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
被喻为“教育的革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教育工作者们,要胸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脚踏实地投身于新课程教育改革之中。作为彭州市龙头示范窗口学校,四川省彭州中学实验學校传承丰厚文化底蕴和光荣传统,积极课改,丰富校园文化,规范校园制度,营造德育氛围,努力实现“全面发展,整体育人,办出特色”的办学目标,成长为一所值得百姓信赖的品牌名校。
创新课改,让学生快乐学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引导学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彭州市“聚焦课程课堂,实施快乐教育”的教育改革核心工作的引领下,学校秉承“成人成器、务实创新”的校训,着力推进课程改革。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快乐学习”的新模式。
一是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思维,通过开展课改培训、每学期聘请知名专家举办讲座等形式,交流共进。二是高度重视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教研引入常态化、规范化、成果化轨道。三是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培养指导。四是从优点、缺点、改进方法等角度进行指导,师生角色换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五是逐步总结经验,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的四个环节,即目标解读、预习展示,学习探究、感悟新知,反馈交流、当堂检测,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已初步构建现阶段学科优质课课型。六是注重对学生综合评价,使课程改革更易被学生接受。
立德树人,让德育落地生根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为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出“德育为魂、素养为根”德育工作特色。
学校坚持打造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优化学生自主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工作。开展校长小助手活动,结合学校学生在生活方面、行为规范方面、学习纪律方面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培养学生“人人都是学校管理者”的主人翁责任意识。
在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着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从而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学校重视家长育人素养的培训,成立了班级家长学校和年级家长学校,提升家庭教育的育人能力与责任。学校坚持每周召开班主任例会制度,学校班主任职业技能素养不断提升。
融合课程,让学校持续发展
学校从创新融合入手,通过课程创新,从课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着力,形成了网班教学课程形态,强调分类培养、分层要求等理念,力求科学全面地评价体系,必考选考结合,多元评价,合理利用评价结果。课程体系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和个性化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成立以来,一直开设外教课程,先后聘请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教师来校授课,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到英国、奥地利、韩国等国进行游学活动,为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在塑造良好校风、建设文化阵地方面,学校采取了积极有序的各项措施。一是在开学之初进行班级标准化建设检查,要求每个班有班训、班规、班级口号以及激励学生成长的班歌。二是坚持落实德育管理周考评制度,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标准,从数据看问题,从问题中查原因,从原因中推进班级改进,优化班级管理。三是升旗仪式采取班级负责制,主持、国旗下演讲、才艺展示都由轮值班级全面负责。
绽放活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秉承“全面和谐发展,彰显个性特长”的办学思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开展春季社会综合实践拓展活动,入学规范教育、跳蚤书市,以及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教育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各种文化,激发内在的创新精神,促进了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全方位引领学生品格成长方面,学校也是活动多样、亮点颇多——德育一月一事活动,通过一件小事培养一种好习惯,促进实践能力和个性品质修养的提升;踏青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分享成长的快乐;通过“给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做家务事”等实际行动,培育学生的感恩之心。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书法社、绘画社等10余个学生社团,并设立了艺术节、英语节、读书节、美食节、体育节等校园五大节,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突出办学特色,为学生提供才艺展示的舞台。
学校中考成绩一直居于彭州市首位,综合评比连续被彭州市教育部门评为一等奖,并先后获得“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示范单位”“四川省绿色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以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基本课堂教学形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天性和潜能,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推动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升,真正实现了快乐课堂、高效学习、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实践之路。
(作者单位: 四川省彭州中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