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荣荣 任健(通讯作者)
( 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泗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43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腰椎疾病,患者在发病后其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严重的腰部疼痛,患者的腰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患者病情过于严重,则还可能影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而大多数患者在病情并不严重的状况下,都会选择社区治疗方案进行医疗处理,所以如何优化患者在社区内的治疗方案是现代临床研究中的主要方向[2]。本次研究,在探究采用社区中医综合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工作中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实验时段选择2016 年4 月—2017 年5 月,录入该时段内回社区治疗的4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个体资料,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20。实验组患者的年龄介于43 ~61(57.3±1.9)岁范围,患者男女比值为(9 ∶11);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介于41 ~63(59.1±2.6)岁范围,患者男9 例,女11 例。患者资料录入数据库后拷贝至实验excel 表格中,由实验内统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患者对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资料可比性良好(P >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医务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康复状况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常规治疗时选择活血化瘀的药物,日常生活保持常规训练并选择卧硬板床休息等。
而实验组患者实施社区中医综合治疗干预,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入手:
针灸: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毫针进行治疗,应用一次性针灸针。首先选择患者的腰1 ~5 华佗夹脊穴,并选择其患侧下肢的委中、承筋、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位,若患者为急性发病其主要以泻为主,在缓解期可以采用平补平泻法,疏通患者的经络。针对气滞血瘀型患者应加上血海、腰阳关穴位,将0.3mm×40mm的毫针消毒后进针,得气后留针半小时,1 次/日,治疗10 天为一个疗程。
推拿:按摩时采用掌根或大鱼际揉法在患者的腰部淤血进行中等力量按摩,尽可能以患者感受舒适为宜,不可过重。在按摩时应当点按患者命门、肾俞、腰阳关穴位,并且在按摩时应用肘部对患者的环跳穴、委中穴进行按摩,根据患者可承受力度可适当加重。
采用我中心自主制定量表对腿和腰部功能以及疼痛进行评估,满分为15 分满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功能状况越优,患者的疼痛感越轻。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水平较对照组更趋于正常,同时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数据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说明实验组患者疼痛感弱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 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以及疼痛状况评分(±s)
表 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以及疼痛状况评分(±s)
组别 n 腿部功能评分 腰部功能评分 疼痛感评分实验组 20 11.14±2.38 9.94±1.04 8.68±1.14对照组 20 7.31±2.12 5.26±0.94 4.61±2.05
腰椎间盘突出在各个年龄段均有一定的发病率,其主要会对患者的脊柱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属于一种常见骨科病症[3]。腰椎间盘存在于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整个过程中,其中包括腰椎间盘蜕变和腰椎病等,这种病症的发病率大约在50%左右。目前临床脊柱外科医生和研究人员都在不断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特征和机制进行研究,试图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收效甚微,所以临床并未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金标准。
中医理论认为[4],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腰腿痛”范围内,腰痛多为精气亏虚、气血不畅,导致腰部血运出现异常,经络堵塞,从而出现疼痛,所谓痛而不通、通而不痛。针灸主要是通过将针刺入穴位,达到通气行血、疏通经络等功效,同时可以驱散患者体内的寒气。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针灸治疗能够有效镇痛并脱敏,起到良好的消炎功效,而在针刺,能够将其进入与患者的腰间盘压迫位置,缓解患者的神经根水肿。推拿则能放松患者的肌肉,缓解肌肉的紧张,从而使局部的血液循环畅通,使椎间隙和椎间孔扩张,改善神经粘连和压迫的情况。两种方式联用则能有效避免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4],加强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达到局部微环境改善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社区治疗时,选择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进行治疗,所获得的效果良好,能够有助于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