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哲学

2020-06-23 03:29王敏高洁檀娅娅
牡丹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性论教育学人性

王敏 高洁 檀娅娅

教育哲学是哲学与教育的交叉学科,教育哲学作为一个复合词,离不开哲学与教育,哲学与教育以“人”为中介而相互连接。哲学关注成“人”,教育关注怎样成“人”。人性是教育理论的根基,不同的人性观形成不同的教育理论,本文主要在教育哲学基础之上,分析人性论对教育的意义。

一、教育哲学相关概述

什么是教育哲学呢?教育是形成人的活动,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反思,是通过反思教育思想形成和构建教育思想,从而影响形成和构建人的教育活动。虽然教育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但教育哲学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因为哲学作为知识的总汇,教育学自然孕育其中。如果从学科发展角度分析,应该是先有教育学,然后随着教育学的发展,才有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作为交叉学科,是教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从哲学中分离,最早也是由哲学家讲授的。因此,教育学的渊源与教育哲学具有一致性,而当时教育学与教育哲学事实上也是一码事,教育哲学被作为教育学的别名提出来。1848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罗森·克兰兹出版《教育学体系》一书,主要应用黑格尔哲学观研究教育。1886年,该书被美国女教育家布莱克特译成英文,书名改为《教育哲学》,被人们视为最早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然而该书实际上论述了教育的性质、教育要素、教育体系,这是一本系统的教育学书。1899年,德国哲學家那托出版《教育社会学》,主张从逻辑学、伦理学、美学三个方面论述教育,他继承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开辟了以哲学观点和体系论述教育的先河,对后来教育哲学体系的建立具有重大影响。20世纪教育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成型,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编著了教育哲学。

中国研究教育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著作也越来越多。但教育哲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来自教育学科和教育哲学内部的不断挑战,使得教育哲学的性质不断地改变,有的甚至危机教育哲学的存在。教育科学与教育哲学不断在发展中争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明确,教育哲学的底线就在于其领域是教育,方法是哲学,教育哲学是以哲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反观中国教育哲学,人们不难看出,虽然它产生较晚,在学习借鉴西方教育理论中起步,但成果值得充分肯定,例如,20世纪30年代不仅教育著作颇多(如范寿康等人),而且形成众多学派并存的格局。

二、人性论简述及对教育意义

(一)阐述人性论

人性论不同于人性,人性是人性论认识的对象,人性论是对人性总的看法和概括,它是教育中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一。关键的是,对人性论的看法是一种事实判断还是一种价值判断。如果是一种价值判断,就意味着人性没有“是什么”,只有“应该是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性判断,都会形成各自的人性论。这种人性论,是一种人性的假设,而不是一种人性的科学。

人性不是客观的,至少可以这样说,它不完全是客观的,对于人性是什么,这取决于人们对人性的看法。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需要,对人性有着不同的看法,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观,诸如围绕人性的善恶,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等。对于人性的不同认识,没有对错而言,只有哲学家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每一种人性论都是一种合法性的偏见。人是什么、能够成为什么,取决于人本身“是什么”(自然性、特殊性),还取决于人“应该成为什么”,即人性的假设和人的期望。这对于以人性发展为天职的教育而言,更是如此。

(二)人性假设对于教育的意义

人性假设对于教育的意义,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教育的根基,教育只有把人性作为根基,才能使教育指向人,真正地成为人的教育。因此,人性假设决定着教育的本质内涵。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置身于科学视野,它就是对教育的实施、教育存在的抽象和概括,是从教育存在的事实中抽象和概括出教育“是什么”,反映的是教育事实的共同性和普通性。在哲学的意义上,教育没有固定的本质,教育应该是什么、追求是什么是一种价值赋予,赋予它是什么,它就成为什么,追求是什么。如果赋予其社会的追求,教育就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中的人就成为社会的工具,符合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只顾及人自身的发展。如果把教育置于人性假设之下,赋予教育一种从人身出发的内在的本质规定,教育就成了人的教育。

人性之外的人和出发点,都不会把受教育者真正当作人,在教育过程中也不会遵从人的特性,也不会追求人性的发展和完善,这种非人的教育中,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样的教育从起点到过程,以致结果,都偏离了人自身,最终只能是对人性的压制和异化。只有建立在人性假设上的教育,才能以人为中心,追求生命的成全,使教育真正地走向”育人为本”,立足于人性论的教育,把成“人”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建立教育的人性论,确立以人为根基的基本立场,这一立场决定论教育的基本信仰方向。有了这一信仰,教育就不再飘浮和动摇,就能与世俗社会保持健康的距离,能在任何情况之下保持自己在精神和信念上的独立性。对人性的假设不同,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且影响着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教育的观念、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选择。总之,人性是教育的原点,有什么样的人性,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和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所以,构建教育和教育理论,首先要确立作为前提的人性论。

(河北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王敏(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影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

猜你喜欢
人性论教育学人性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功能与人性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