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流 叶剑南
摘 要 我国的茶道自形成以来就受到了多种思想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儒、释、道三家学说的感染为最主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茶道将此三家之思想精华融汇一体,并赋予其基于茶的深刻内涵。文章通过对茶道中蕴含的儒释道中和、空无、自然思想的梳理,然后归纳其在茶道空间氛围中的表露特性,并将其融入于茶室的空间设计中,提出了以含蓄、简朴、原真为要义的茶室空间表达方式,以期为现代茶室空间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茶道思想;茶道空间;空间设计;茶室
1茶道中的哲学思想
1.1 儒家之“中和”
自汉代起,儒家思想就被统治者们所推崇,并主导着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取向,因而也渗入了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形成的茶道精神。儒学体系中的“中和”思想所表达的即是一种折中调和的处世之态,“中”指一种平衡且合理的不偏倚状态;“和”则是强调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以和为贵的观念取向。另外,儒学体系中“礼”的概念表明了人的行为规范,包括主客、亲疏、辈分等之间的礼仪关系,某种程度上亦是为了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儒学哲思精神与茶的社会作用如“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及各样的茶俗与茶礼等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1.2 佛家之“空无”
唐代我国佛教兴起,茶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并且茶水的苦寂与回甘的特点可以诱发人的深思与冥想,助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因而广受僧侣们的青睐,在寺庙中普及开来。自此茶道便与佛家之禅宗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所谓“禅茶一味”。《心经》中讲到“五蕴皆空”,佛理中对于禅的追求即是达到一种“空”与“无”的状态,这种状态映射了返璞归真、淡泊随性的人生观念以及追本溯源的思想境界,在茶道中即演化成了原真、淡雅、质朴的品质。此外,“空”与“无”还表现为一种“放下”的心态,佛家思想中“放下”指心态的转变,即放下心中的妄念,怀揣一颗“无往”的平常之心,让心灵得到栖息与释然,这种情结也是人们饮茶的目的与希冀。
1.3 道家之“自然”
道家思想是自然、无为与率真的有机统一,道家之“自然”不仅体现了人对于亲近自然的诉求,也表明了人对于无拘无束与豁达超脱的自由状态的追寻[1],契合了茶的自然属性以及饮茶人的心灵夙愿,对我国茶道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儒家之“和”思想中提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道家则将此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表明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同出一源,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哲思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憧憬。从古人的一些品茶图(图1)中可以看出,古时文人骚客好在山野之中或是流水之滨,一边烹茶品饮,一边体会山水自然,领悟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与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而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茶室选址于自然景区中,人们依然偏好在自然景观优良的环境中品饮茶水。
2茶道空间氛围属性
2.1 平和性
陈香白先生曾提出,中国茶道精神可以用一个“和”字来概括,这种“和”的内涵意义丰富,它包括了儒家的礼仪引控之和,还包含了佛家的超脱现世之和以及道家的纯任自然之和[2]。茶室终究是立足于环境中并服务于人,这便要求其空间表现出平和的气质,包括空间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空间于人的平易亲和。空间与环境的平和关系在于茶室在介入环境的过程中需要懷有谦逊的态度,不破坏环境原始的状态,并且茶室的内外部空间也要适合环境本来的氛围,做到内外的整体统一,空间与环境融和一体;而空间于人的平和关系在于空间要对茶人呈现包容与欢迎的姿态,即茶室空间在注入深邃的文化内涵以及思想精神的同时,也要注重亲和情感和交流性的塑造。在平实且充满多种交流形式的空间中,人会产生一种自如与归属感,这便达成人与空间的“和”,进而也促成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和”。
2.2 溯源性
僧人与道士借茶参禅悟道,探寻生命以及宇宙的起源,这种追本溯源的精神行为逐渐影响了茶道的发展,成为茶道的一个标签,进而也成为茶室空间追求的一种精神意向。茶室空间氛围的溯源性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表现,一者是对于空间原型的追寻,二者是表达褪去虚假的原真面貌。旧时,一张茶桌加上一副棚子以及一套茶器,便构成了茶室最初的“形制”。尽管在不断的发展中茶室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丰富,但不论变化如何,其最初的原型一直未发生改变,这是基于茶室最根本的喝茶功能所形成的。茶室空间的溯源性即是这种对于至简状态下的原初形式的解释,表达一种“无即是有,一即是多”的空间简约理念,并且以形式上的“少”体会精神上的“多”[3]。茶室空间的溯源性还在于一种“真”的品质的流露,它表达了一种纯然的真实状态以及揭开表象的本质内容——抛去无意义的附加与修饰,把握至深的真谛。
2.3 自然性
茶与生俱来便固有自然的属性,茶道哲思中蕴含的儒释道的思想也都透露出了对于自然的敬仰、崇尚以及追寻。茶叶中的自然性,尚且可以认为单纯指原始的大自然状态,而茶道与茶道空间中的自然性就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演进成表示一种自然形成的无序状态或是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人为自然状态[4]。因此,茶道空间氛围的自然性烘托,不仅在于引入花、木、竹、石等属性上即表现了自然的元素,而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没有刻意安排的“无为”的空间状态,即映射了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另外,在具体的空间要素设计环节上,要注意不要因人的介入而破坏要素本来的天然真趣,即“少匠意,多野趣”,或者是通过人对于自然的深刻理解,为人造之景注入自然的神韵,就如同我国传统造园技艺的精髓所指,使空间表现出浑然天成的效果,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茶室空间的茶道哲思表达
3.1 含蓄的空间限定
茶道中的“中和”思想体现了茶人含蓄与委婉的性格,即一种基于交往的以和为贵的做人处世态度。这种含蓄的精神品格体现在茶室空间中,可以表达为空间的模糊限定。正如张永和先生认为的,“含蓄”的概念使空间产生了一种组的关系,空间被打开并具有整体性[5],这种限定形式不是要使空间变得收敛,相反是让其具有包容与开放的特点。可以将空间中明确的分隔要素虚态化、活动化或者标识化处理,将空间限定的过程隐晦地表露出来,使空间整体灵动,各部分互有区别而又交织一起。也可以将室内空间往户外拓展使空间的边界被赋予不确定的暧昧的性质,将内外空间调和在一起。例如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空中茶室(图2),点状的钢柱加上活动的玻璃与拉门,形成了一种轻微的若隐若无的分隔,茶室的地面以及屋檐作为标识向四周伸出,形成“缘侧空间”,既隶属茶室也归于环境。这种模棱两可的含蓄限定既是表达了一种中间平衡的合理状态,也是对空间与环境交汇融和的诠释。
3.2 简朴的空间形式
简单质朴的特性体现了对本质与自然的回归渴求,同时又具有一种特殊的亲和感染力,是对茶道中的多种哲思精神的共性概括。简朴的空间形式不仅是单纯地摒弃繁杂的表象修饰,也是强调以形式上的化整为零获得简洁明快的空间效果,更是在于用高度精简的方式提炼丰富的空间意境与情感,使人处在其中能诱发多重的联想。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即是将感情意味的繁与多隐埋于空间的简与少之中,体现出简约而不简单的空间氛围。
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号茶室就是茶室空间简朴概念的极致表达(图3),型钢为骨架,半透明阳光板为表皮,加上一张简易的茶桌便构成了其空间的基本内容,形式简洁纯朴,没有任何的附加的遮掩与修饰,空间中的每一个部件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寓意着本初的茶室空间原型。此外,茶室的架高处理、半透明阳光板运用以及表皮的掀翻式设计,将光、风以及周围的环境景色都纳入到这个狭小的空间中,这些不断变化的非实体内容可以触动空间中人的心境变化,引导人产生思考与心境的共鸣,为空间赋予了饱满的情感内容。
3.3 原真的材料属性
不论是茶道空间的追本特征还是自然性质,都流露出了对于原始与真实状态的崇尚,这是基于茶叶本身的天然属性而形成的。在营造纯然的茶室空间的过程中,表达材料的真实面貌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种途径具有两种方向:其一为自然材料的运用,源于自然的原生态材料因其质感、纹理、色彩等特征本身就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内涵,例如竹子的坚贞,木料的亲和,石材的沉稳等,这些自然材料的真实属性不仅契合了茶人的气度与情结,也反映了茶道的原真品格;其二为减少材料的掩饰,人工制造的砖、金属、混凝土等材料尽管本身不具有明显的自然表象属性,但其制造的工艺、自然的风化以及岁月的冲刷均会在它们身上留下自然的痕迹,不加掩饰地将这种真切的经历倾诉出来,也是一种原真精神的体现。例如厦门原色茶陶茶室(图4),空间中主要表达的材料为砖和混凝土,设计者不加修饰地将砖与混凝土的野蛮肌理暴露出来,仿佛每一道斑痕都承载着一段真切的故事,使空间具有静寂与原真之感[6]。
4结束语
我国的茶道是对饮茶之道、茶人品性以及传统哲思的高度提炼,是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精华。茶室作为传统的休闲场所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正在复兴。然而,茶室终是消费场所,在现代商业氛围的影响的下,一些茶室空间难免趋于肤浅与浮躁,充满了浓郁的商业氛围,这有悖茶道的要义,不利于我国茶道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这便要求现代的茶室空間设计不忘茶道初衷,在领悟其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做出适宜当下人们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的现代化演绎。
参考文献
[1] 孙瑞.老庄哲学对中国茶道影响的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405-406.
[2] 陈香白.论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J].中国文化研究,1994,(3):81-86,4.
[3] 谢骁.见形,见心,见性——茶室设计中的“禅境”表达[J].江西建材,2017,(13):5-6.
[4] 陈巧任.以自然元素为主题的茶室空间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9,
(24):105-106.
[5] 武君君,何纯.“含蓄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张永和建筑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8):250-251.
[6] 刘家琨,申捷,汪维.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茶室[J].城市环境设计,
2010,(Z1):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