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莺
[摘 要] 從有典型的“心理孤儿”症状的后进生个案入手,通过该生“心理孤儿”产生的特点及原因分析,从“心”入手,针对个案症状采取三个阶段层层跃进式教育的相应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其学会认知调节,学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懂得与同伴交流、敞开心扉。最终在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 键 词] “心理孤儿”;层层跃进;向学引导;认知调节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2-0178-02
一、研究缘起
(一)“心理孤儿”的特点
1.孤独倾向
“心理孤儿”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孤独倾向”严重,他们不愿意理会别人,目光呆滞,喜欢独来独往,症状轻微的看似“内向”,但是症状严重的就容易发现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常伴有个体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者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1]“心理孤儿”往往经历了复杂的事,把心门紧锁,产生孤独的倾向。
2.冲动倾向
冲动倾向是“心理孤儿”的另一个极端体现,他们不会交友,也就没有朋友,在遇到事情时不懂得找别人帮助,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心理焦急,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爆发性的行为,如大声吼叫、敲墙、踢桌子等,这些行为间歇性发作,也不排除有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发生。
(二)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
很多情况下孩子心理上的伤害第一因素是来自问题家庭。问题家庭包括有缺陷的家庭、不和睦家庭、有恶习的家庭、管教过严的家庭,还包括犯罪家庭等。[2]在问题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常被忽视,带给孩子烦恼、痛苦或者忧郁。每个“心理孤儿”的背后,必定有一个“问题家庭”的存在。
2.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高中生处于十八九岁的花季年华,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是“叛逆期”最严重的时期,自我意识增强明显,强烈希望脱离父母的管束。父母说多了嫌烦,说少了觉得是不关心他们。一旦得不到父母、老师、朋友关爱的孩子,他表现出来的叛逆就是冷漠,既期待被了解,又怕被别人看透,变得很没有安全感。
二、概念界定
“心理孤儿”定义为:当还是孩童时期,因家庭变故,或得不到父母长辈的关心和爱护,心态自卑不愿与同伴交往,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环境,就会形成“孤独心理”,拥有这种心理的孩子,我们把他称为“心理孤儿”。
三、中职生“心理孤儿”个案研究及对策分析
(一)个案在校情况介绍
王某,某职业高中新生,面无表情,目光呆滞,不爱说话,戒备,不信任他人。从初中班主任处了解情况:他不搭理任何人,不会调皮捣蛋,但不管上下课自由出入,对自己情绪难以把控,经常因大喊大叫被投诉。
进入中职后第一个星期的表现:(1)班委来汇报:王某不服从纪律,独来独往,画本不离手。(2)任课老师反映:王某不听课,爱睡觉,不打报告自由进出教室,上课途中跑出教室在走廊上边跑边喊。怀疑心理存在问题,要求早点干预。
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查、心理谈话后,发现王某疑似有“心理孤儿”症状。
(二)个案分析
1.家庭因素
三岁时,因为家里穷,孩子太多,王某的亲生父母将他寄养给了绍兴的一家做酒店用品的老板家。这家女主人不能生育,所以一开始对王某很疼爱。但是第二年妈妈就意外怀孕生下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家里多了两个孩子,妈妈在照顾王某的精力上明显不足了,而爸爸从来都是忙于生意。王某虽然还住在这个家里,但是没有了父母的关心,就像是第二次被抛弃,从此没有了笑容,成了一个“心理孤儿”。
2.青春期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王某,由于在家里不能被爱护,在学校不能被理解,在学习上努力却看不到希望,就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进而愈发自卑,觉得“世界上没人懂我”。他的内心苦闷排解方式就是大喊大叫、画画、自言自语等。既想让他人了解又不愿意被他人知道,最终因为“孤独心理”而变成“心理孤儿”。
(三)教育过程
对于“心理孤儿”的类似案例,可以使用以下“层层跃进”方式对“心理孤儿”进行健康教育,让教育者有法可寻。
1.第一阶段:家校联动,加强父母的责任感
(1)上门了解——共同解决
问题家庭的父母不能因为自己的感情、是非问题而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会导致很多心理、品德等问题。应加强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帮助引导过渡。记得《正面管教》一书中讲,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妈妈的教育方法决定孩子的一生。[3]因此,希望妈妈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王某进行交流,了解他的思想动向。其次引导妈妈包容和接纳王某的缺点,调整期望值,多安排一些亲子活动,让他感受到妈妈对他的关心还是依旧。
(2)开展家长培训班——共同学习
我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还专门开展家长培训班。培训班开设在周日,开展这个培训班是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为人父母,教育孩子不能仅凭一份感情,而是要做一名“学习型家长”,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巧,成为孩子的“终身教师”。
曾邀请区心理教研员陶青、心理行为学王恩美等老师来给家长培训,主题有很多,例如,陪伴的力量;读懂孩子的青春;关注心理健康,积极快乐生活等。让家长重新认识孩子,正确对待引导,从而对他们的学习也产生帮助。
(3)利用网络资源——共同教育
从学校开展的几次培训班教育来看,来校共同学习的家长只有全校的三分之一左右,更多的家长总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来校上课,因此建立微信群,让更多的家长加入进来,并在群里推荐一些好的心理教育类文章和视频,一些好的App平台。例如,李玫瑾教授的教育讲座视频,并采取打卡模式,让家长有责任心地去学习,以便遇到问题可以采取有效的处理办法共同教育。
2.第二阶段:心理疏导,重塑学生心理健康
(1)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师
学校给每个班级都开设了心理课程,并在学校里开设专业的心理辅导室,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每周二、四中午,周三晚上进行心理辅导,学生可以自己上门去预约,也可以班主任帮助预约。经过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针對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不同的心理调适,学生更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走出心理的阴霾。
(2)班级——班主任引导
非心理学专业的班主任,应寻求心理学专业教师的指导,并以“朋友式”角色去跟学生交流,发现做工作就容易多了。他开始慢慢地信任你,遇到问题会寻求你的帮助,那收集处理问题就轻而易举了。
例如,对王某进行心理辅导:晚自修找他“帮忙”,做事中随口问及他为何要大喊大叫,王某表示这是一种内心的宣泄。建议他换一种方式来排解,比如去心理辅导室打沙包。再者班级需要出一期黑板报,王某画画比较好,就让他参与其中。之后出的几期黑板报得了奖,在班级里给予出黑板报同学奖励的同时表扬了王某,他居然害羞地笑了。
3.第三阶段: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向学教育引导
(1)教师的向学引导
重新帮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端正学习态度是教师心理辅导工作最重要的目标。要常对王某的一些进步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目的就是让王某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联合任课老师,对其上课表现进行记录,并对其优秀表现多加肯定,让他重燃学习信心。再辅助一些谈话,让王某认识到分数并不能说明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才是目的,重新让王某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学习。
(2)同伴的向学引导
学生生活圈子大部分在教室、寝室,最多接触的还是同学,这就要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平时不但给予生活上的关心,更要给予学习上的帮助。让班长邀请王某参与班级睿智小报的出版(睿智小报由班委参与出版)。让他能有一种“荣耀感”,因责任而自我约束。再者周末回家督促家长多关心下孩子的学习情况。用四方环境来增加王某的向学力。
(四)个案教育效果
1.学会了认知调节
由于幼年时期不良生长环境而形成心理孤独的王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下,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会了认知调节,遇到问题能理智控制,用智慧解决,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情绪反应。会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会督促同学穿校服、挂校卡,明白一个人要遵守规章制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最终能在学习上跟上大家的步伐。
2.学会了发展兴趣爱好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王某可以集中精力在课程作业或小活动上。他爱好画画,电商美工是在画画的基础上发展的,他集中精力钻研美工设计,为了这个爱好,他开始主动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开始学习各种美工软件,积极地发展他的这项兴趣,从而减少了心理的孤独。证明这一系列心理教育与爱心灌输对学生的心理孤独排解还是有明显成效的。
四、后续思考
(一)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地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做好服务。心理健康学是从“心”入手的,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展现品质。[4]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学的价值,在学生的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生活学习态度,促使其形成一定的学习兴趣最终走进良好的学习过程。
(二)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在职业高中构建学生的“心理档案”,有利于班主任针对班里的每个学生不同心理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把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人际关系、智能状况、情绪影响、行为问题、个性特征一一记载下来。这样可以对心理有障碍暂时未表现出来的学生起到一定预防作用,比发生了才被动的解决效果更好。
(三)抓大放小,寻找闪光点
在教育教学中,不要对学生的缺点斤斤计较,要抓住优点表扬,缺点私下提醒改正,就能让学生心存感恩之心。例如,案例中王某虽成绩平平,但是他在出黑板报等活动上努力地维护着班级的荣誉,会帮助同学处理美工作业较难的问题等,让他的闪光点不停地发光发亮,从而驱逐内心的孤独。
参考文献:
[1]陈爱忠.论“心理孤儿”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2015(6).
[2]吕勤.儿童问题行为极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报,2013(1).
[3]Jane Nelsen.正面管教[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8.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