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第一消化内科, 辽宁 沈阳, 110000)
肝硬化属于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所导致的弥漫性、进行性、慢性肝病,死亡率、发病率均较高[1-2]。研究[3]证实,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一般表现为便血、呕血,具有发病急、出血量大等特征,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极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尤为重要[4-5]。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通过平衡饮食结构,能够调节患者所需营养组成以及免疫功能。研究[6]显示,将个体化饮食护理应用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中,对提高干预效果,改善预后,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均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选取90例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研究不同干预手段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纳入标准: 符合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7]; 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可正常交流,意识清楚。精神异常,无法与之正常交流及合并有其他严重内外科疾病者排除。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1~69岁,平均(55.35±3.26)岁,重度出血(出血量>1 000 mL)7例,中度出血(500 mL<出血量<1 000 mL)21例,轻度出血(出血量<500 mL) 17例; 对照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40~70岁,平均(55.51±3.14)岁,重度出血8例,中度出血22例,轻度出血15例。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表现为常规心理辅导、健康宣教、病房护理以及用药指导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① 制定个体化饮食护理计划: 由每位患者的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生活习惯、运动量、体质量等情况,对其环境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状况进行了解,并制定适宜的饮食护理计划。首先需对患者基础代谢率进行详细计算,确定每日需摄入热量,将之合理分配到三餐中,具体分配比例为: 晚餐30%, 午餐50%, 早餐20%, 对于营养不良者需尤为注意,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饮食调整,以促进其营养的补充及体质量的恢复。② 食物选择: 于护理前给每位患者发放每日膳食日记,以便记录每日热量摄入情况,食物要以优质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以及易消化食物为主,其中蛋白质摄入量约为100 g/d, 碳水化合物约为250 g/d, 适当补充杂粮、粗米及面等,还要增加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但要对脂肪摄入进行严格限制,约占每日机体总摄入量的20%最佳,对于青花鱼、沙丁鱼、秋刀鱼及金枪鱼等食物,要禁止摄入。③ 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每餐进食量为八分饱即可,少量多餐,帮助患者养成饭后漱口刷牙的习惯,严禁烟酒摄入,并尽量避免烟熏、烧烤、辛辣以及油腻食物,以免因食物刺激造成再出血。④ 个体化心理指导: 对所有患者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再出血的症状及应急措施,对其讲解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对其不良情绪进行安抚、疏导。
观察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住院时间、依从性以及再出血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量表(HAMD)评分、焦虑量表(HAMA)评分变化情况,并分析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满意度评分情况。HAMD、HAMA评分[8]: 分别于入院时、护理2周后通过HAMD、HAMA评分对患者抑郁、焦虑状态进行评价,分数越低表示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越少。生活质量评分[9]: 分别于入院时、护理2周后通过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问卷分为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4个部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满意度评分: 分别于入院时、护理2周后通过本院自制量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量表中包含操作、态度、宣教以及治疗效果4个部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后临床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观察组再出血次数、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后再出血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观察组护理后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分
HAMD: 抑郁量表评分; HAMA: 焦虑量表评分。
与护理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操作、态度、宣教以及治疗效果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4 2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5 2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评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疾病,病因复杂,主要由病毒感染、营养障碍及长期大量饮酒等原因引起,具有并发症多,预后差,症状不易改善及病程长等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腔积液、食管静脉曲张、脾肿大等门静脉高压综合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腹腔积液、水肿、低蛋白血症、黄疸等肝细胞功能失常综合征[10]。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造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出血量大,病情发展迅速,发病危急,极易诱发肝性昏迷及出血性休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1]。既往对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临床多通过常规护理干预治疗,但预后不佳,患者再出血率高,干预后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较低。为降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率,提高临床干预效果,改善预后,还需要更为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
报道[12]表示,肝脏是物质代谢活跃度最高的重要器官之一,对膳食及营养具有极高的要求,科学的饮食结构可减少对消化道的损伤,促进营养吸收。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饮食护理计划的制订、科学的食物选择、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以及个体化心理指导4个步骤,在科学饮食护理的同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向患者宣讲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13]。
再出血是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14]表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出现再出血的原因多为饮食不当,摄入刺激、辛辣的食物,损伤消化道。本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可降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率。其原因为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强调患者的饮食摄入,根据患者的
个人特征制订相应的饮食护理计划,对消化道损伤较小,因而再出血发生率低,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病程较长,长期受疾病折磨,多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5]。本次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进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再出血发生率,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