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
[摘 要] 中职升本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衔接是“中本贯通”的关键环节。从“中本贯通”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入手,阐述“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的方式与策略,并以“项目贯通,四层递进”的模式为例,介绍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的经验。
[关 键 词] “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中职升本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2-0060-02
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升本政策在带来良好社会满意度的同时,也给中职学校的生源带来了很大的转机。家长和学生传统的“普高升学”观念发生了转变,他们的选择更加理性。一是报读的学生多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主动选择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报读。二是中职生源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往只要报名就可以录取,现在不行了。很多学校录取要看中考成绩,甚至有的中职学校还划定了中考分数线,达线的学生才能录取。
然而,在中职升本科政策的背景下,如何区分中职升本和普高升本两者的差异,通过构建“中本贯通”的课程衔接体系,发挥中职生在技能方面的优势,是“中本贯通”的关键环节。
一、中职升本课程衔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學校积极调整课程,应对中本课程衔接
1.中职学校积极调整教学方案,适应学生升学的需求。从学生的升学途径来看,对口升学考试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考试的内容分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针对升学形式的变化,中职学校纷纷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特别是课程设置。加大了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强化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增加了必考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
2.本科院校增设衔接课程或降低部分课程要求,让中职生源能够尽快适应本科学习的要求。相对于普高学生而言,中职学生最大的学习障碍是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虽然经过对口升学考试的选拔,但大多数学生的文化课,特别是数学、英语,基础不够扎实,能力相当于甚至低于普高一年级水平。在第一批试点的本科院校中,大部分是本地的一流大学,中职学生入校后,基本上采取中职生与普高生分开管理的方式。由于不同生源毕业的标准不能差别太大,所以这些本科院校普遍采取的是给中职生补文化基础课的办法。近几年,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在中职对口升本中,这类高校成为录取的主力。不同于一流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生源的情况,适当降低了英语、数学等课程的难度,让中职学生能够适应本科学习。
(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尽管中职和对口本科院校都根据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对教学进行了调整,但学生仍然存在本科阶段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吃力的问题。
2.中职与本科课程重置现象明显。学生普遍反映本科阶段开设的部分课程是中职学过的,比如平面图像设计,学生使用此类工具软件已经非常熟练了,但到了大学又从头学起,没有必要。
3.本科院校的教师普遍反映,虽然中职学生入学后,文化基础课采取了补课或降低难度等措施,但学生的文化基础还是难以适应高校的要求。
二、“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的方式
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实现沟通衔接,必须把建设内容最终落实到课程层面。中职升本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和应用型本科这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建立衔接关系,必须进入课程层面。
当前,“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主要有两种方式:(1)院校层面的课程衔接。也就是特定的中职学校与对口的本科院校某些专业开展的中本衔接项目,构建七年一贯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主要出现在江苏等省市的试点院校间。(2)体系层面的课程衔接。也就是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层面,实现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间的课程衔接。它超越了特定学校的限制,使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考虑课程衔接时有据可依,适用范围更广。后者也是目前“中本贯通”课程衔接普遍采用的方式。
三、“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的策略
(一)围绕课程标准开展公共基础课程的衔接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等多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标准,进一步确定了课程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明确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等提供了依据。
围绕《标准》,中职和本科的公共基础课程“各担其职”,实现有机的衔接:(1)中职学校在《标准》的指引下,围绕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规范教学。(2)中职升本考试,根据《标准》中学业质量的升学水平进行选拔。(3)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建设中,结合中职《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合理开始后续课程。
(二)构建以工作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所面向的工作岗位也是不同的。中职学校受生源影响,在教学组织中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侧重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本科阶段经过文化素质的积累和进一步的选拔,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更侧重于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相对于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的区域性会更明显。虽然教育部也发布了专业教学标准,但该标准对各校专业课程开设主要起指导作用,它允许各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专业课程的衔接更为复杂。根据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差异,建立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的职业能力标准,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不同的能力标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开发课程,能够解决学科体系中专业课程脱节或者课程重置的问题。
四、“项目贯通,四层递进”——计算机专业“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的探索
课题组通过对广西区域内信息技术企业相关岗位的调研,提出了“项目贯通,四层递进”课程衔接模式。所谓“项目贯通,四层递进”,就是将项目贯穿于课程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中,根据企业在工作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项目为单位的管理特点,将中职—本科七年贯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项目中的参与能力、执行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这四项职业能力的逐层递进。中职阶段侧重前两项能力,而本科阶段侧重后两项能力。
在课程建设中,将企业调研的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在行动领域重组和序化,在学习领域具体化为课程,在每门课程中创设学习情境,通过细化得出课程标准,并以校本教材的形式进一步充实起来,完善课程建设。
对于课程之间,通过项目进行关联。每个学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涵盖设计所学课程的项目,这些项目既有经过整合的典型项目,也有实际的工作项目。项目的规模呈现螺旋上升形式,逐步增大。由于项目的综合性,专业知识也不再是学科线性排列,而是不断迭代、重组、纳新,从而强化与丰富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分属不同的学段,中职升本是普惠大众的政策,各中职学校存在差异性,同样,对口的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各有特色,因此,不能简单地将“3+4”的课程直接做成七年一贯的课程。解决方法是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职业能力的定位,将项目贯穿于中职和本科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中本贯通”课程有机衔接。下图是项目贯通的课程体系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的项目课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第一学期教学内容是简单课程项目,以“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形式展开,主要培养学生参与项目的能力;第二学期教学内容为典型工作项目,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的比重,主要培养学生项目的参与和执行能力;第三学期为应用型项目,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第四个学期为应用型项目+企业级项目,以专业综合实训课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和策划能力;第五、六学期为企业级项目,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在企业项目中的参与能力、执行能力和策划能力。随着学期的积累,项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教学环境由课堂向企业过渡,学生的项目能力也实现由参与能力到执行能力,甚至策划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中职升本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衔接是“中本贯通”的关键环节。课程衔接的两端表面上看起来是中职学校和对口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上衔接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本科院校,都不能只局限于招生和送生的数据,而应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积极开展“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课程衔接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2]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
[3]周峰.突出能力本位 一體化设计“3+4”中本衔接培养体系[J].职教通讯,2017(3).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