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纯
【摘 要】 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公共参与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如何在初中课堂中实施,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教师在课堂的具体操作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公共参与;意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定,因此,教师的引导与教导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道德与法治素养这一学科,与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新闻紧紧关联,让学生产生对这一学科的浓厚兴趣,并且愿意学习,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一、结合情境教学,引导初中生公共参与
为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愿意接受并且喜欢《道德与法治》这一門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学习其中的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去应用。情境教学法便是有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设置情境,其中一种方式便是角色扮演,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向同学分享自己对这一角色的认识与理解,这样,会在无形中使学生自己在课堂之下查阅相关的知识,自主学习;其次,对于初中生来讲,对于学习的意义还不太明确,外加其他科目的课堂形式单一、枯燥,这一形式会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对这一科目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更好地融入社会。
如在学习法律知识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法庭或者模拟案例。学生可以自行组合并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例如可以扮演原告、被告、法官等等,进行模拟法庭的排练,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案例,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审判。这一活动的举办,需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将课本的知识与实际进行充分融合,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其次,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某一种职业的性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一举多得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把握,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生活教学,引导初中生公共参与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其实是息息相关的,但是通常情况下,学生很难将生活中的例子与课本知识进行结合,致使学生虽然学过相关知识,但是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解决学生这一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便可以借助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在学习维护自身权利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基本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列举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结合课本的知识内容,抒发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了解情况,并且可以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生活中的事件,并且与同学进行分享,让学生愿意自己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事件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如在学习《生活需要法律》这一章内容时,在教师进行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举例,在生活中,我们在哪些方面都运用到了法律,以及在一些地方,有哪些我们本应该遵守法律,但是却没有遵守的。其中,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但是并不遵守法律的行为,例如在学校门口,通常会有一些小摊位进行零售,对于学生来讲,这些可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我们本身也觉得很正常,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讲,这些摊位通常并没有营业执照,卫生检查通常也不合格。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同时,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愿意主动走出去,多多观察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
三、基于实践教学,引导初中生公共参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再多的知识,如果不加以实践,这知识对于学生来讲都没有作用,只会培养出更多的高分低能学生,因此,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拿出更多的时间,对已学知识进行实践。通过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对已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提升自己对社会的观察与认识,提升自己的社会参与意识,真正将自己看作社会的一部分,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如在学习《我们的情感》这一部分内容时,便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对于初中生来讲,正是情感懵懂,极易冲动的阶段,对于感情的好坏,结论下的仓促而简单,在发生一些小的矛盾之后,也容易放弃与朋友之间的感情。这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课本的知识,正视自己的感情,并且学会运用课本所教授的一些方法,与朋友进行沟通、交流,致使最后不会因为自己的不成熟而错过与朋友的友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使自己融入社会集体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公共参与意识。
四、利用时事讨论,引导初中生公共参与
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是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也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有着很高的价值。要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教师可以选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其中对当前的社会热点新闻进行筛选和利用,并鼓励学生围绕时事要闻进行积极讨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措施。当然在教学当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耐心剖析社会新闻,结合教材内容搜索有关的信息,积极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事实上,学生在表达对时事要闻看法的同时,也是进行公共参与体验的过程,更是不断强化公共参与意识的措施。
例如,在教学《走进法律》时,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如今的社会生活是不能够脱离法律与秩序而正常运转的,在此基础之上督促学生积极规范个人行为,提高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就可以引入社会热点新闻:男子当街扇父亲耳光,路人看不下去将男子踹倒。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对男子的行为举止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思考:男子当街殴打父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吗?部分人觉得家人的打闹是家务事,不用上升到法律层面,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这样的问题会促使学生从法律角度出发,进行深层次思考,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生成,并将法律作为特殊行为规范来对待。在学生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探讨:路人踹倒男子的行为是正确的吗?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从深层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同时,利用课上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在无形之中增强公共参与意识,学会正确解决相关问题。
五、注意案例剖析,引导初中生公共参与
案例分析法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主要指的是要求学生围绕案例展开研究讨论,具体来说可选取与文章教学要求相符的经典案例,通过案例讲述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案例内容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使得学生能够以此为出发点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要具备代表性,同时要能启发学生产生公共参与意识,进而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时,本课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怎样得到法律上的帮助,并激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身权益。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引入案例如:小宁正在家中做作业,突然发现窗边有黑影朝着别人窗户移动,走近一看是小偷,你觉得小明应该怎样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便让学生对这些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终激励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在遇到问题时恰当运用法律。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也要提高学生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角色与地位,不要做只会读书的“读书人”,也要多多关注生活,提高自己对于社会的参与意识,尝试运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