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拔凉

2020-06-23 03:08刘世河
思维与智慧 2020年12期
关键词:漏勺凉面大槐树

●刘世河

炎炎夏日里,每当听到有人大声吆喝着“来瓶冰镇矿泉水”时,我就会不由得想起儿时在老家常喝的一种夏日饮品来。那绝对是纯天然,且无需花钱便可畅饮的一种饮品,不仅够凉,而且味道清冽甘甜,喝到肚里那叫一个爽。此物便是彼时乡下极寻常的井水,我们老家叫做“井拔凉”。

之所以叫井拔凉,原因有二,一是每到夏天井里的水拔凉拔凉,天越热就越凉;其次则是从井里拔上来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刚从井里拔上来的凉水。

记忆中整个村子里足有四五口井,但真正能饮用的只有村东头大槐树下的那一口。爷爷说,这是他年轻时和村里几个后生一起挖的,那时候地下水位高,挖了两米多深时就开始见水层了,而且再往下一挖,居然又挖到了龙脉(泉眼)上。爷爷说,是龙王显灵,咱村往后不愁没水喝了。果然,在村人的记忆里,那口井从未干过,即便是大旱的年头,那泉眼也照样不慌不忙地冒水,像极了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波澜不惊细水长流的日子。

我记事的时候,那口井已经几十岁的年纪,村里人都叫它老井。井口处几块条形的青石被打水人的双脚磨得锃光瓦亮。井旁边常有一盘井绳就挂在那棵大槐树上,是公用的。从井里往上拔水,可是一件技术活,需两腿分开站成蹲马步的姿势,井绳的一端挂上一只铁桶,迅速滑入井中,待桶底碰到水面,一只手猛烈地左右晃动几下井绳,再往下一沉,直听“咕咚”一声闷响,桶里的水便满了。然后打水人伸开双臂,两手倒换着,只三两下一桶还冒着冷气的井拔凉就稳稳地戳在了井沿上。赶上性子急的男人,不等挑回家,就猴急地蹲下身子,直接趴在桶沿上海饮起来。喝完后抬手粗枝大叶地一抹嘴,便弯腰挑起两桶井拔凉,颤颤巍巍地往家去了。女人也喜欢喝,但多半不会直接趴在桶沿上海饮,尤其姑娘们,她们是用葫芦水瓢在桶里舀着喝,绝无“咕咚咕咚”的牛饮声。喝完了也会抹嘴,但不同于男人的是,她们不直接用手抹,而是不慌不忙地从兜里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花手帕,在嘴唇上轻轻一沾,如蜻蜓点水,羞涩而柔美。

井拔凉除了直接饮用,还有诸多用武之地。男人们下田归来,满头大汗,于院子中打上一盆井拔凉,两手捧了在脸上胡乱地一划拉,浑身上下的燥热和田里的劳作之累顿时踪影全无,直觉神清气爽,周身都无比的轻松惬意。这时,媳妇将早已丢在桶里拔着的黄瓜、甜瓜、或者西瓜捞出来,一边往小桌上放,一边招呼正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们过来,于是一家人围坐在小桌旁,风卷残云般地大快朵颐起来。那种润心润肺的清凉是时下冰箱冰柜所永远无法比拟的。

印象最深的当属凉面和蝌蚪面。凉面就是过水面,煮熟的面条在刚打来的井拔凉水中过上几遍,配以黄瓜丝、菜豆角、茄子丝以及切成碎丁的红萝卜咸菜,再淋上一勺麻汁,一边搅拌一边“秃噜秃噜”地吞吃,委实过瘾。蝌蚪面的制作稍稍费点工夫,它的食材是地瓜面。很幸运,母亲就是制作这道美食的高手。首先和面就十分讲究,太干不行,太稀了也不行,须水和面比例恰到好处方可。面和好后,置于一个专用的漏勺中,然后一手端着漏勺,另一只手有节奏地击打这只端漏勺的手的手腕,一条条小“蝌蚪”便在漏勺的底部,接二连三地挣脱出来,落在提前铺好的箅子上。接下来就是盖锅起火,慢慢蒸制。大约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了。和凉面一样,也要将蒸熟的蝌蚪面浸泡在井拔凉水中,反复冲泡几次,待其彻底凉透,配以提前砸好的蒜泥,红萝卜咸菜丁,再淋上几勺老醋和香油,最后以香菜末点缀,便大功告成了。

地瓜面的香甜,红萝卜丁的咸鲜,老醋的酸,再加上蒜泥的辣,几种味道在口中完美地结合,那绝对称得上是人间至味。当然,若无井拔凉水的助力,口感上定是大打折扣的。

如今,村头的那口老井早已被填平,村里家家户户也都用上了自来水,“井拔凉”注定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但每每念及这几个字,那口久违的老井、井旁的大槐树,以及母亲弯着腰制作蝌蚪面时的身影便好像一幅幅岁月深处的生动剪影浮在眼前,氤氲着缕缕升腾的水汽,也牢牢地牵引着我乡愁的方向。

(元月摘自《凤阳新闻》图/槿喑)

猜你喜欢
漏勺凉面大槐树
大槐树寻根
大槐树
大槐树
门前的大槐树
麻辣鸡丝凉面
夏日的百搭选择内行人的台北凉面
扭扭榨汁器
漏勺的神奇之旅
漏勺的神奇之旅
阆中热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