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悦 郭晓雨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自建资源;管理;质量控制
摘 要:文章阐述了公共图书馆自建资源的现状,针对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加强制度监管、强化管理意识、注重人才培养等建议,以期完善和优化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5-0020-03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作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三大重点工程,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近年来,以公共数字文化三大工程为依托,公共图书馆加快了数字资源建设的步伐,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馆藏资源,建立了一批特色数字资源库,使价值高、内容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 公共图书馆自建资源概况
1.1 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大数据、智能化、数字化等新技术的兴起,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对图书馆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的存储中心,在追求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也应突出自身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公共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指公共图书馆依托馆藏资源自主建设的专题特色资源库和数字化文献、自有版权的讲座类视频资源、通过网络采集的数据及其他免费的网络资源。在信息化时代,数字资源建设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对公共图书馆来说,深度挖掘馆藏资源和对馆藏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利用,是图书馆实现馆藏资源价值的重要体现。
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是在省、市、县、乡等地域划分的基础上由当地政府投资建立的,包括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城市图书馆、教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音乐图书馆、青年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监狱图书馆、工具书图书馆、盲人图书馆等,为不同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的读者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服务。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其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逐步建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自建资源体系,如拓片、年画、老照片等图片资源,在线讲座、文津讲坛等音视频资源,图书、民国文献、古籍善本等文献资源等,并通过互聯网在线服务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与国家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略显不足,且受人力和物力的制约,其自建资源不尽如人意。因此,我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开发、资源库建设和后期维护工作上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2 开展自建资源建设的意义
随着人们能够在互联网上获取数字资源类型的逐渐丰富和获取速度的加快,公共图书馆作为承担社会教育职能的机构,应根据所在地区历史、民族和文化选取主题丰富、内容鲜明的特色资源开展收集、整理、加工、重组工作,建立地方特色专题资源库并对外发布。此举可使各地具有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文献资源得到保护和传承,还可丰富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类型,完善其馆藏数字资源体系,为用户提供更多优秀的数字资源,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
2 公共图书馆开展自建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支持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公共图书馆自身也在相关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方案,但目前多数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外包监督管理工作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2.1 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
同一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因受行政管辖的范围不同而各自为政,加之公共图书馆受经费、制度、技术、设备和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展资源自建工作时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各自独立建设,造成了馆藏资源利用率不高、自建数字资源内容不完善、数据库规模不足等问题。有些省市虽已建立起区域图书馆联盟,构建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但其自建数字资源在元数据标准、数据库平台架构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难以实现对数字资源的统一检索等操作,进而影响了相关资源的利用率。
2.2 缺乏有效监管和完善的外包制度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业务外包”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已趋于常态,“业务外包”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带来一定提升的同时,也给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以下问题:一是数字资源建设的质量控制问题。外包公司在开展图书馆外包业务时,频繁更换工作人员,其数据加工人员的素质不高、操作不规范,极易出现数据损坏丢失、移交操作失误等问题,导致数据加工的准确性较差。二是监管机制问题。目前,公共图书馆在进行相关业务外包后,大多未能制定合理的监督考核制度,未对外包加工工作节点进行细化,缺少长期有效的鼓励和规范性验收措施。公共图书馆监管人员没有在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考核、职务晋升方面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无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三是馆员业务水平发展受限问题。公共图书馆将业务外包出去,虽然解决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紧缺和技术落后等问题,但对馆员在钻研专业技术、提升业务水平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3 缺乏专技人员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在信息化网络时代,数据资源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对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善于发现资源,也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提高自身数据处理能力,以解决在数据加工中出现的问题,使设备和数据得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公共图书馆虽然有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资源建设外包的管理工作,但他们大多不熟悉业务流程,缺乏管理经验,无法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加工资源的质量不高。
2.4 缺乏推广机制和对数据的更新维护
公共图书馆发布数字资源的渠道大多以网站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在自建资源数据库建成后,公共图书馆容易放缓其网站自建资源板块的更新速度。很多公共图书馆不重视数字资源的宣传推广,对数字资源的整体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用户对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认识不足。
3 公共图书馆自建资源管理和质量提升的建议
3.1 加强统筹规划,完善资源建设流程
加强地区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是有序推进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库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公共图书馆应规划和制订长效合理的资源建设方案,共享并整合各馆的特色馆藏文献资源,更好地建设特色资源库。另外,相关数据的更新、发布和定期维护工作对公共图书馆完善后期资源库内容的建设非常重要,能够保障社会公众长期有效地获取信息资源。
3.2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大外包监管力度
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很多公共图书馆通过业务外包的方式开展馆藏资源建设工作,对相关工作的监管和验收是保障外包业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公共图书馆可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整套适合自身情况的外包业务管理流程和验收制度,保证业务完成情况与合同规定相符;加大与外包公司的沟通力度,以更好地监管外包工作人员,避免出现不规范操作甚至是错误操作的情况。公共图书馆还可成立专门的验收小组,根据合同签订的项目、内容、质量、功能、成果等进行工作验收。验收人员可按验收制度对资源建设质量、项目完成情况、设备损坏情况、加工完成度等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邀请专家或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复检,加强对资源建设质量和数据安全的监管。
3.3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管理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馆员应自觉树立安全意识,明确责任义务,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业务水平,也要熟练掌握各类数据安全维护和信息处理技术,以便及时应对资源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公共图书馆也应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制訂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开展数字资源的相关培训,还可引进计算机、数字技术、信息安全等专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
3.4 深化合作交流,实现共建共享
在公共数字文化三大工程的带动下,图书馆界各类数字资源的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些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有关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的种类,扩充了自建资源数据库,取得了很好的资源建设效果。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继续扩大资源征集范围,借助新的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深化与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以实现体系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资源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5 拓宽宣传渠道,提升资源利用率
公共图书馆只有做好自建资源的共享与推广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服务优势。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对馆藏资源的宣传工作,除通过制作宣传册、宣传海报等宣传资料外,还可通过当下热门的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另外,公共图书馆还应开展针对特定群体的服务。公共图书馆自建的特色资源不同于商购的数字资源,主要服务于从事历史、文化科研相关工作的读者群体,这些工作的专业性极强,对资源质量的要求更高,也能够反过来帮助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开展特色资源的建设工作。
4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已深入人心,且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数字资源的建设与推广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提高自建数字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共建共享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公共图书馆[EB/OL].[2020-04-05].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AC%E5%85%B1%E5%9B%BE%E4%B9%A6%E9%A6%86/3266029?fr=aladdin.
[2] 季士妍,李志尧.国家图书馆自建资源库评价内容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S2):182-184,181.
[3] 丑楚.公共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库的发展路径分析[J].图书馆,2017(8):83-87.
[4] 张理华.图书馆自建开放获取整本电子期刊资源库研究:以期刊来源和获取方式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8(2):47-52.
[5] 赫青.公共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选题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8):51-54.
[6] 王天亮.公共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的开放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11):60-64.
(编校:冯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