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医院骨科 新疆 喀什 844000)
骨不连是手术治疗骨折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不连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有显著疼痛感。上肢骨折发生骨不连比较常见,下肢发生骨不连相对较少,但是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引起患者残疾[1]。本次主要探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不同植入物进行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40 例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骨不连诊断标准,均经CT、X线片等确诊,按不同固定术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9~75岁、平均(47.65±4.26)岁;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0~73岁、平均(47.59±4.37)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 >0.05,具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治疗: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于大腿外侧作15cm 切口,将阔筋膜、股外侧肌等逐层剥离直至暴露病变部位,将骨不连骨膜剥离,钢板放置于病变张力侧,采取长度合适的钢板,置入皮质骨螺顶,上下端4 枚以上,结合体重等确定螺钉与数量,常规加压螺旋、植骨[2]。观察组采取交锁髓内钉治疗,剥离骨膜前操作同对照组,修复骨不连端成梯形截面和横断面,骨刀凿除硬化骨质,扩髓器扩髓后于大转子定点进针,骨不连端植入髂骨快,复位后固定髓内钉,上下按装锁钉,关闭切口。术后给予所有患者敏感抗生素治疗,负压引流,2-3d 拔出,严密观察病情。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不连复发率、感染率。
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s)
表1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s)
组别 n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术后引流量观察组 20 133.26±34.42 360.51±122.13 90.31±24.48对照组 20 159.65±33.41 477.61±134.08 182.64±38.18 t-2.460 2.887 9.104 P-<0.05 <0.05 <0.05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骨不连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密切关系:①血液供应丧失;②营养状态差;③烧伤、抗凝放射、激素等引起不愈合;④骨折对位不良,间隙增宽;⑤骨死亡、骨溶解等引起无菌性感染;⑥应力引起骨折端血供受到影响。骨不连的治疗关键在于植骨治疗与处理骨折端,同时开药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处理骨折端时,应注意骨不连部位常见假关节形成、髓腔封锁以及瘢痕等,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处理萎缩性骨不连应将病变周围组织彻底切除,开放髓腔;肥大型骨不连的血运丰富,不需要对断端进行处理,仅固定、加压骨折端即可。骨折对位、对线应准确。植骨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当前常用的主要包括人工合成骨、自体骨(以髂骨为主)以及异位骨等[3]。
对骨不连进行内固定时,采用加压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的优势在于对工具要求不高,直视条件下操作,安装方便;但方法的缺陷在于对病人造成的创伤较大,容易大量出血;固定于骨折端外侧,承受较大弯曲应力;也有研究发现,加压钢板的作用会随着骨折吸收而不断减弱,后期存在应力遮挡效应而造成再次骨折风险增加;除此之外,加压钢板对肌肉加压以作用于骨折端,这增加了骨折延迟愈合的风险。交锁髓内钉的生物应力作用良好,其属于弹性固定的方法,对骨痂形成具有刺激作用,由于交锁髓内钉固定于股骨中线,其承受的弯曲应力较低,远端、近端加压后,在预防骨折旋转以及移位等方面的效果良好。交锁髓内钉的手术范围较小,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少,应力遮挡少,固定稳定,在股骨干上端、中端以及下端骨折的处理中均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优于加压钢板治疗。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骨不连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