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华,朱 靖
1.河源市东源县人民医院眼科,广东河源 517500;2.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南山医院日间手术中心,广东广州 524000
翼状胬肉是睑裂区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 增生导致角膜侵犯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眼科病变疾病。该病会对视力造成一定影响,且对角膜上皮质和泪膜造成改变,引发屈光状态改变[1]。目前治疗翼状胬肉方式多种多样,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手术是将角膜缘干细胞组织平行移植在切除部位巩膜暴露出,最后以缝线固定。其中结膜瓣缝合方式是手术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常见缝合技术暴露自体结膜移植连续缝合和间断缝合,其中间断缝合是通过将结膜瓣与周围组织密切吻合,增加与巩膜贴合性,但缝合方式结节较多,易出现异物感。自体结膜移植连续缝合是依次对结膜瓣边缘进行缝合,减少线结以及植片的松动和移位现象。本研究现拟定对该手术中采用连续缝合法与间断缝合法对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手术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影响进行统计讨论。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手术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体结膜移植缝合方式分为连续组和间断组,每组43例。连续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在31~76 岁,平均为(54.41±12.04)岁,侵入角膜长度在0.5~4.0 mm,平均侵入角膜长度为(2.1±0.92)mm;间断组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在26~74岁,平均(52.82±10.6)岁,侵入角膜长度在0.5~4.0 mm,平均侵入角膜程度为(2.10±0.54)mm。经统计学分析比较,连续组和间断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患者眼科诊断为翼状胬肉且具有明确手术指征;(2)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干眼、眼表炎症、泪道疾病、青光眼情况;(3)患者均术前检查,均无手术禁忌者;(4)患者全程配合医师治疗及术后随访。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2)排除依从性差的病例。
两组手术是由科室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两组患者术前10 min 进行每5 min 一次的丙美卡因表面麻醉。取仰卧位,常规手术准备后,放置开睑器,应用显微镜对胬肉颈部进行2%利多卡因+1%肾上腺素浸润麻醉,头部则用齿镊夹住,显微镜剪剪开颈部组织至结膜半月褶皱处,对周围残余组织进行修剪,致使胬肉完全分离巩膜面后应用电凝器止血。对角膜面胬肉需采用齿显微镊进行撕除,如遇到条索纤维需用角膜刮刀将其分离,保证角膜面光滑。药物浸润术眼颞上(下)方浅层结膜,应用显微剪对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剪取与植床相同大小的植片,平铺在巩膜植床,使植片与角膜缘、剩余结膜面相吻合。间断组应用10-0缝线间断缝合,在植片四角各缝合一针后固定浅层巩膜,在对其余三边和结膜边缘进行间断缝合,最后将线头埋于结膜下。连续组应用10-0缝线连续缝合,缝合方式以角巩膜为起点进行缝合,并向其三边边缘与植床对应上方角巩膜缘进行对位缝合,最终埋线在结膜下。术后应用典必殊眼膏涂抹,包扎。术后常规药物处理。观察两组情况差异。
(1)角膜愈合情况:应用荧光素染色后显微镜下评估角膜上皮情况,将其分为4 种象限,每种评估分值在0~3 分,评分总和作为角膜愈合情况估评结果,分值越小,证明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越好。(2)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3)泪膜稳定性:在光线适中、无强对流的检查室里,用1 滴生理盐水渗湿的荧光素条点在被检查眼的结膜囊内,嘱患者瞬目数次后注视前方,裂隙灯弥散光加钴蓝光片观察整个泪膜情况,自最后一次瞬目后睁眼至角膜出现第1 个黑斑或黑线的时间为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of tear film,BUT)。采用秒表记录,连续测量3 次,取平均值。上述检查均在同一检查室进行,使用同一裂隙灯显微镜。
所有数据均经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软件中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对一般资料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对角膜愈合情况、术后疼痛情况以及泪膜稳定性进行分析。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角膜愈合情况中,两组术后1 d 统计学分析比较显示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连续组角膜愈合情况优于间断组,比较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比较中,连续组术后1 d 及术后1 周评分均优于间断组,比较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连续组术后1个月泪膜稳定性与间断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个月连续组泪膜稳定性明显优于间断组,比较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1 连续组和间断组不同时间段角膜愈合情况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估分值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corneal healing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s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surgery in continuous and interrupted suture groups(±s)
表1 连续组和间断组不同时间段角膜愈合情况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估分值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corneal healing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s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surgery in continuous and interrupted suture groups(±s)
组别例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后角膜愈合情况术后1 d 3.24±0.213.20±0.141.039>0.05连续组间断组t值P值4343术后1周2.35±0.873.11±1.033.696<0.05术后2 h 5.21±0.655.03±0.741.198>0.05术后1 d 4.21±1.035.01±1.343.104<0.05术后1周3.21±0.883.64±1.032.081<0.05
表2 连续组和间断组术后泪膜稳定性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tear film stability after surgery in continuous and interrupted suture groups(±s)
表2 连续组和间断组术后泪膜稳定性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tear film stability after surgery in continuous and interrupted suture groups(±s)
组别例数连续组间断组t值P值4343泪膜破裂时间/s术后1个月10.38±2.3410.42±3.210.066>0.05术后3个月11.24±1.2410.51±2.311.826<0.05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手术作为治疗翼状胬肉的主流手术方式,其具有创面小,术后复发率低等优势,但黄耀忠等[2]研究报道显示,该手术在切除胬肉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和异物感以及干眼,甚至出现流泪症状。因此,如何改善手术对角膜上皮的损伤程度以及维持眼表上皮正常结构及功能是所有眼科医师关注的关键。
近年来,诸多研究学者通过不同角度、途径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其中不同结膜瓣缝合方式是治疗翼状胬肉结膜手术的关键技术。目前显微镜下结膜带浅层巩膜间断缝合技术是将结膜瓣与周围组织密切吻合,增加与巩膜贴合性。朱伟等[3]报道对间断缝合方式分析发现,该缝合方式结节较多,易出现异物感,如患者术后过度揉搓会出现结膜瓣裂开、出血、移位等可能。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是依次对结膜瓣边缘进行缝合,减少线结以及植片的松动和移位现象。再者,连续锁边缝合会在第2针缝合时进行袢扣,使每缝合一针均与前一针相扣,保持结膜瓣与巩膜面的吻合程度,并减少结膜皱缩和两侧的滑脱。因连续锁边缝合技术仅在首尾相连部位进行缝线打结,极大程度减少术后患者异物感[4]。
本研究对自体结膜移植连续缝合与间断缝合对翼状胬肉术后角膜愈合以及疼痛进行分析,发现术后2 h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是因该手术对角膜上皮存在一定损伤,且创面周围附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导致出现明显的疼痛感[5]。术后1 d时,连续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间断组,这可能为连续缝合技术线节明显少于间断组,结膜面较为光滑,对创面刺激较少因素。术后1周,两组患者缝合面基本修复,疼痛评分相对减少,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这与李科毅[6]结果相一致。此外,术后1 d 时,连续组角膜愈合程度与间断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术后1周时,连续组角膜愈合程度明显优于间断组,分析原因为连续锁边缝合技术可将角膜创面暴露部位进行完整覆盖,使结膜面更为平整,且线节相对较少,愈合部位刺激症状减轻,帮助创面愈合[7-8]。
此外,对两种缝合方式术后泪膜稳定性进行比较,发现连续组术后3 个月泪膜稳定性明显优于间断组,分析原因是翼状胬肉头部较为肥厚,对眼表恢复存在较大影响,而泪膜分布情况取决于眼表光滑度和规则性,导致术后泪膜稳定性[9-10]。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术联合自体结膜移植连续缝合较间断缝合可提升角膜愈合程度,降低术后疼痛感,并减少泪膜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