混乱。测试时间为50分钟。成绩结果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处理。
1.3.2 学生评教、教师评教 利用学校网站“内部质量保证信息平台”进行学生评教和教师评教。学生评教主要采用打分制(100分满分)和直接意见反馈。教师评教为同行教师听课后,从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评分,本次研究仅观察方法手段和教学效果,均分为A等、B等、C等3个等次。
表1 甲班、乙班考试成绩和学生评教分数(±s,分)
表1 甲班、乙班考试成绩和学生评教分数(±s,分)
分班甲班乙班t值P值人数75 74学生评教分数--教学内容考试成绩67.32±12.15 62.21±9.09 2.919 0.004 92.49±3.91 90.47±4.79 2.823 0.005
在学生评教中,认为“教学方法灵活,有利于学习”的,甲班28例,占37%,乙班12例,占16%,两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认为“内容复杂,学习困难”的,甲班10例,乙班8例,两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9)。
表2 教师评教的结果
3.1.1 学生掌握快、理解快,有利于自主学习 从课后测试结果来看,思维导图教学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把临床疾病繁多的内容有机串接在一起,方便理解。比如,疾病各种症状、体征产生的原因,辅助检查的结果、机制以及治疗的方案,均统一到发病机制中,有利于对整个疾病多个细节的掌握和理解。
3.1.2 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 在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将概述、流行病学等讲述完成后,即可按思维导图推导,从病因到机制,再从发病机制到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和治疗。每个疾病或主题的思维导图,讲述时间往往不需要30分钟,第二节课只需要对一些具体细节进行补充即可。比如支气管哮喘辅助检查,只需要对肺功能的检查内容扩展一下即可;大部分内容,比如哮喘的症状、体征、血气分析、治疗用药、脱敏治疗等问题,均可“一图”解决,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有利于自主学习,主动探索。
3.1.3 对整个知识结构掌握牢固,有利于基础、临床知识的关联思维导图教学是对相关主题的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和归纳,是该主题的知识框架,只要记住了这个框架,就会牢固掌握整个知识主题。比如支气管哮喘,只要掌握了机制,便能很快回忆起用药、哪些药品作用于哪个环节;只要掌握了机制,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就能得到推导,就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具体内容;只要掌握了机制,便能推导出肺功能检测、血气分析的结果。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加强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
3.1.4 对相关知识拓展能力强,能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5]医学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并且新的知识不断出现。一些疾病新的检查手段、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层出不穷,比如一些支气管哮喘新的检测手段如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新的药物如白三烯调节剂、抗IgE抗体、抗IL-5抗体等,只要明白了疾病机制,对新药作用原理就会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拓展和理解。学生在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时,死记硬背,不知机制原理,并不利于临床的判断和思考,不利于学生临床中发挥举一反三的主动思考能力。
3.2.1 需要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在利用思维导图讲述知识时,需要讲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甚至要拓展到检验原理、物理或几何知识,需要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没有一点印象,可能显得内容繁多,并且内容关联上显得更加复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所以在学生评教中,甲班感觉“内容复杂,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乙班还要多(P>0.05)。
3.2.2 很多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存在一些推导困难多数疾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确,存在多种学说并存的现象,是各版本教材变动最大的部分。比如支气管哮喘的遗传因素导致气道高反应性这一问题上,一些教材谈到这些特殊体质的患者时,IgE与巨噬细胞等结合得更多[3],另一些教材谈到炎症损伤暴露的神经末梢是气道高反应产生的机制[4],所以在讲解中需要总结遗传因素机制并列出观点。虽然可能存在推导上的困难现象,但无论哪一学说的推导,都有利于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和临床思维的培养。
3.3.1 思维导图绘制的基本思路 临床疾病或主题的思维导图绘制的基本思路见图2,是以发病机制为核心,向前探索病因,推导疾病发生发展中出现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并且要画出治疗方案是针对哪个环节进行处理或用药的。
图2 思维导图教学的推导图绘制模式
3.3.2 思维导图制作中,要全面总结疾病发病机制及主题的相关知识点,并深入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原理 思维导图表现的是强调逻辑和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结构,便于形象的理解和记忆[6]。比如,支气管哮喘的过敏原问题上,在检测中有“过敏原检测”,在治疗中有“脱离变应原”和“脱敏疗法”等问题。有些检验原理也需要在讲解机制中予以说明,比如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必要的时候可以嵌入图片。
3.3.3 绘图不能过于复杂 绘图工具可以选择MindMaster、Photoshop、Flash、Word或者PowerPoint等教师比较熟悉的软件,Flash、PowerPoint还能实现动态展示过程。思维导图内容只需体现发病机制的主要脉络,细节则不需要画出,避免过于复杂,影响学习思路。过多过细的推导,字体过小,也不利于PPT演示文稿的讲解。
3.3.4 临床其他问题也可使用思维导图教学 医学内容细节多、交织且复杂,很多问题,比如休克、脱水、电解质紊乱、DIC、窒息复苏、早产儿检查和治疗等[7],均可进行思维导图教学,不拘泥于疾病。
3.3.5 鼓励学生对疾病绘制思维导图[5]为了让学生训练自己的临床思维,要鼓励学生对一些疾病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并可以作业的方式进行要求。
3.3.6 使用图片让思维导图更加生动 MindMaster、Photoshop、Flash等软件均支持图片插入,一些典型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均可插入图片,让思维导图更加生动和直观。
思维导图是培养临床思维最合适的教学工具。临床疾病理论教学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进行机制推导后,让学生习惯追究相关原理,学会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医学生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