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溶液”考点归类评析

2020-06-23 03:31陆桂斌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溶解度溶液

摘 要:结合典型化学中考试题,从溶液、浊液等基本概念辨析,溶解时的热效应实质探究,基础性实验步骤原理,物质溶解性及其应用,溶解度及其曲线的涵义等多个维度归类评析“溶液”考点,比较分析试题特征,概括归纳解题策略.

关键词:溶液;溶解性;溶解度;化学中考

作者简介:陆桂斌(1970-),男,江苏兴化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学与考试研究.

溶液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见得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分散体系,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使用和许多化工产品的生产等都在溶液中进行,生命体中营养的输送和新陈代谢也都离不开溶液.因此,不同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都专门安排一个章节从定量、定性等不同维度讨论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性质、物质溶解的限度和溶液的配制等,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也彰显了化学课程的学科价值.本文拟梳理中考有关“溶液”的高频考点,助力广大师生学习备考.

1 溶解与乳化、溶液与浊液等基本概念的辨析

例1 (2019 广西梧州)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别取少量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醋B. 食盐C. 白糖D. 植物油

评析 试题联系学生熟悉的具体物质,考查溶液、浊液等基本概念.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物质中的过程称为物质的溶解,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与水混合后,食醋、白糖等是以分子的形式分散,食盐是以钠离子、氯离子的形式分散,最终都形成溶液.混合物中的分散微粒是细小的固体颗粒则形成悬浊液,如面粉、泥沙等加入水中;混合物中的分散微粒是小液滴则形成乳浊液,如植物油、牛奶等与水混合.正确选项:D.

例2 (2018 湖北江汉)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可除去

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

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评析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均一性是指溶液形成后其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是指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溶液不会有分层、沉淀等现象.但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参见例6评析),均一、穩定的液体也不一定都是溶液(如蒸馏水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不是溶液).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因分子或离子接触充分,所以要比固体物质间反应速度快得多.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悬浊液有沉淀、乳浊液易分层.用汽油和洗涤剂都可去除油污,但二者原理不同:汽油能溶解油渍而将衣服洗净;洗涤剂除油污属于乳化现象.乳化是在乳化剂(如洗涤剂等)作用下,将一种液体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分散到互不相溶的另一种液体中,乳化后的混合物仍然是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正确选项:A.

2 考查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实质

例3 (2017年 四川内江)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在如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Ⅴ.【实验结论】(1)如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

(2)如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

Ⅵ.【拓展实验】按照如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填“升高”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型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 (填序号).①CaO  ②NH4NO3 ③浓H2SO4

Ⅶ.【反思交流】(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如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评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是当前中考化学试题命制的经典题型.围绕“探究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主题(实验目的),试题呈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侧重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熟练掌握及迁移运用、在真实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设计和实施探究实验、正确解释及准确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等能力.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完整阅读试题文本,结合科学探究的六个要素分析试题的问题设计,梳理出试题的大致架构,以便在整体上把控好题意;此阶段对“查阅资料”应特别留意,资料呈现的内容多为“新信息”——课程标准、教材中都未涉及但又与理解题意、解答问题密切关联,意在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分析和加工等关键能力.如审题时只有理解了资料中“物质溶解于水包括吸收热量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的水合过程”信息的涵义,才能为【反思交流】第1小题找准解题思路:溶液最终温度的变化取决于Q吸与Q放大小的比较.其次要从化学学科的视角深入分析探究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准确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意图,厘清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间的因果关系.如本题中只要理解了两种实验方案的设计意图——根据水状态的改变推测溶液温度的变化,结合具体实验现象则不难得出【实验结论】:加入a物质后溶液温度降低;加入b物质后溶液温度升高.再次要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联系试题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的答题.如本题 【拓展实验】 问题的解答即为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NaOH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装置内气压增大,U型管内液面左降右升;反之则说明物质c溶于水使得溶液温度降低;【反思交流】(2)小题的解答则不仅需要把问题放到整个探究过程中去思考,还需要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前面探究过程中加入b物质后溶液温度升高、溶液沸腾,后面继续加入b物质后溶液为何不再沸腾呢?“烧杯中出现固体”这一情境揭示了答案:烧杯中出现固体,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继续加入b物质不再溶解,亦不再放热.

参考答案:Ⅴ.(1)降低(2)升高 Ⅵ.低于;② Ⅶ.(1)<;=(2)参见评析

3 结合粗盐提纯与配制溶液等基础性实验,考查常见仪器、实验操作与误差分析等

例4 (2017 湖南邵阳)某同学配制50g 6%氯化钠溶液,操作过程如图4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2)如图4所示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需称取氯化钠g.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填序号),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保持水平.

A.10mLB.25mLC.50mLD.100mL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填序号).

A.氯化钠固体不纯

B.用生锈砝码称量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评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个基础学生实验[1].其中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粗盐的初步提纯都在其列.

此类基础性实验的考查形式上比较稳定,考查的重点都是课标要求的基本实验技能、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等.如小题(1)问题设计即基于“计算→称量→溶解(配制)→装瓶贴标签”这一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展开,其中每个操作步骤又涉及:①常见仪器的名称(小题(2))、用途及使用方法;②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如固、液体药品的正确取用(小题(3))和物质的溶解等.考查内容多为记忆性知识、常识性技能,提高得分率的关键是复习时系统梳理知识网络结构并引导学生理解记忆[2].

小题(4)考查的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实验误差分析,问题设计有较大的灵活性、开放性,侧重考查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化学教师,应准确把脉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尤其是8个基础性实验,不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做实验,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学生在平时有针对性训练的基础上,能形成“在配制溶液过程中,可能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是溶质或溶剂(水)的质量”这一认知模型,则本题的解答就很容易找准方向:选项A溶质质量偏少,最终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B溶质质量偏多从而导致其质量分数偏大;选项C会使配制后的溶液质量减小而对其质量分数无影响;选项D溶剂质量偏多,也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参考答案:(1)②①⑤③④;① (2)广口瓶(或试剂瓶);3 (3)C;凹液面最低处 (4)AD

例5 (2018 辽宁本溪)某化学兴趣小组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实验,实验过程如图5所示.

(1)步骤①的名称是.

(2)步骤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3)步骤③中,当观察到蒸发皿内出现时,停止加热.

(4)将氯化钠与泥沙分离所采用的方法,利用了氯化钠具有的性质.

评析 粗盐提纯是初中化学8个基础性实验之一,试题本身难度不大,意在考查学生对这类基础实验的原理、步骤、现象、操作细节等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粗盐提纯主要实验步骤有:①溶解,②过滤,③蒸发(结晶);每个步骤中涉及的常见仪器和基本操作是考查的热点.如三个步骤中都使用了玻璃棒,但作用各不相同:溶解时其作用是搅拌以加快物质的溶解;过滤时其作用是引流;蒸发时其作用是搅拌以使液体均匀受热.蒸发结晶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将固体烘干.过滤是最常用的分离液体与不溶性固体的实验操作,本实验中即利用了氯化钠能溶于水而泥沙不溶于水的性质差异.“一贴、二低、三靠”等过滤操作要点、过滤后溶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分析等也是同类试题命制时关注的热点.

参考答案:(1)溶解 (2)引流 (3)较多量固体 (4)易溶于水

4 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侧重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知识能力

例6 (2017 江苏苏州)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1】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见表1)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實验,(见表4)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反思与应用】(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表4实验操作图示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选填“分层”或“不分层”).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表4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评析 试题以高锰酸钾、碘等固体溶质在水、汽油等溶剂中溶解性差异为情境素材进行对比实验,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实际问题作为测试任务,既考查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溶液的正确命名和物质溶解性强弱的比较方法等;也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如对化学实验现象的科学观察及准确表达的能力,文本素材的阅读理解和提取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迁移、综合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对引导一线化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关注、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初中化学中有特征颜色的溶液:紫红色的高锰酸钾,蓝色的硫酸铜(或氯化铜、硝酸铜)溶液,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硝酸亚铁)溶液,黄色的硫酸铁(或氯化铁、硝酸铁)溶液等.溶液的正确命名是“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当溶剂是水时“水”可省略不写,如问题(4)中紫红色溶液是“碘的汽油溶液”.物质溶解性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描述物质溶解性强弱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定性描述即如问题(3),碘是紫黑色固体,其与水的混合物仅呈淡黄色,由此判断碘微溶于水;定量描述即“溶解度”,可参考例7评析.比较碘在汽油、水中溶解性强弱,应基于实验2中的现象:加入汽油后原本溶解在水中的少量碘转移到汽油中,水的混合物由淡黄色变成接近无色、上层无色汽油变成紫红色溶液,所以汽油溶解碘的能力比水强.

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是中考命题的趋势,这类试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问题(2)即要求学生能在分析比较前述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准确、完整描述实验现象,学生主要失分就是分析不透彻导致描述不完整.实验2中问题(5)①若以酒精代替汽油,则会出现有趣现象:碘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到酒精中,酒精又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所以混合物“不分层”.问题(5)②是以高中化学中“萃取”原理設问——即利用物质(如碘)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如水、汽油)中溶解能力不同,使溶质(碘)从一种溶剂(水)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汽油)中去,所以能代替汽油的溶剂需具备“能溶解固体碘且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条件.

参考答案:(1)紫红 (2)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呈紫红色,固体全部溶解 (3)微 (4)碘的汽油溶液;强 (5)①不分层②参阅评析

5 综合考查固体物质溶解度及其曲线的涵义、应用等

例7 (2019 青海西宁、湖北随州)如图6所示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是a、c两条曲线的交点,其含义是.

(2)t2℃时,将a物质20g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g.

(3)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4)若b物质中混有少量a物质,最好采用的方法提纯b(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

B.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C.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少

评析 中考兼具毕业认定和升学选拔功能,保证基础性、突出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中考化学命题应有之义.“溶解度(符号“S”)——用来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是初中化学重要的概念,也是历年各地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

表征固体物质溶解度有“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通常为水);③溶解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克(g).基于此,根据“溶解度”推测某温度下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等都是此类试题设问重点,如问题(2)先查出t2℃时Sa为30克,即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30g,推知同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15g,所以将20g的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饱和溶液,仍有5g剩余,最后所得溶液质量是65g.

利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图),①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两支曲线的交点即表示同一温度时两物质溶解度相等,如问题(1)P点含义是“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问题(5)中选项B,先比较t2℃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为a>b>c,可判断t2℃时三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a>b>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其溶解度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则100g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a>b>c,所含溶剂质量为aa,可知t1℃时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a;降温后c的饱和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即t1℃时c 溶液的质量分数等于t2℃时其饱和状态的值,而t2℃时c的溶解度小于t1℃时a、b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a>c.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升温使a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升温过程中无晶体析出、水的蒸发可以忽略,即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问题(5)中A选项错误.c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到t2℃时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少,所以溶液质量也减少,问题(5)中C选项正确.

参考答案:(1)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65 (3)c

“溶液”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学习内容,基本概念、基础实验等双基比较集中,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计算比较复杂,图像题、综合实验题等题型灵活多变.重视核心知识的梳理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重视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能力,重视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形成一般的答题方法和解题模型,逐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养是组织本章节教学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杨宝权,张飒,孙成林,等.2019年中考化学复习备考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05):35-58.

(收稿日期:2019-12-20)

猜你喜欢
溶解度溶液
例析溶解度试题的解法
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应用例析
例析化学溶解度曲线考点
溶解度曲线的涵义及应用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化学问答
计算化学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几种题型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