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棠 蒋利华 徐春雷 邓勇芳(通讯作者)
(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602)
骨关节炎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主要是由于软骨出现变性坏死等形成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患者中不乏骨关节炎患者,疼痛成为困扰全科医师的常见症状。本文对就诊的骨关节炎疼痛患者给予双氯芬酸钠二乙胺凝胶治疗并观察疗效。
选择2017 年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科门诊就诊的骨关节炎疼痛患者96 例为对象,其中男42 例,女54 例,年龄58 岁~79 岁。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 组50 例,男18 例,女32 例;B 组46 例,男22 例,女24 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均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骨关节炎诊断标准(2001 版)》进行判定。以下7 项中符合3 项即可诊断。①年龄≥50 岁;②关节活动时可有骨擦音;③晨僵<30 分钟;④X 片显示骨赘生成;⑤骨压痛;⑥关节出现骨性肥大;⑦滑膜无升温[1]。
A组50例采用双氯芬酸钠二乙胺凝胶外用治疗,每日三次[2];B 组46 例采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0.1g 口服,每日一次。疗程均为1 月。
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疼痛症状好转对治疗前、后进行积分评估:无疼痛得0 分,偶有疼痛得1 分,疼痛好转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得2 分,疼痛好转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得3 分。计算疼痛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同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愈:疼痛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疼痛症状积分下降指数60%—90%,好转:疼痛症状积分下降指数30%~59%,无效:疼痛症状积分下降指数<30%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3 月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例)
A 组在治疗中3 例出现皮疹,停药后2 天均开始好转,不良反应轻微、短暂且预后好。B 组4 例出现呕心、反酸,1例出现黑便,停药物治疗后好转。
骨关节炎属于机体退行性病变[3],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骨质增生等。发生骨关节炎的机制尚不明确,在现有的临床研究中认为,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关节各组织机械性磨损以及与某些因素产生致痛物质、刺激神经末梢等相关。双氯芬酸钠二乙胺凝胶可有效改善关节腔内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促进渗出物吸收、降低韧带张力、镇痛、消炎等作用[6]。结果表明双氯芬酸钠二乙胺凝胶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说明双氯芬酸钠二乙胺凝胶穿透力更强,可有效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供给从而达到尽快恢复膝关节的目的。
综上所述双氯芬酸钠二乙胺凝胶对骨关节炎疼痛的临床效果确切,治愈率高,不良反应轻微、短暂,且使用方便安全,价格低廉,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