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治,高佩林,杨科,朱孝勇,康甫,张竹青,朱智,宋宏兴
(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 骨科一,安徽 合肥 231500)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主要是由高能量暴力所致,由于胫骨平台的位置特殊,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胫骨干骺端、骨干等部位均会受累,患者普遍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例如半月板损伤、关节韧带损伤等,明显增加了手术难度[1]。王勇[2]等学者认为,双侧钢板置入内固定手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显著提升了患者膝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鉴于此,本文纳入本院2015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40 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研究,具体细则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5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为研究时间,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研究对象是本院收治的40 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经CT 以及MRI 确诊,随机平均分为2 组。实验组(20 例):女8 例、男12 例;年龄在22-68 岁,平均(45.58±5.44)岁;Schatzker 分型:4 例IV 型、9 例V 型、7 例VI 型;受伤原因:12 例交通事故伤、4 例高处跌落伤、2 例击打伤、2 例其他。对照组(20 例):女9 例、男11 例;年龄在23-67 岁,平均(45.68±5.41)岁;Schatzker 分型:5 例IV 型、7 例V 型、8 例VI 型;受伤原因:13 例交通事故伤、4 例高处跌落伤、2 例击打伤、1 例其他。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排除合并重大感染性疾病、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处于哺乳、妊娠期的女性。
1.2 方法。对照组:全身麻醉患者,切口位置在膝前外侧,辅助内测小切口,内侧副韧带止点保护,悬吊插入钢板,或部分切断后修复,进行双侧平台复位,复位满意后可进行钢板固定。实验组:全身麻醉患者,在膝前内侧、外侧等部位做一切口,将皮瓣剥离,剥离过程中防止损伤神经,尽可能少分离肌肉、骨折部位交界处。对于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应进行简单复位,对于闭合性骨折的患者,应进行石膏后托制动或跟骨牵引,直至肿胀等症状消退后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缺损区域可采用髂骨来填充,利用克氏针固定,重点对受损韧带修复,术后放置引流管分,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关节感染)发生情况。膝关节功能判定标准以Rasmussen 评分为主[3]:①优标准:分值在80 分以上。②良标准:分值在70-79 分。③中:分值在60-69 分。④差:分值在60 分以下。=总优良率。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选择SPSS 26.0 软件,χ2检验计数资料(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n(%)]表述,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1 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n(%)]
2.2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n(%)]
近年来,在我国建筑业、交通业迅速发展之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发生率明显增高。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普遍合并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韧带、半月板损伤,极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4-5]。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以修整关节面、维持膝关节自由活动度、修复受损韧带完整性为主,外侧钢板内固定手术固定不牢固,并且容易出现外翻畸形、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患者预后普遍较差[6]。临床有研究表明[7]: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一般在伤后1 周,肿胀等症状消退,皮肤出现褶皱时实施手术是最佳的手术时机。
本研究示: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陈能[8]等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接近,提示双侧钢板置入内固定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安全、有效。针对本次研究结果分析如下:双侧钢板置入内固定术与生物学理念更吻合,对内侧切口部位剥离较少,减轻了对胫前缺血区域的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良好,可促进骨折部位愈合,采取的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更高,极大的缩小了与骨皮质接触的面积,固定更加牢固,提高了内侧骨皮质的完整性,同时增强了骨折部位抗扭转、抗剪切、抗载荷能力,可有效避免关节内外翻畸形、塌陷等并发症,该术式支撑植骨以及骨折端,避免骨折再移动,提高了内固定的稳定性,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综上所述: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纳双侧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可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该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