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2020-06-23 09:31梁兴海
文理导航 2020年20期
关键词:调查问卷初中生心理健康

梁兴海

【摘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异常,如孤独、自卑、焦虑、封闭、抑郁等。家长的期望过高、学校德育的费时低效和社会大环境的冲击是主要原因。对此,学校应切实改变德育视角,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高效融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多一些课程育人,多一些情境育人,多一些无痕育人,打造生机盎然的心理健康新时空。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目的;调查问卷;结论建议

一、调查研究目的

在新时代背景、互联网+背景、应试教育和独生子女背景下,部分初中生心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或心理隐患、或情绪失控、或精神压力,如孤独、自卑、焦虑、封闭、抑郁等,而这些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发现真相、发现内心的基本风貌和情绪的“崇山峻岭”,为矫正负向心理提供依据,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数据、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改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我们进行了这次“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活动。

二、调查研究过程

基于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也基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研究的需要,我们潜心设计了12道问卷调查题,重在调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初中思政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时代背景和学业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影响等。问卷编制初期,我们和已有问卷调查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考虑到本课题从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入手,从而调整了问题设计的角度,即尽可能扩大“初中思政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的分量,从而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一)研究对象及实施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部分班级的学生,力求全面真实地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我们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分,回收率98.75%。为了保证真实有效性,全部采取不记名问卷形式,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查缺补漏。

(二)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不署名,尽可能让隐私处于保密状态,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个人访谈重在对问卷调查中未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查,也算是对问卷调查的一个有益补充。整个调研过程重事实,重初中生年龄特有的原生态现状,重普遍与个体的对比分析,重普遍的、共性的、鲜活的证据,重实验范围的广度,以此得出了全面、中肯、客观的调研报告结论。

三、调查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约有3%的学生有轻微的抑郁心理,表现为不想说话,对很多事情或活动无动于衷,尤其是对思政课等“副课”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约有5.6%的学生有焦虑情绪,其中,对考试焦虑的学生居多,每逢考试总是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头脑发胀,本来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紧张和焦虑而出现失误;大概9.5%的学生对学习有逆反心理,特别是对单项灌输、纯理论宣讲、陈旧乏味的思政课堂存在逆反心理,导致该科目的考试成绩低下;5%的学生具有自卑心理,浓浓的“丑小鸭”心理,具体表现在自我感觉到什么都不如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如人,甚至导致精神颓废,自暴自弃;8.8%的学生具有厌学情绪,具体表现在不想做作业,不想听讲,不想进行更深层次的复习,碰到难题就厌烦,尤其对数学课和思政课比较厌烦;7.8%的学生具有孤独心理,认为自己缺少朋友,没有志同道合的知己,更缺少亲情陪伴,即便在外打工的父母亲回家后也无话可谈,上下代之间出现心理代沟;5.2%的学生具有嫉妒心理,对生活优越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动不动就会产生嫉恨心理,并且有仇恨心理,时不时会口出不合适的词语攻击别人;8.2%的学生具有易怒心理,稍有不愉快的事情就发脾气、“掉脸子”,甚至拳棒相加,自控能力较弱;6.8%的学生具有自私狭隘心理,时时刻刻想占便宜,唯我独尊,有好东西不愿分享,很少分享,更难帮助别人……

四、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家长期望值过高,过分的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会带给学生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心理异常,极个别甚至会触发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确,部分家长常常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学生,以自己的一厢情愿替换学生的个性追求,以自己的视野和体验扼杀学生的兴趣———“你一定要考到前十名,否则今年的压岁钱休想”“学好数理化是关键,至于闲书就别看了”“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周再做三套模拟试卷”……另一方面是相反的情况,家长由于打工无暇管理学生,或者由于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不良习气不管不问,导致学生任性、自私、霸道等。

(二)学校方面

学校德育常常扮演着“坚硬、棱角分明”的角色,习惯于以“冷漠、直面批评、单项灌注”的面目出现———“这个学生简直就是学校的‘败类,马上请家长”“罚站一个小时,不允许和任何人说话”“800字的检查,一个字都不能少,否则就不要来学校了”……偏偏学生对此不领情,反而触发了强烈的反弹意识,甚至常常在内心深处竖起一道屏障或“扎起毛刺”。而在一些肩负思想教育任务的课堂中,如思政课堂中,教师往往重理论上的直接灌输,轻情境上的无声渗透;重心理问题的直接曝光,轻自尊心的必要尊重;重不分彼此的整齐划一,轻针对个体的因人而异,导致思政课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是苍白的、弱势的、得不偿失的,单一脆弱的。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

(三)社会方面

家长彼此间的攀比,中考后的择校问题,就业压力、应试教育等,无不影响着成人,进而影响着莘莘学子;网络、书摊画刊、追星、影视剧中的负面因子也常常侵袭到学生原本干净的内心;社会上,极少数人公德心的缺失、你争我抢的自私心理、斤斤计较的狭隘心理,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而当社会现象和学校教育出现一些落差,理想和人性光芒暗淡之时,学生的心理也就是最脆弱的时刻,使之扭曲、变形、负重,久而久之,自负、冷漠、狂妄、易怒心理就会滋生,学生内心的仓皇成长、內心世界的荒凉单调、情感世界的无助无奈等,便成为了沉甸甸的社会问题。

五、建议

教师应和家长联手,形成合力,引领家长“学会放手,删除多余的爱”。家长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童心和童趣,从学生的内心实际、性格爱好和真实学情出发,营造适合初中生健康心理成长的和谐环境,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呵护和负责;学校应切实改变德育视角,从儿童视角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高效融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使学生心理正向认知的“盐分”融进课堂的“汤”中,多一些课程育人,多一些情境育人,多一些无痕育人,使初中生良好心理的生成变得自然而然。愉快教育法、团体情境法、微课介入法、同伴激励法、课本剧渲染法、自主体验法等,皆可成功运用,力争使孩子们冰封的心或有温热,自闭的心或有敞开,紧张的心或能缓解……教师应深挖本土资源,盘活德育资源,重构德育框架,巧设心理健康教育桥梁,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高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打造生机盎然的心理健康新时空。

【参考文献】

[1]樊荣.“活德育”,源自于儿童视角[J].心理健康,2018(5):18

[2]严建英.学会放手,删除多余的爱[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6):1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749)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第四中学,甘肃酒泉735300)

猜你喜欢
调查问卷初中生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微信订阅服务中信息过载的调查与防控机制研究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