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
习近平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时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美育是全方位的对人心灵的滋养,它是心灵的教育。新时代全面发展之“美”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应成为新时代教育的追求目标。
数学美育的体现和范畴
古希腊的学者认为球形是最美的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美是数的和谐”;中世纪的伟大学者、艺术家达·芬奇认为“黄金分割是美的原则”;勾股定理所描述的直角三角形中简明、和谐的关系是美的。数学美是抽象的美,是一种完美和谐的美。希乐伯特划时代的巨著《几何基础》,他提出建立公理系统应遵循三个原则:相溶性、独立性、完备性,就是统一、和谐、简单等一系列美学特征的最高形式。
数学美育是指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数学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早在2001年,教育部推行教育课程改革时就明确提出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有“美”的体验与感受。“美”源自于真实的教学,“美”源自于对知识本质的探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重心都是基于学生思维的真实性和延展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没有艺术化的包装,却能给学生美妙绝伦的课堂体验。
数学美育在课堂中的具体渗透
简洁之美 爱因斯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數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数学的简洁美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的简单,而是指数学的表达形式、数学的证明方法和数学的理论体系的结构简洁。在《有理数》这一章中绝对值符号的引入就体现了简洁之美。绝对值的定义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如此抽象冗长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到位。此处引入绝对值的符号“|a|”简单明了,易于学生记忆。再如全排列数公式可以用n!来表示,直线l 在平面α内可以记作“l ∩α”,如此等等,无一不体现了数学语言的精练与简洁之美。从表面上看,数学知识如它的符号是单调的,公式也是枯燥的,教学内容也比较深奥而无味。其实这正是数学的朴素简单之美,由这些简单的元素进行运用和组合构成数学巨大的、美丽的大厦。因此它蕴含了哲学的内在美,也具备理性之美。爱因斯坦的这种美学理论,在数学界,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统一美 笛卡尔创建的解析几何学可以说是美学思想在数学领域的成功运用。使代数与几何化为一体,达成完美的统一。解析几何中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定义,即平面上到定点和定直线的距离比为常数的动点的轨迹。使知识在理论层面达到高度统一。在《相交线平行线》一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组平行线和一个动点(MA∥NB,P为动点),探究在动点运动过程中三个角(∠APB、∠MAP与∠NBP)的数量关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根据动点的不同位置可以画出十几种情况,每种情况下三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问题,学生很难入手。此时需要重新审视,解决此题的突破口在哪里?既然结果千变万化,为何不从已知入手分析。已知两直线平行,如何将两条平行线建立联系就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探究发现,辅助线的画法可以有无数种,但归结起来无外乎两种情形:截线和平行。这种构造辅助线的方法对十几种情况都是适用的,只是在具体角度计算时稍有差异。表面上错综复杂的问题,在解法上却达到统一,再次体现数学思维中的统一美。
和谐美 美在于事物本身的秩序匀称、互相协调、和谐统一。数学内容尽管绚丽多姿,却能互相转化。几何、代数、三角间相互转化,都可以表明各种数学思想与形式是和谐的统一美的结合。如简单几何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等都具有对称美。而圆和平行四边形展现了中心对称美。代数中二项式的呈现的也是对称美。这样的二项式系数表早在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里就已经出现了,在这本书里,记载着类似的图表,即著名的“杨辉三角”,它所展现的便是一种对称美。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贴近生活实际发现衣服、人体都是轴对称的。通过这些实例讲述对称美,教给学生领会对称美的价值。学生也会在实例中加深对数学对称美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深化,从而增强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数学美育的作用和价值
数理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正确看待它,不仅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通过教学中对美育的渗透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美的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之美其实就在于数学学科的本身,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真理的过程也正是创造美、感悟美的过程,学生也将由此提升自己的数学审美能力。
美好心灵需要教育来培养。通过教学实施、渗透审美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充分感受美、准确鉴赏美。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 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