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俊荣
(临汾市人民医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大面积脑梗死是指两个以上脑叶或梗死面积大于20cm2的梗死。在脑梗死疾病中所占比例在10%~15%。大面积脑梗死后,继发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急剧进行性增高,这也是促使病情急剧恶化的主要因素。尽管内科保守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但病死率较高,可达80%[1]。去骨瓣减压术能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而手术时机的选择也关系到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有研究发现,早期手术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梗死面积,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选取我院2016 年1 月—2019 年2 月CT 或MRI 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且接受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意识障碍,伴一侧偏瘫或失语症状,均于发病后24 h内入院接受治疗,排除严重心肺功能异常及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者。其中对照组30 例: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58.5 ~72 岁,平均(60.25±8.12)岁。观察组30 例: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59 ~73 岁,平均(62.56±7.85)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比性较高。
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神经营养、改善循环等内科治疗。
对照组在患者脑疝后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患者脑疝前展开手术。
手术方法:在颧弓上耳屏前1cm 起至前额发际行大弧形手术切口,控制性阶梯式颅内减压的手术方法。骨窗前界至额极,下界平颧弓,后到乳突前方,上近矢状窦旁。将蝶骨嵴向深部咬除,显露蝶骨平台及颞窝后。骨窗大小约12cm×15cm,放射状剪开硬膜。打开外侧裂及术野的部分蛛网膜,颞肌均贴附于蛛网膜表面,并与硬脑膜缘减张缝合。术后给予患者脱水、神经营养、抑酸、补液扩容、并发症预防等治疗措施。
1.3.1 观察两组术后病死率情况;
1.3.2观察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2];评价神经功能缺损采用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用(ADL)量表。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病死率为6.6%,对照组为26.0%,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分)
表2 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分)
组别 n NIHSS 评分 ADL 评分观察组 28 10.00±1.14 75.24±8.11对照组 22 18.00±3.25 60.00±9.05 t 12.1375 6.2681 P<0.05 <0.05
大面积脑梗死以后伴发的脑水肿是极其严重的,患者颅内压急剧增高,且伴有脑水肿、脑疝,从而导致患者意识、神经功能出现障碍。单纯依靠有限的颅腔容积自身代偿远远不够[2]。
去骨瓣开颅减压术是抢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但对已经发生缺血坏死脑组织及相关神经功能的丧失是无效的,但术后使颅内压下降,提高了脑灌注压,它能创造一个改善颅内血供的基本条件,避免剩余脑组织及功能的进一步损害。所以,明确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越早期手术,在已经缺失的神经功能越少的基础上,所能挽救的神经组织及功能则越多。本组患者术中颞肌贴敷脑表面,可在颞肌血管与脑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吻合.易于建立脑侧支循环,增加局部脑组织供血、供氧。改善脑组织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3]。
以往认为去骨瓣减压仅仅是一种抢救生命的手术方式,多以脑疝作为手术指征。但临床发现,在大面积脑梗死后早期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预后明显改善,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关键[4].回顾性分析我院60 例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患者,观察组手术指征(1)患者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而处于脑疝前期;(2)头颅CT 或MRI 显示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水肿,中线结构移位≥5mm,环池池受压。结果示:(1)观察组病死率为6.6%,对照组为26.6.0%,早期手术后病死率下降明显,P <0.05。(2)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ADL评分高,预后情况较好,P <0.05。
综上,早期行去大骨瓣减压术效果显著,能降低病死率,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保护神经功能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