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视域探讨艺术档案的管理

2020-06-23 03:24翟菲
档案天地 2020年6期
关键词:档案馆集体记忆

翟菲

2017年国家确定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并通过《中国记忆》纪实展现首批“中国记忆”,长城、故宫及敦煌古迹皆列其中,开启了中国艺术档案的解密之路。艺术档案,一般以字物图声等方式记载珍贵艺术,其本体具有原始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印记,也是代表中国文化的集体记忆。档案记忆观源起于上世纪末,这种观念将档案与艺术、文化融于一起,并被贴上国家民族与社会等标签区分开来,档案馆就成为文化记忆的玉盒,成为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中国记忆》纪实的推出,正是近年来国家重视非物文化遗产、守住文化之根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档案管理不仅受限于制度缺位,而且在管理思路创新等层面鲜有拓展,这些都阻滞了档案资源价值的可持续发挥。故而,站在守住集体记忆的立场,对艺术档案管理现状进行诊视,并提出可施行的管理策略,将为艺术档案的科学化管理研究提供先行经验。

一、理论视角下的集体记忆解析

1.内涵表现

集体记忆,亦被称作群体记忆,“法国Habwah所撰《社会中的结构性记忆》中指出,集体记忆就是社会场域内成员对于已发生过往的回顾与共享,通过事件或文化特征来形成特定记忆延续。[1]”在文化领域,集体记忆实质承载了主体对特定社会范围内的事件符号的回忆。当前,集体记忆内涵逐步被固化,所指为时间维度内,集体对过去所有物质、非物质记忆的总和,包括民族风俗、曲艺文化、历史遗址及纪念文献等。档案学领域,集体记忆既有群体共有的意识认同、价值取向,也有艺术符号的可延续性,大多承载于档案等形式予以传承。

2.研究范式

从当前学者研究的选择来看,集体记忆的研究范式可分为两类,即:建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关于建构主义,美国Peter Novick提出,集体记忆是既往历史印记在现实世界的传承或延续;其后美国James Wertsch认为,集体记忆具有同质性、互补性与对斥性,即集体内成员对过去记忆的同质化理解、互补式建构与对斥性存在。关于功能主义,Habwah认为,集体记忆即是对记忆要素进行功能整合以保持群体的稳定完整。Henry Rousso则提出,集体记忆有着对文化传承的情感认同,具有群体性与共通性特征。

建构主义突出了集体记忆延续的结构性优化,而功能主义则强调了延续的功能性整合。由于档案管理既有对文化记忆的甄别取舍,也有分类归档整理,故而本研究取二者之合(行为分析法)展开研究。

二、诊视艺术档案管理是弥补集体记忆的必然前提

艺术档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在共同价值观引领下,每一个中国记忆都承载着国人的骄傲,更被集体及个人所认同。故而艺术档案管理的得法与否,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集体记忆的传承价值。

1.收集能力不足,馆藏资源有限

艺术档案是集体认同下的文化记忆载体。加大艺术资源的收集,不仅有利于档案馆藏资源的丰富,艺术资源本身也能得到更为专业的管理与保护,发挥其更大的社会价值。不过当前来看,大多数档案馆对于艺术资源的收集能力不足,馆藏艺术资源相对匮乏。一方面,艺术资源覆盖美术、戏剧、剪纸、雕塑等多个领域,且每个领域均蕴藏了丰富的艺术信息,如戏剧艺术便有大小320多个类别,涉及原始录音带、学术资料、表演视频等多类别多载体,而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各个领域的专业性相对不足,导致收集效率不高。另一方面部分档案馆由于经费储备与人员配备不足,仅有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坐等档案送来”,然而近年来艺术档案收藏价值陡增,公众收藏行为增多,捐赠意识淡化,艺术作品一再被作为牟利工具进入市场拍卖、买卖,档案收集难度不言而喻。同时,档案管理中,对于收集工作绩效考核激励作用发挥不明显,被动收集让艺术档案资源无序流动,甚至流失海外。

2.管理定位不准,过程管理低效

集体记忆视域下,档案管理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一是工作角色定位不准。档案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档案管理的历史作用,仅仅满足于“档案送上门”“档案封入柜”,做好“保管员”本职工作,主动工作的意识不强。二是档案质量鉴定不够。我国艺术档案覆盖领域广,满足了社会记忆的完整性。也正因如此,对专业性提出很大要求。由于对档案质量缺乏专业鉴定,不少良莠不齐的艺术档案进入档案馆,又无法满足入档标准,闲置档案增多。三是档案管理规范欠缺。维护档案安全,就是守住艺术财富,守住中国记忆。然而当前在制度导引、管理规范、管理支持等方面尚有欠缺,一些管理者脑中既没有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在安全化管理方面也难以周全,归档随意、用档随意,导致档案数字建设滞后,部分实体档案受潮受腐蚀受氧化,遭遇不可逆损失。

3.档案资源固化,利用效率不高

如上所述,集体记忆既有群体共有的意识认同、价值取向,也有艺术符号的可延续性。档案管理的价值不仅在于保护,更在于传承与发扬。当前,由于担心出借损毁、展览失窃等风险,大多数档案馆一旦艺术档案入馆归档,便被视为国家财富,被固化成为永久性收藏,封存静止。殊不知,封存档案内的艺术资源如同死水,世人既无法见得其面、更无法嗅得其香。故而艺术档案始于收集而终于封存,利用效率低下,其可持续传承难以为继,使得档案管理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

三、加强艺术档案管理是守护集体记忆的长效选择

集体记忆观是艺术档案上升至人类文化财富的价值认同。档案馆则成为了承载这种记忆的重要宝库。邱迎春认为,加强档案管理,“是实现艺术档案管理目标、构筑集体记忆的关键。[2]”故而站在守护集体记忆的视角,从各个环节优化管理,将为艺术档案发挥更大价值提供机制保障。

1.畅通留住集体记忆的资源收集渠道

曹兴华认为,当前“档案信息产生渠道、类型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3]”艺术档案收集是留住集体记忆的行为前提。档案管理者要重视艺术资源渠道的拓展,创新收集思路,增强主动收集意识,进而为馆藏提供丰富的艺术资源保障。一是坚持“到群众中去”工作思路,通过媒体及公益活动等途径宣传发动,在群众中植入公众档案文化,唤起档案主体保护意识,鼓励其为服务历史传承、留住集体记忆积极献档。由于艺术档案凝聚着历史信息,档案拥有者一般在艺术资源创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或拥有绝对专业的发言权,故而档案工作者还应该思考如何能够让其积极捐献档案的行为得到荣耀肯定,如赠送收录荣誉证书,或将其列入“中国记忆传承人”名录,或让其获得档案馆黄金会员资格,可以在某个权限内取阅各类艺术档案,让其有付出同样也有精神层面的获得感。这对于其他捐献者也是莫大鼓励。二是坚持“专业审核、科学鉴定”的工作原则,有质量开展艺术档案收集前的鉴定工作。档案工作人员担负着“把关传承文化”的角色,故而开展鉴定也是其社会责任所在。档案管理者要建立并恪守科学专业的档案鉴定规范,始终秉持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综合考量艺术档案的研究查考价值与文化发展需求予以斟酌取舍,保证收录档案称得上“集体记忆”。三是开辟“局域合作、挖掘发现”的工作路径,以政府牵头,与区域内各行政事业单位合作,将档案馆设立为政府指定艺术档案收集单位,设定奖励条款,各单位通过渠道宣传或文件下发等方式,鼓励职能范围内的人群踊跃参与到“中国记忆”艺术档案收集与捐献中来。此外,还可开辟线上艺术档案收集通道,让更多人参与到艺术档案的历史记忆建设中去。

2.力塑守住集体记忆的档案管理形象

艺术档案管理,要立足于集体记忆需求,转换工作角色、提质档案管理、强化管理规范,更加发挥档案管理人良好的工作作风、过硬的工作技能。一是档案管理者要从集体记忆视域理清责任使命,始终站在“为历史负责”的高度,认真学习管理规范、档案管理领域新理念新方法、艺术领域专业知识,不断提升管理技能,主动投入到集体记忆守护中来,做好档案文化资源的接受者、管理者,更做好艺术档案开发的倡导者。档案部门也要定期开展好岗位人员的专业意识培育、知识培养、技能培训工作,让其有能力将意识化为工作实绩。二是要坚决执行档案管理制度、档案防护技术规范,并定期展开档案防火、防潮、防腐蚀等演示训练,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安全防护细节,实现档案保护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同时,还应该严格执行档案分级管理制度,做到艺术档案多载体备份、分级归档、专项保管,创设科学规范安全的档案管理环境。三是要重视艺术档案数据库建设。数字化档案,是实物档案的复本,但其却是通过技术手段原生态承载的数字化记忆。一方面要在艺术资源收集时注重数字档案的同步纳入,另一方面是要将已收集档案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录入,让其在网域空间也有集体记忆的存在。

3.拓宽开发集体记忆的价值发挥场域

一是要注重艺术档案的开发,可将艺术档案的数字版本进行技术改造,使更多的艺术类图片音视频等信息被摄入影像、输入作品,如每年一次的《中国记忆》纪实中,让更多人领略艺术资源的魅力。二是要积极开展艺术档案相关的文化活动。文化既能唤醒受众的情感认同,更容易激发其在欣赏中产生“私人艺术档案共享”的想法。可借助于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开幕式等平台,植入档案文化,或组织以宋元明清朝代专题的艺术展览,或组织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为主题的文化互动,让受众参与并成为艺术档案文化的弘扬者。三是要展开多元合作,可在电视臺开辟鉴宝专栏,每期推送一个文化记忆,进行艺术展示并邀请专家讨论评述其价值;可与县际档案馆等结成帮扶对子,参与多种形式的巡回展览或专家座谈,吸引大众认知与了解。

猜你喜欢
档案馆集体记忆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警犬集体过生日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when与while档案馆
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活动预告
集体逃学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