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亚兵
【摘要】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在《“指向写作”的阅读》一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每一个阅读的人,都能写作的。有的人读一辈子书,什么也写不出。他不知道真正的阅读是怎么回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恐怕都有这样的感慨。扪心自问,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怎么回事吗?还记得新课程改革之初,有这样一个热门教学观念:语文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人非常认同这样的观念,可是,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真正实现了“用教材教”呢?恐怕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沉浸在满堂分析里自我陶醉罢了。下面,我从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文章的阅读教学片段加以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形式;奥秘
一、此处可以“不写”———感知教材的留白艺术
【案例】
有老师教《九色鹿》,课文快学完了,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活动三:我会写。
同学们,课文结尾“国王很惭愧”,惭愧的国王会想什么呢?发挥你们的想象,把国王心里想的内容写下来。
【反思】
这样的写话训练,在我们的公开课以及平日的家常课上经常看到。我认为,这不是“用教材教”,品德课上也可能会有一些这样的练习,学生无非是从人文性的角度,写一番道理罢了。而真正写作的奥秘恰恰在于,作者为什么要留下这个空白,只有让学生留意了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惭愧的心里想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语用训练的价值。很多老师抓的“空白点”写话,无意中,破坏了课文在写作上的奥秘。他们选择的“写”点,往往跟“课文理解”相挂钩,这样一来,学生写得好不好,往往跟他理解得对不对、深不深,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上,学生经常接受这样的“写”的练习,对学生的写作方式,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作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首先要从写作的角度来解读课文,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自然习得写作的技巧。
二、比较不同的表达———体味作者的语言奥妙
【案例】
《学与问》第二课时活动设计:
活动二:我的小发现。
1.读读课文列举的两个事例,你能发现作者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异同点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展示汇报。
一开始,学生习惯关注作者写的内容的异同,后来经过老师引导,学生逐步把注意点转移到文本表达方面。
生1:我发现作者举例的两个人来自中外不同的国家。
生2:我发现第二个事例一开始用了一个过渡句,这样使文章显得更加自然。
生3:大家看第一个事例开头这样写: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而第二个事例是这样开头的: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开头意思差不多,但说法却不同,我们也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多样表达方式。
(老师鼓掌激励。)
【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这样的文章容易滑入“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上成品德课或说教课,语文味儿就没有了。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这堂课,学生展示时都在围绕语言形式进行,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多带领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有心人。
相对而言,读懂文本内容的意思很容易,但是,要读懂这些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读出作者写作运思的过程,就不容易了。这需要想象力,需要凭借自身的写作经验。“指向写作”的阅读,最需要的,恰恰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因为,只有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写作过程,才能真正悟到“写”的奥秘。
三、培养文本的段感———关注素材的取舍组合
【活动】
《夜晚的实验》第一课时,活动二:理清文脉。
1.默讀课文,完成填空: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展示。
【反思】
学生很快从书中获取信息,并且准确填好了。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我觉得这和科学课上了解实验步骤没什么两样。我们语文课应该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这才是学生语文课上应该掌握的技能。
在学生迅速获取信息并能口述斯帕拉捷四次实验的经过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每次实验所处的段落。学生很快发现:第2~3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实验”;第4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实验”和“第三次实验”;第5自然段写的是“第四次实验”。我此时追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并适时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经过交流,有的小组发现了作者详细写的是第一次实验,略写了后三次实验,这叫详略得当。有的小组对这四次实验的描写进行了比较,发现第一次实验,作者交代了具体的时间以及当晚的环境,而后面则省略了这些,这样读起来语言很干净,没有重复啰嗦的感觉,这是我们今后作文时要注意的。学生渐渐明白了作者的构段思路,知道一篇文章的素材是需要取舍的,是需要整合的,一切都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长此以往,学生心目中一篇文章的段感得到了培养。
王尚文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例子背后的东西。例子背后的东西是什么,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的话来讲,那就是“本体性课程内容”。那么,一篇教材,什么才是语文学科的“本体性课程内容”呢?对于经常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我来说,“指向写作”可以作为一项显性的可以操作的“本体性课程内容”来进行训练。
(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丁北小学,江苏南通22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