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2020-06-23 03:16丁金芬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2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教学

丁金芬

[摘           要]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欣赏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教育的关键就成了怎样去更好地开采、挖掘并发挥学生的潜能,这对教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新挑战,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扼杀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

[关    键   词]  创新教育;教师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2-0118-02

当前,推进以培养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能力为宗旨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导精神。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从其思想和原则出发,有着跨时代的重要意义。传统的教学倾向于采取一种灌输的方法,并已成为一种习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面临诸多束缚,创新更无从谈起。大力发展创新教育,转换教师角色,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法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对一个人心灵的唤醒。创新教育就是要践行这种理念,通过教育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通过不断的变革,对于可取之处要继续发扬,摒弃糟粕的地方,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教育目标、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教师角色存在诸多弊端。与其说教师是引导者,不如称其为支配者。无论是在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的眼中,乃至扩大到全社会,潜意识里都有一种共识: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这种等级分明的教学关系是有历史渊源的。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历来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关系是一种向血缘跟进的强联系。当年朱棣击败朱允炆夺位成功,方孝孺誓死不降被诛十族,第十族即方孝孺的学生。由此可见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与学生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有其历史传承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师徒关系是一种类似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一样的统治工具。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不能在平等的地位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地位上探讨科学知识。不用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甚至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随着我国进入法治社会,国家不再依赖传统的“关系”进行管理,同时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所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强联系变为一种相对较弱的联系,演变成了一种更类似于契约的关系。因此,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要改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要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思想。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教师应从教学的掌控者变为引导者,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要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到教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见解。其次,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积极地创造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如今各种电子设备盛行,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但凡事要从两方面去看,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无纸化”或“少纸化”的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电子设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去沉迷或者恐惧,而是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电子设备方便的优势来进行学习,同时减少学生对电子设备的猎奇心理,潜意识里将电子设备单纯地看作一个学习工具。以此来调动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深入思考,最终在各类知识的整合中实现创新。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通过营造环境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思考行为,在新型的创新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势在必行,教师认知的层次对最终新型教育是否能够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几点思考

(一)在师生关系的转变方面,教师要成为构建民主、平等、朋友式师生关系的推动者

传统的师生关系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尊师重教理所应当,对老师保持尊重也是教学工作顺利推进的条件,但如何在尊重和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教師要尽量做到民主、平等,要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思路,对学生想法的不成熟之处要有恰当的指导意见,照顾学生的情感及体验,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行为方式。教师要能够区分学生相对不成熟的思维和调皮捣蛋,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要私下耐心交流,必要时要进行严厉的训诫,做到奖惩分明,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老师所倡导的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学习氛围,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放羊式”课堂。在和学生的相处中逐渐磨合,最终达到师生之间的默契,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创新型的教学任务。

(二)在教学角色方面,教师要努力做教育的引导者和激发者

首先,教师要明确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灌输者,更不是控制者。学生天性活泼,不畏惧权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所谓的“师道尊严”不是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一种辅助的角色,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其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引导者。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传授说教。越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育,越是应将探究环节放大,由小见大,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意志的机会,最终通过实验或者题目的解答实现学生思维层次的构建。要尽量理解和宽容学生探索中的错误,对荒诞和越轨的想法要耐心沟通,告诉学生他们想法不成熟的地方,使学生敢为人先而不标新立异。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将逐渐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这种心理愿望将最终成为他们的性格特征,即一种汲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来进行创新的性格,这是新型教育理想的教育成果,也是当前教育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教师要结合新型教学模式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方法。比如,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尽量以自学和讨论为主,单纯的记忆为辅,学会独立思考;给学生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他们深入全面地思考;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养成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得自己所需要知识的能力。

(三)在自我素养方面,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汲取者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相关的新学科的不断涌现,已使课程改革及教学内容的更新刻不容缓,教育终身化、不断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这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因而在很多时候,譬如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构建知识框架这种问题,教师并没有经验可循,他们只能一边自主探索,一边去和学生交流。在这种领域,成长于这个时代的学生在很多时候要比教师更有发言权,这种现状从侧面反映出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十分有益的。教师除了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掌握一些其他的基础知识,譬如心理学、行为学和哲学,在和学生的交流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理可循。

要改变这种情况,其具体措施如下:(1)从“一次教育”到“终身教育”。大多数教师只是接受学校教育,因而在传统教学中普遍形成了“吃老本”的怪圈。这就意味着教师缺少对新型教育的知识储备。知识经济条件下,“一次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教师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面对各种形式接受“终身教育”,活到老,学到老,否则终将因适应不了新型的教学而无所适从。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步骤的设计过程中,要学习借鉴先进理念,通过不断地总结和体会,掌握并付诸实践。(2)从“专才”到“通才”。要培养创新的人才,必须有博学的教师。(3)从“教什么”到“怎样教”。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方法,只满足于“教什么”,没有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一方面学生不配合,另一方面教师不理解,势必难以继续下去。新的教育模式必然离不开成熟的教育理念,在系统掌握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研读心理学,转换教师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去熟悉知识的探究过程。

三、教师角色转换的几点建议

(一)缩小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国外先进教育改革经验证明,小班化将大幅提高教学的效果。不仅是教师能尽量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能尽可能地将知识掌握到位;在学生心理发育中,被老师关注的行为也将促使学生拥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大的益处。

(二)加强教师培训

(1)督促教师不断充实自我,学习新知识,并将这种学习的精神言传身教地传递给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事业心的教师,将是创新教育的阻碍者。(2)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作为一项崭新课题,创新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在实验、实践中发展。因此,务必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采取分科目分内容的集中培训,以会代训、推广典型,培养名师等办法把创新教育中一些新颖、有效、可行的做法及时推广,促进教师群体执教水平的提高。(3)培养转化教师的思维方式。多年以来,应试化、标准化的传统教育,也禁锢着教师的发展,使教师被格式化,思维过于单一,表现刻板,意识封闭。

(三)改进教师评价标准,优化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能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而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不能唯分数论。传统教育中以分數作为衡量教师业绩“法宝”的弊端更要切实摆脱。重教学过程、重综合能力、重全面发展,逐步摸索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同时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奖勤罚懒,选贤任能。要保证创新教育深入持续开展,优良的师资必不可少。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时说: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做好角色和观念的转换,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判断思考、分析总结、实验探究,用心体验学生的情感,理解学生的情绪性反应。一切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进行,教师只是提出建设性的探究意见,长此以往,学生更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做到教育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何名申.创新思想修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2]马丁·妮普.教师成功秘笈:创新教育八法[M].曾伏华,李扉南,等,译.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55.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