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联亚
我的家乡在铜鼓县古桥公社,这是一个偏僻的地方。虽说是个公社,但机构很不健全,连粮站都时有时无。虽然有条公路,但很少看见汽车通过。我的父亲是位乡村公办教师,在当时算是“吃官饭”的,除每月有30元左右的工资外,国家还供应40斤稻谷、4两油。也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粮”,我每月都要到距离古桥公社20里的大塅公社中心集镇粮站去买粮。
稻谷加工成米的出米比例是7∶3,40斤谷能换到的大米不多。由于家里养了猪,当时饲料紧缺,米糠不易买到,多数人都会选择买谷回来加工成米糠。对于当时十一二岁的我来说,如果能直接买米,那挑粮就轻松多了。
1965年夏天,我从大塅粮站挑着40斤谷往家赶,走到离我家还有一段距离的大坳岭时,我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于是停下歇歇肩。大坳岭位于古桥与大塅的交界处,是一个交通瓶颈,山高林密,坡陡弯急,长度有好几里。经过这里,不用说挑担子,就是徒手步行都困难。
正当我坐在路边,为还要翻山挑几里路程发愁时,突然,有一个人大步流星朝我走过来。看样子,他30多岁,身材高大,头上戴顶草帽,上身穿着一件湿透了的白色背心,右手夹着一件衬衫,左肩还挎着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黄背包。他越走越近,面庞越来越清晰。哦!他是我们公社的书记。他不认得我,可我在很多场合见过他,特别是在一次公社召开的群众大会上,他精彩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家乡群众对他无不称赞。
这位书记叫黄官爵,江西安义人。他是位“社教”干部,“社教”结束后留在我们公社任党委书记。黄书记走到我身边,见我疲惫不堪的样子,主动和我搭讪:“小鬼,你挑的是什么?叫什么名字?是去古桥吗?你爸爸叫什么?”我一一作答。他弯下腰说:“我帮你挑一肩。”顿时,我又惊又喜,仿佛遇到了救星,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我做了些推辞,谁知他不由分说,一下就把担子挑到了肩上。一路上,黄书记家长里短地和我边走边聊,我屁颠屁颠地紧随其后,刚见到黄书记时的拘谨全消失了。他帮我挑了一个上坡又一个下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我很是过意不去,向他表达了谢意,并执意不让他挑了,他才把担子交给我。分别时,黄书记一再叮嘱我要注意安全。
光阴荏苒,黄书记帮我挑粮已经过去50多年了,他早已离开我们。但是,他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刻激励我在工作中像黄书记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我早已退休,但我仍将以黄书记为榜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退休不褪色,尽我所能继续为社会作贡献。 责编/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