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以“从‘白色污染’说起”一课为例

2020-06-24 04:00山东滨州市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塑料袋塑料创设

山东滨州市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 李 华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求,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笔者以“从‘白色污染’说起”一课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塑料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使用过后的塑料垃圾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危害。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塑料,并寻找出合理使用塑料的好方法呢?

一、创设情境,视觉冲击

课前,笔者让学生们把家里的各种废旧塑料制品带到教室里,并把它们分类放置到教室一侧。上课伊始,便带领学生把眼光聚焦到它们身上:“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咱们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废旧塑料制品:有塑料袋、矿泉水瓶、各种洗化用品的瓶子、药瓶,还有各种塑料玩具,可真不少呢。”

用过的塑料制品,能重现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自然而然地给他们以视觉冲击,从而初步感知: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塑料随处可见,它时时处处都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务。

二、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正确看待塑料,前提要让学生知道塑料的“利”与“弊”。

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塑料的“利”一环节,从1907年贝克兰发明第一种合成塑料的小故事入手,按照时间线索介绍:1907年,美国的化学家贝克兰发明了第一种合成塑料——酚醛塑料,从此,塑料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1945年,塑料在美国的年产量达到40万吨;而现在,塑料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材料。之后,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过吗?为什么塑料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人类的宠儿?或者说,是塑料的哪些特性让它变得不可替代?”通过故事情境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在认识塑料的“弊”一环节时,笔者从英国的一家报社的调查引入:“2002年,英国的一家报纸调查发现,塑料被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通过故事和调查的引入,学生运用自己的已知经验思考、判断,进入问题情境:为什么塑料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项发明,也是一项最糟糕的发明?

情境中引发了教学问题,这样的问题是真问题,也是最有价值的问题,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入。

三、创设情境,分析原因

在情境问题的引领下,如何让学生知道塑料“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呢?

1.生活情境中,观察塑料之“利”

在课堂上,笔者提供给学生每小组一个材料盒,里面有大小相同、厚薄相同的一张纸、一块塑料,还有一段电线、一小杯清水,并提示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摸一摸、撕一撕的方式,观察塑料的特性。学生通过观察、动手试一试的方法,都能发现塑料轻、防水、绝缘、有弹性的特性,还有的学生认为塑料很结实。如何验证塑料比较结实呢?笔者提前制作了两个大小相同、厚薄相同、提绳长度相同、打孔距离相同的纸袋和塑料袋,课堂上进行对比实验,看哪个袋子盛的物品多。笔者用学生们带来的矿泉水瓶装上自来水,然后进行对比实验。结果为:纸袋只能装3瓶560mL的矿泉水,而塑料袋装了9瓶560mL的矿泉水还完好无损。学生们发出了“哇塞”的惊呼声。有的学生说:“看,塑料正是因为具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生活中我们用过的一些物品都是用塑料做成的!”

笔者接着出示图片补充农用的塑料地膜、大棚膜等,使学生了解这些塑料制品不仅帮助农民朋友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还让我们一年四季都吃到了可口的蔬菜和水果;建筑用的塑料下水管、门窗、装饰板等,这些材料不仅美观、结实,而且价格便宜。由此得出结论:塑料真是一种物美价廉、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所以,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不可替代!被人们评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十大发明”之一。

2.故事情境中,知道塑料之“弊”

教材中呈现了“塑料袋漂流记”的文字故事,以此引发学生对塑料危害的认识。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再处理。根据文字材料配了画,课上让学生看着配画,续编“塑料袋漂流记”的故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呈现不一样的故事。

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入故事续编会:“我们用过的塑料袋一般都会放进垃圾桶或者垃圾箱,一阵风吹来,塑料袋被吹向了空中。随着风,飘啊飘,它们有的挂在了树梢上;有的落在了庄稼地里;有的被吹进了大海里;还有的被送到了垃圾场被焚烧。接下来,这些塑料袋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看看以下四幅情景图,续编故事。

一幅幅配画打开了与学生生活的通道,一个个故事在课堂上蔓延开来:

故事1:一个塑料袋被风吹着,飘啊飘,它挂在了树梢上。后来,越来越多的塑料袋被吹来,绿油油的大树变成了白色的垃圾袋树。人们看到后,感觉很不舒服,都不到这里来散步了;小动物们也不愿意到这里来安家了。

故事2:有一个塑料袋,飘啊飘,落在了庄稼地里。农民伯伯翻地的时候,把它翻进了土壤里。过了很多很多年,它把周围的土壤都污染了,它也阻挡了庄稼吸收水分和养分,地里的庄稼都枯萎了。

故事3:还有一个塑料袋,它被风吹着,飘进了大海里,大海里的鱼儿以为这是可口的食物,争先恐后地去咬食,后来,这些鱼儿们都死掉了。

故事4:有的塑料袋,被送到了垃圾场,人们把它们烧掉,冒出浓浓的黑烟,释放出毒气污染着空气,也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续编,拉近了塑料危害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迈向塑料危害的探索之路。在故事中学生们明白了塑料垃圾会污染土壤、阻挡庄稼吸收水分和养分、影响动物的进食和消化、严重危害人的健康。

四、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曾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优缺点并存的。在前面两个环节的过渡、铺垫中,学生已经得出结论:塑料对人类有利也有弊。它在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去看待塑料。

我们要看到塑料的优点,也要看到塑料的缺点,扬长避短,合理使用塑料制品。把辩证的思维方式,播撒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播撒在学生心间。塑料有利有弊,不用不行,用多了也不行,那怎么办?教师带领学生继续交流,合理使用塑料制品有哪些好办法?可以使用布袋子代替塑料袋,也可以制定自己的家庭减塑方案。最终将减塑方法落到实处,让环保的理念不仅存在学生们的心里,更落实到了行动中。

整节课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在平时遇到问题的时候,遵循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这样的课堂结构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事、物。这有助于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塑料袋塑料创设
我是一个塑料袋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塑料也高级
塑料的自白书
塑料
对塑料袋说“不”
塑料袋:正确还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