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海龙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水平的提高,在建筑行业的施工过程中开始广泛地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其发展得比较快。但是,该建筑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看,一直存在着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的评估问题。对此,本文将主要介绍混凝土施工的技术安全及质量安全评估工作,并给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施工安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评估
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相关概念及特点
建筑的主要部分(如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由于结构系统的不同,装配式建筑又分为装配式木结构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以及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指主要采用事先在工厂生产好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然后在现场将这些预制件通过装配的方式建造的混凝土结构类房屋建筑。
(1)操作流程比较简单。装配式工艺操作流程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即基础工程板块、主体结构工程、装饰工程。其质量主要有基础板块和施工工艺决定。
(2)预制构件设计标准化、生产精度高。预制构件截面尺寸和配筋进行统一设计,保证构件生产标准化。在构件生产过程中,严格要求构件的截面尺寸、定位钢筋位置及构件的平整度、垂直度的生产精度。
(3)缩短施工时间。传统的现场浇筑工艺需要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好施工材料及场地,经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而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则取消了烦琐的技术应用过程,相比原来施工时间相对缩短,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1]。
(4)施工安全隐患少。预制墙板、预制装饰板保温在工厂加工完成,减少了外立面保温工程量;外墙预制墙板之间现浇节点外模板采用预制混凝土保温一体化模板方案,避免了外侧节点模板支设难、后续保温施工安全隐患多的问题,减少了外装修的高风险作业时长。
2 装配式混凝土的施工安全评估
2.1 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分析
结合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特点开展事故树分析,文章认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的危险源可细分为周期安全、材料安全、设备安全、人员安全四类。较为典型的施工危险源包括预制构件的制作、预制构件的堆放、预制构件的装载和运输、现场塔机的布置、安全围挡、预制构件的连接、预制构件的吊装和预制构件的临时固定等,如模板固定不牢可能导致预制构件制作环节的危险。
2.2 建立装配式混凝土施工安全评估模型
(1)施工安全评估模型的主要结构框架。装配式混凝土施工安全评估模型的主要构成包括准则和子准则层,以及方案层这三部分准则层主要包括了指标性元素,而在子准则层则主要包括的是子指标性元素。在方案层中还可以将其细分为多个子层次,这是一个具有阶梯结构的层次。
(2)安全评估矩阵的构建。通过反复向专家询问的方式,将1到9数值赋予相应的重要层级,从而建立判断矩阵。在这些赋值中,当量个元素的重要性时,则赋予数值1,而当两个元素中的前者在重要性方面超过后者时,可以根据其重要性的不同层级赋予3、5、7或9的数值。如果在元素比较中,重要性差异介于各层级之间时,可以赋予2、4、6或8的数值。
(3)综合评估装配式混凝土的施工安全。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利用层次分析的方式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安全评估,从而得到装配式混凝土施工安全的具体评估结果。经过安全评估可以发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的事故过程中,危险源主要存在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材料设备安全这几方面。
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质量评价内容及流程
按照质量形成过程,PC建筑建造质量评价内容划分为生产阶段质量评价、物流运输阶段质量评价、装配施工质量评价三个子目标。由于生产和装配施工阶段都是由一系列流程组成,依据过程的特性,结合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质量控制原理,又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事前评价,即对准备工作和投入资源的质量评价,如生產阶段中原材料的检测、操作人员的培训、设计图纸的交底等。第二阶段是事中评价,即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评价,如构件制作中各工序环节的质量控制情况。第三阶段是事后评价,即对完成的工程产出品的质量检测与控制,如PC 构件的出厂检测等。由此形成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全过程的系统评价。
第一步:明确评价目标和对象。第二步:组建质量评估小组,确定评价方案。第三步:收集资料,识别、筛选指标要素,构建评价体系。第四步: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确定评价标准和评语集。第五步:通过评价体系和模型,对实际工程项目质量等级进行评定。第六步:得出项目建造质量评价结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质量评价流程简图,如图1。
4 结束语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在安全与质量层面均具备长足优势。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的施工安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质量控制评估体系,直观证明了其优势。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发展,预制构件吊装的监督和管理必须得到关注。
参考文献
[1] 刘欢.基于BIM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