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红 付晓娇
摘要:社会转型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大学生面临自我认同的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高校档案在表现、塑造、维护历史记忆和认同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和大学生自我认同有密切关联。充分利用高校档案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学校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等,因此,让优秀档案文化走进课堂和校园以及建设特色档案馆,强化高校文化传播力,突出高校档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有助于真正实现高校档案的自我认同教育价值。
关键词:高校档案;自我认同;大学生;档案价值
进入现代社会,因社会转型、个人观念、文化断裂和文化多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自我认同的困惑和危机,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而高校档案在表现、塑造、维护历史记忆和历史认同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素材,也是帮助大学生解决自我认同危机最直接有效的资源。因此,从认同的视角研究高校档案,探讨高校档案在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有利于深化教育学和档案学领域的研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一、自我认同与高校档案的关系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在与外界的交往中能与他者、社会和谐相处的稳定状态,是个体对自我身份、地位和归属的一致性体验,是对“我是谁”“我将成为怎样的人”问题的回答,其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不仅需要个人主观意识上的认同,还需要客观上显示个人身份的符号加以佐证,而档案是实现自我认同的凭证。
档案与认同之间的关系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加小双[1]认为档案是集体记忆的载体、集体记忆是身份认同的力量源泉;冯惠玲[2]认为档案已经从支撑学术精英的文化遗产转变为服务于认同和正义的社会资源,对于建立集体记忆、了解过去、记录现在、指导未来非常重要;季梦佳[3]认为高校档案可以延续高校记忆从而构建大学生身份认同等。因此,高校档案可以也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自我身份认同。
1.高校档案是唤起大学生记忆的重要媒介
高校档案是高校发展最真实的历史记录,涉及学校与师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学校发展建设、教学科研、党群行政、大学生社团活动管理等,尤其是其记载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实践和交流等重要内容,是唤起大学生个体记忆或集体记忆的最佳媒介。亦如哈布瓦赫所说“档案中包含着建构集体记忆的关键”[4],而集体记忆是“后天的习得和传承,它通过家庭、阶层、学校的媒体来传承”。[5]档案的纪实功能使高校档案在保存大学生记忆上有着特殊的属性和价值。依赖这些丰富且最真实的档案资料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和寻找曾经的某个时刻或整个时期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还可以让大学生重新获得对自己过去事情新鲜感的回忆,并使这一记忆得以流传和延续,同时再凭借这一记忆构建和强化大学生对过去与未来的互补性以及集体归属感。
2.记忆是大学生自我认同的重要源泉
卡斯特提出“所有的认同都是建构起来的,认同的建构所运用的材料来自历史、集体记忆。”[6]正如阿尔弗雷德·格罗塞所言,“无论是主动追求还是被迫塑造,有限制的身份认同几乎总是建立在一种对‘集体记忆的呼唤之上”“我的记忆由回忆构成……只有记忆才能建立身份。……我今天的身份很明显是来自我昨天的经历以及它在我身体和意识中留下的痕迹,大大小小的‘我想起都是‘我的建构成分”。[7]而记忆是链接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纽带,这为人们实现自我认同提供一条最佳路径。
高校档案里的大学记忆是大学生集体记忆的表现形式,也是他们成长的见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记忆不仅传达了对一种规范、价值和文化的认同,也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自我身份的形成,并在其所受的教育影响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教育产生着身份,或者至少制造着身份认同。”[8]高校档案承载了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成果,促进大学生在受教育体验中逐渐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提升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意义感。凭借这些记忆,他们不断反思性地理解自我,明确自己的“身份”,从而获得自身前进的动力,找到奋斗的方向和目标,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和价值。
3.高校档案是大学生自我认同的重要凭证
早在2012年第十七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档案已經被定义为组织和个人身份认同的有效凭证,能够帮助人们重建或强化身份认同。著名汉学家郝大维认为“使我们获得自我认同的最好办法不是普遍的自然规律或逻辑范畴,是我们的文化叙事告诉了我们到底是谁。”[9]校园是文化叙事的最佳场所。
高校档案记载的校园里的草坪、雕像、树木、池塘、校门、图书馆、教学楼、特色建筑物等文化符号皆成为大学生的文化记忆场所,这不仅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映照和大学精神的承载,还凝练了高校的文化传承,体现了大学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文化精神,又再现大学生的活态历史等。开发利用高校档案易于激发和传递大学生爱国爱校情感与民族自豪感。因此,高校档案不仅为大学生提供至关重要的、佐证其身份认同的合法性身份依据——学生证,也为他们提供文化自信支撑,重塑大学生自尊和自信,提升其文化认同,促进他们以史为鉴、学有榜样、自我适应环境,最终实现良好的自我认同。
二、高校档案在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中的价值
高校档案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校园文化、教育理念和大学生记忆等,它在形塑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上有其独特价值。
1.高校档案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感
当前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是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着大学生个体的生存境遇、状态及未来前景。因此,积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能帮助他们在自我经历中不断反思自我,从而达到个体自我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价值观认同必须以实现文化认同为基础,而价值观教育本质上就是文化认同教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是个体获得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重要载体。
“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作为集中反映高校发展变迁的校史档案,涵盖着一所大学的独特魅力和灵魂,蕴含着高校特有的历史文化、校风学风、大学精神与核心价值理念,也沉淀了广大师生的时代精神面貌以及所信仰、追求的共同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是高校先进文化的载体,是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基石。因此,以校史档案丰富校园文化,给大学生充分的文化滋养,拓展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空间,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寻求文化认同,吸引他们对高校文化的解读、吸收和认同,提高其文化反思力,塑造和完善自我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增强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对母校的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真正树立起对自己、学校、国家的信心,把对学校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行动力,形成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
每一所大学的校史档案里都记载着各自独特的精神文化。如北京大学校史档案记载,早在20世纪初其就展现出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影响了那个时代和后来的北大人,也是中国其他高校努力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南京邮电大学校史档案记载了其追求“信达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简短八个字浓缩了南京邮电大学最突出的精神特质,是南京邮电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南邮人共同的价值认同与追求。据《南邮要闻》载,为祖国守岛21年的老校友徐六保感恩母校“刻苦学习,做有用之才”的教诲,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忠于祖国、甘于寂寞、坚守岗位、勤奋工作”,将最美的年华留在了小嶝岛。[10]还有更多的人践行着大学精神,并将这一精神传递与传承给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英才,这种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2.高校档案利于构建大学生良好的学校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
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重要根源是对自己及未来的不确定,不与人沟通,不参与学校里的活动,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即没有归属感。社会认同理论创始人泰弗尔认为,一个人的社会群体成员身份和群体类别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努力地获得和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这种积极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内群体和相关外群体的比较。[11]也就是说,个体若能够认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群体,而该群体也带给自己情感和价值意义,那么他就拥有归属感。由此看来,个体获得自我认同的必要因素是群体归属感和价值感。
高校档案是培养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的最佳资源。高校档案记载了校园文化形成与建设过程的一切物态的、精神的和制度的要素,以及优秀师生员工的各类奖杯证书等资料。凭借档案的历史性、直观性、知识性特点为大学生提供鲜活而有深度的价值理念上的参考依据和典范榜样。如南京邮电大学以“厚德、弘毅、求是、笃行”为校训,以“勤奋、求实、进取、创新”为校风,意在期望全校师生以高尚的道德立身,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意志坚强,能够经得起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并以优秀校友为榜样,脚踏实地、认真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据《南京日报》载,南京邮电大学几位大学生经过刻苦努力和钻研获得人均10万的奖励,并表示立志学有所成、回报学校和国家[12],体现了大学生勇于求索的奋斗精神和爱国精神。从学校档案中挖掘这些资源,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学校办学成功的轨迹以及自己和他人成长的轨迹,又能促使个体以优秀的“他者”督促自己,使自我更符合學校和社会的期待与规范,在回答“我是谁”“我属于哪个群体”的时候能感受到所属群体的熟悉感,获得归属感的满足,真正实现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对自身培养的经历和职业理念的自我评价,从而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归属感。
三、高校档案在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中价值的实现
价值的实现是将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由于人们认知的限制或因其他因素会导致其价值未被认识到或未被开发。由此可知,价值实现的前提首先是人们对潜在价值的认识,然后再去挖掘,从而实现其价值。因此,加强高校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出档案文化精品,让高校档案走出库房,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走进博物馆,档案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1.编撰档案文化精品,走进大学生课堂
高校档案包含着一所学校发展进步的脉络,凝结着高校的历史传统、办学规律、校风校纪、规章制度、校园标识以及师生的成长经历等。它内容丰富,有校史档案、教师档案、学生和员工档案、校友档案等;形式多样,有文物、雕像、古迹、纸质、电子文件、音像视频及校外媒体材料等。这需要档案研究者将这些碎片化的资料有序地收集起来,分类整理成册,编写既真实反映高校独特文化的历史发展又能符合现实需要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特色档案文化产品,可以有资料集、学术专著、趣味故事书等,如校史研究、校史趣事、校史漫画、校史(人物)札记、人物传记、人物与校史研究、校友集、名人画册等,供课堂教学使用和学生阅读。
让高校档案文化产品走进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如以高校档案走进并完善课堂教学,同时开设反映高校档案历史文化的特色选修课。灵活运用各类档案资料,如图片、实物、音像等作为教学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注重趣味性和科学性,让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与高校档案相互配合,使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与较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知识,既弘扬了大学精神,也传承优秀校园文化。通过系统而专业的学习,大学生在与高校档案接触中、在聆听老师讲解的过程中见证自己和他人的成长,真切感知学校的曲折发展和壮大,体验到学校里成功的案例和感人的事迹,尤其是无数师生和校友的坚守与担当精神,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3]高校档案具有这个功能,它记录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以及他们身边亲切而熟悉的人、事、物,这些既是大学生找寻记忆的物证,又是挖掘大学生学习动力和认识自我的源泉。高校档案实例促使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也激励他们愿意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从而增强他们爱国爱校的认同感,最终实现了大学生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感,也培养了他们的档案意识,认识到档案的价值。
2.以档案丰富校园文化,彰显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柏拉图曾说“一个人从他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好的行为是一个有好的本性倾向的人与好的环境接触的结果。”[14]校园是大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最佳场所,而高校档案里有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文体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身份凭证及精神指向的原始记录,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活动最直观的有效载体。让高校档案走进校园,以档案构建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易于激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和学习热情。一者,举办高校档案文化展览。利用校友返校、校庆或重要节日,以人物或事件为专题,借助传统和现代新媒体方式,开设特色档案专栏和板块,既有静态的,如图片、文字、画像、奖章、奖杯、纪念品和研究成果;又有动态的,如音像视频、幻灯片等。再者,开展校史专题讲座、讨论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趣味知识竞赛、创作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影视文艺作品等多元高校档案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档案文化活动,让大学生与档案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既是一种督促和鼓励,也是让沉睡的档案鲜活起来。
高校档案走进校园、走进大学生视野,让大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记忆感和归属感,感受到他人、学校、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激励着他们积极参与学校里的各项有益活动,促使个体与他人、与社会进行接触,并在接触体验中,以优秀的或犯错的“他者”为参照物,去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主动地自我塑造、自我调适,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改变对他人、对周围事物的错误认知,选择健康的生活,找到真正的自我認同,达到理想自我,这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起点,也是挖掘高校档案教育价值的目的所在。
3.建立特色档案馆,增强高校的文化传播力
“以史为鉴、以史为媒”,高校档案里的丰富史料,奠定了一所学校档案文化的历史感、厚重感和说服力,它吸引着、影响着广大师生以及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将高校档案所蕴含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光荣传统和文化内涵传播给在校大学生,辐射到整个社会,这不仅扩大高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了高校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也教育、启迪、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增加大学生对自我归属和自我反省的空间,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学校、社会的认可与赞许,增强他们在社会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结合校史和地方历史文化建设特色档案(博物)馆,包括校史馆、校友馆、名师风采馆、优秀学生展馆、特色历史文化展馆等。如沈阳理工大学组建了东北地区唯一的,也是全国第二大的兵器博物馆;西北大学建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等。同时采用博物馆学的新技术,利用网络技术和优势,建设网上数字化档案馆,实现档案的更大范围利用,使之成为教学科研重要基地和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大学生课堂走进各类展馆,采取“参与式教学”,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研讨、辩论,他们可以亲耳聆听专业人员的讲解、亲手触摸档案原始文件,既实现了档案的开放,发挥了档案的价值,也意在寻求一种行动体验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因此,从认同的角度来诠释、整合、研究利用丰富的高校档案资源,实现高校档案文化的进步和创新,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追寻和创造共同的历史记忆,开展多元立体档案宣传,加强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让高校档案“入目、入耳、入脑、入心”,突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为大学生提供根源感、身份感、使命感,从而促进大学生获得良好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学校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
*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党建重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校史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C219003)和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重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校史档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JG01819JX05)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加小双.当代身份认同中家族档案的价值[J].档案学通讯,2015(3):31.
[2]冯惠玲.当代身份认同中的档案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1):96-98.
[3]季梦佳,王裕明,俞皓耀.身份认同视野下高校档案服务思政教育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8(9):11.
[4]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9.
[5][7][8][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王琨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4,33,47.
[6][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6.
[9][加]许美德.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M].周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8.
[10]跨越半个世纪的传承与对话[EB/OL].[2019-08-19].http://www.njupt. edu.cn/2019/0819/c53a153017/page.html.
[11]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5):23.
[12]张前,谈浩.人均10万,南邮奖励“人工智能”优秀学子[N].南京日报, 2019-09-05.
[13][苏]B·A·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1.
[14]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