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禁抗”势在必行,行业如何应对

2020-06-23 09:29刘国信
科学种养 2020年6期
关键词:耐药性添加剂抗生素

长期以来,抗生素等兽用抗菌药在防治动物疾病、促进健康生长及提高养殖效益方面发挥着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出现的抗生素残留及细菌耐药性等问题,暴露出由于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带来的动物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风险隐患。

据悉,为切实规范兽用抗菌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维护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遏制细菌耐药与兽药残留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退出行动(简称饲料“禁抗”)。那么,禁止抗生素在饲料中添加使用,将对养殖业带来哪些影响?养殖业如何有效应对?共同推动全产业链的绿色健康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紧迫话题。

一、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从20世纪2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到4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抗生素的问世帮助人类抵御了众多的疾病,对维护健康、保障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抗生素在畜禽业生产的过程中也逐步得到全方位推广运用,不仅起到了明显的防病疗疾与保健效果,而且提高了动物生产性能,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给养殖业带来一场革命, 使得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成为可能。

然而, 自20世纪50年代把抗生素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以来,不规范使用甚至滥用问题愈来愈突出,药物残留和动物源细菌耐药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给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

1. 抗生素使用不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研究表明,饲用抗生素使用不当,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并加速传播,大大增加环境中致病菌抵御抗生素的可能性,导致动物抗药性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使疾病不仅多发而且难治。

大量抗生素摄入机体后, 会进入肝、肺、肾、淋巴结等组织和器官,并在其内部长期存留,破坏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虽然抗生素有自己特定的抗菌谱,但在抑制与杀灭这些致病菌的同时,也容易误杀体内自身存在的敏感菌,给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提供可乘之机,从而容易造成外源性感染。如果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还会影响体内有益菌的生长,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打破微生物的平衡,使潜伏在体内的有害菌伺机而动,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

此外,抗生素加速和增强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研究发现,一般耐药菌在菌群中占比极小, 其他细菌对其有抑制作用,生长规模和繁殖速度也会受到限制,但由于长期高剂量应用抗生素, 其他敏感菌被无故杀死, 失去正常制约的耐药菌大量繁殖,耐药性不断增强。据报道,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现全球首例宋内氏志贺氏菌具有抗药性后,到60年代中期40%的流行菌株已经具备了四重或多重抗药性。

近年来,超级细菌来势汹汹,频繁侵袭人类与动物,轻而易举地扼住了人类与动物健康的咽喉,令科学家束手无策。比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氏菌(KPC)、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耐多药肺炎链球菌(MDRSP)以及在肉鸡饲料中发现的超级细菌——肠球菌等,几乎对目前所有的抗生素都具有抗药性。

毋庸置疑,这些具有多重耐药性细菌的产生是抗生素滥用带来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的适应与变异进化速度更快,会有新的超级细菌不断产生,从而对更多更新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如此恶性循环,未来疾病无药可治,并非危言耸听。

2. 抗生素长期滥用,造成药物残留超标,导致动物免疫力下降,严重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研究发现,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会破坏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使自身免疫力下降,而且影响免疫效果,为控制疫病埋下隐患;同时,抗生素在肉、奶、蛋中的残留超标,严重威胁餐桌安全,间接危害人体健康。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肉、蛋生产国,但却不是出口大国,近年来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屡遭退货,究其原因大多是药物残留超标所致。

3. 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明显危害

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随饲料被畜禽大量摄入机体, 再由粪便等排泄物排出,源源不断进入大地山川、江河湖海,极易污染土壤、水源等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人和动物通过食物链长期接触这些污染物,有可能使机体产生基因突变、畸形、癌變等,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明显的危害。

二、饲料“禁抗”是大势所趋

长期以来,随着人们对抗生素滥用危害认识的不断深入,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为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维护人畜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开始限制或全面禁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据悉,瑞典1986年开始全面禁止在猪饲料中使用抗生素添加剂;随后欧盟国家逐步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以促生长为目的的抗生素,到2006年全面禁止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进行使用;美国于2017年也开始禁止在牲畜饲料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因此,饲料“禁抗”已成为国际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1. 我国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原因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养殖门槛低,饲养体量大散户多,饲养管理不善,动物发病率较高,加之饲养者安全用药意识缺乏等多种原因,普遍存在抗生素过量使用甚至滥用等问题,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动物源性食品抗生素残留等问题日益凸显,为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风险隐患。据调查,导致我国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环境污染加重,畜禽免疫功能受损。由于疾病多发难治,许多养殖场户不仅加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而且多种抗生素药物随意联合应用,使机体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畜禽的抵抗力越来越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是规模化程度不高,饲养管理水平较低。据统计,目前我国动物养殖量的50%左右依然是中小型规模户和农村散养户,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系统的动物防疫知识,在动物疫病发生多样化、混合感染居多的今天,仍然粗放管理,凭老经验“下猛药”,滥用抗生素治疗。

三是过度追求出栏率,缩短饲养周期。为了让猪吃得少、长得快,不少养殖场户在饲料中大量添加促生长类抗生素添加剂。

四是饲料产品不合格,非法添加禁用抗生素。有些饲料生产与加工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为了追求饲料产品立竿见影的快速促长效果,非法添加禁用抗生素,并在标签上故意隐瞒,导致养殖环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

2. 饲料“禁抗”是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针对我国千家万户搞养殖的现状,为确保动物产品安全,有效降低细菌耐药性持续增强风险,有必要借鉴欧盟经验,从饲料生产和应用环节入手,加强对饲用抗生素的管控,饲料“禁抗”是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与各国的畜产品贸易日益频繁,相关的标准与法律法规也必然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接轨。

二是追求健康养殖,保障食品安全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愈来愈高,为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降低抗生素残留,改善生态环境,这些都促使饲料“禁抗”。

三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耐药性增强,疾病多发难治,导致生产水平总体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从养殖业全产业链的自身持续健康发展角度考虑,饲料“禁抗”也势在必行。

三、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为切实规范兽用抗菌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维护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遏制细菌耐药和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决定从2020年1月1 日起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退出行动(简称饲料“禁抗”)。无疑,饲料“禁抗”将对行业带来短期阵痛,饲料与兽药生产加工企业及养殖业各环节必须尽快转变观念,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1. 饲料“禁抗”时间要求和主要内容

根据农业农村部第194号公告,饲料“禁抗”时间要求为:促生长类抗生素2020年1月1日起停止生产,并设立6个月的过渡期,从7月1日起停止使用。具体调整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促生长类抗生素药物饲料添加剂全部退出养殖环节,今后不得生产和使用。

二是中药类和抗球虫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继续保留,但改变其管理方式,今后改为“兽药字”批准文号,不再核发“兽药添字”批准文号,允许在商品饲料和养殖过程中使用。

三是修订产品质量标准,对既有疫病防治作用又有促生长作用的品种,删除促生长用途,仅保留防治用途,今后可以规范用于临床治疗,不得用于饲料添加。

2. 饲料“禁抗”的冲击和发展阵痛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大国,由于饲养管理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环境设施等基础条件依然不够理想,与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所具备的要求存在差距,长期以来养殖环节特别是饲养条件较差的散养场户,对抗生素等兽药存在较大的依赖性,现阶段从使用成本与使用效果的综合性价比考量,抗生素药物饲料添加剂在生产中还是具有明显优势,饲料禁抗会导致一些疾病一时难以控制,对幼龄动物的保护作用降低,增加动物死亡率,导致经营效益下降等。传导到饲料产业,由于取缔了抗生素,迫使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原料卫生控制水平,研发新型功能性添加剂,导致其饲料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也会受到挤压。

专家指出,“饲料无抗”的推进固然有其存在的现实难点,同样也有其突破带来的巨大机遇。比如,饲料“禁抗”后带来的饲养成本增加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提高育种水平来改善生产性能,通过提升饲料营养水平及养殖管理水平来抵消。事实上,抗生素禁用后,在饲料和养殖两个环节全面提升生物安全的措施,非常有利于整个产业链效率的提升。

3. 积极应对饲料“禁抗”的方法

饲料的禁抗之路从来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利益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饲料企业,还是养殖企业,从根本上首先应该摆正态度,积极应对“饲料禁抗”的发展趋势,以冷静的心态面对行业发展要求,积极找寻饲用抗生素替代方案,并加速推广应用。那么,具体该如何应对?饲料“禁抗”后企业该怎么做?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转变饲养模式和生产方式。养殖场户首先要从心理上摆脱长期以来对抗生素的依赖;同时,通过改善养殖条件,提高管理水平,由原先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生产方式转变,大幅度降低动物发病率,从而减少抗生素的用量。

二是加强畜禽繁育改良,推广优良品种。饲料禁抗和养殖减抗后,必须针对性地加强品种选育改良,将生产性能优良、抗病力强的畜禽品种,加速向生产一线推广。

三是优化技术方案,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减少病源接触与传播。包括从繁育源头实施疫病净化,确保种苗健康无病;提升日常管理水平,坚持程序化免疫,提高自身抗病力;定期消毒灭源,防止三害(鼠蚊蝇),搞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为畜禽创造清洁卫生、通风良好、环境舒适的生长空间,控制环境病源;实行封闭管理,搞好隔离防护,杜绝畜禽混养,饲养场严禁放养犬猫,避免交叉感染。

四是从饲料源头,控制霉菌毒素等病源滋生,严防“病从口入”。把好饲料原料入库关、贮存关、出库关(实行“先进先出”),根据具体情况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或处理剂进行脱毒处理,防止发霉变质饲料及原料进入生产环节;改进饲喂工艺,保证营养均衡供给,改善肠道健康,增强机体自身对病菌的抵抗能力。

五是比照抗生素促长作用机理,针对性开发绿色安全替代产品。饲料“禁抗”后,对饲料质量有更高要求,作为饲料生产企业,首先要按照新的标准,加强饲料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进一步改善饲料品质;同时,要精準设计,优化营养配方,消除抗营养因子,减少饲料中的致病菌;更重要的是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针对性开发绿色安全的替代产品。比如,天然中药类植物饲料添加剂(无毒副作用,能调养机体,改善营养物质吸收,防病促长);寡糖多糖类添加剂(能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生长,调节微生态平衡,通过养分和定殖竞争作用排斥致病菌);生物活性肽添加剂(产生营养性代谢产物,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主动防御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替代产品开发必须规避选择类似抗生素作用的物质,避免产生新的细菌耐药性。

六是逐步建立完善并应用产业链抗生素替代技术规程,实施抗生素药物残留全链条各环节综合管控。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完善服务,激励创新,为饲料和养殖业的抗生素替代,提供必要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及时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和产品组装集成示范应用,通过不断试验示范评价,逐步完善替代技术规程,引导全行业推广应用。

同时,要建立健全抗生素药物残留监控体系,实施抗生素药物残留全链条各环节综合管控。比如,提高兽药、饲料生产与经营门槛,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黑名单制,确保兽药、饲料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兽用处方药使用,对抗生素的种类、剂量进行限制,严格执行禁用、限用、休药期等规定;加强日常监管,对非法生产、销售以及乱用、滥用抗生素药物的企业和养殖场户,加大处罚力度;建立禽畜产品产地追溯制度,完善“有抗产品”进入市场的“防火墙”,从源头上限制抗生素残留超标产品进入市场,倒逼产业链各环节严格执行“禁抗”规定,维护畜牧业生产和动物产品安全的大环境。

总之,提高思想认识,实现观念转变,下大功夫转变饲养模式和生产方式,不断优化饲料替抗综合技术方案,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实施抗生素药物残留全链条各环节综合管控,才能将饲料“禁抗”对于行业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饲料“禁抗”、养殖“减抗”、产品“无抗”,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链。

作者简介:刘国信,高级兽医师,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兽医局,主要从事动物防疫检疫与疫病防治工作,研究方向:无公害养殖与动物福利。曾荣获“山西省青年星火带头人”“山西省动检技术标兵”等称号。联系地址: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兽医局 邮编:048100 。

猜你喜欢
耐药性添加剂抗生素
赢创扩大在华涂料添加剂产能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故事
地理复习课的“添加剂”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食品添加剂有多可怕?
童年重负:“被摄入”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