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计算机课程“1+1+n”改革初探

2020-06-22 13:24陈曈
大学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大学课程

陈曈

[摘 要]“互联网+”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大行业和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艺术类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做了线上资源、数据思维、项目驱动、计算思维、课程内容调整等一系列的“1+1+n”的课程改革和实践。其中,第一个“1”是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微信公众号、服务器等网络资源的线上资源,第二个“1”是利用网络资源反馈教学数据并进行分析的数据思维,“n”是指一种由项目驱动、计算思维、课程内容调整、教学资源配置等关键词组成的自然融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计算机课程;1+1+n;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6-0109-05

信息化“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实践出现在各大行业和领域中。大学计算机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师生的通识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概念和方法来解决专业问题为目标[1]。因此,实用性和基础性是大学计算机的灵魂。从当前的时代背景来看,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都越发突出。对高校来讲,计算机课程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学计算机需要开展相关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艺术类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前,国内大学计算机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教学素材和教材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各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核模式相对落后,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不足[2]。除了需要面对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艺术类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还有着因艺术生自身特点而存在的其他问题。

首先,大部分艺术生有着“轻文化、重专业”的倾向[3],以综合类普通大学学生更重视把精力投向专业课程学习有所不同。这样,更容易造成艺术生的文化课基础不扎实,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单一。计算机这类信息化课程就更容易显示出学生文化知识的匮乏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局限性,特别是在上大学前从未接触过信息文化课程的舞蹈、戏剧类专业的学生。

其次,艺术生一般创作欲望和创作能力比较强,尤其是艺术表演类学生有着较好的语言表达和展现自我的能力,但比工科类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性。因此,学生更喜欢参与有语言表达或展示自我机会的活动,如各类社团、演出、公益等活动,对于理论类课程的学习相对没有那么积极。而像计算机这类需要具备一定逻辑思维和严谨性的课程,就比其他可以有课堂表演机会的课程更容易显得乏味。

再次,以音乐学院为例,艺术生每学年都有艺术实践周,全校暂停文化课,这样文化课的教学时长就比普通高校的短,大学计算机课程也同样受影响。除此之外,音乐学院学生普遍有表演机会,平时因各种排练、演出和参赛请公假。这样,学生尤其是演出机会多的学生的实际学时就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造成一定影响,对学校或班级整体的文化课学习氛围也有影响。大学计算机作为艺术生唯一的工科类课程也同样受到影响。

二、“1+1+n”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本研究在大数据时代的大背景下,对艺术类高校中的计算机课程做“1+1+n”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1+n”模式是指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其中,第一个“1”是指线上资源,第二个“1”是指数据思维,“n”是指一种由项目驱动、计算思维、课程内容调整、教学资源配置等关键词组成的自然融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第一个“1”——线上资源

早在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就积极推动国内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慕课(MOOC)实践。徐晓飞教授的《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 MOOC 发展的思考》[4]一文,全面介绍了中国计算机教育慕课发展的现状,至2015年9月,国内开设了大约140门计算机类慕课课程,选课人数超过40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开始用MOOC(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SPOC(小规模有限在线课程)的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用翻转课堂(O2O)或混合教学来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这样,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全程讲授的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入、示范、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慕课的特点是除了课件,还有在线开放作业库、慕课数据分析中心、留言互动区等,在课堂之外,学生还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通过网络学习社群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慕课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和超星公司合作,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超星智慧课堂”,可建设慕课和微课课程,并能在超星学习通APP端操作,有利于实现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目前是把通过平台上传教学视频作为帮助学生学习课程的辅助形式。这一做法受到广大学生特别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的大力支持。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如让学生用超星学习通APP签到,有学生以已卸载为拒绝理由,希望可以直接签到,还有重修的学生会忘记登录密码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课程后期可能会考虑用清华大学研发出品的一款微信公众号“雨课堂”来改善。这样,教师建好课程群后,上课时只需让学生扫描二维码就可进入课程,同时也可作为签到的一种方式。简单便捷,可避免学生产生使用不便的抵触情绪。

除了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这样的线上资源外,还可以开通教研室的微信公众号传播教学、文化信息,和学生进行一定的沟通互动,这样可以打破微信班级群小范围交流的局限性。比如笔者通过腾讯微校微问卷小程序搭载微信公众号传播,调研课程建议和想法的方式,就收获了良好效果。调研收到了学生和其他人士对本课程的教学建议,扩大了调研的影响力,增加了调研的意义。利用已有的專用服务器设备,开通了和机房网络互通的ftp服务器,让学生直接将作业上传到服务器端。这样有效避免了通过红蜘蛛这类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传送作业文件而造成传输失败的现象。

(二)第二个“1”——数据思维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这类智慧课堂软件反馈的教学数据,用大数据思维整合现有技术,挖掘出更有利于课程教学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除了课堂的教学数据,还可通过问卷星、腾讯微校微问卷等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学生对本课程的建议和想法。

设置的问卷调查包括的内容有性别、姓名、学号、系别、专业、课程建议和其他。类似的做法在《数据挖掘技术在艺术院校计算机能力考核成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一文中有提及。该文介绍的是采用传统的Excel表格的方式来做调查问卷,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统一汇总在SQL数据库中,再进行数据分析。本课程利用当下流行的技术,既方便信息的采集,也让数据分析变得更加简单。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想法和期待,由此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改革,也可以得到细节化的解决方案。本次调研通过班长强制上交、其他学生自愿参与完成,在数据基数上不够大,但也已经足够反映很多问题。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艺术类学生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和想法,他们不是没有思考,只是由于课程设置、本身计算机素养以及重专业轻文化这样的大环境等原因才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总体来看,通过针对性强的教学改革之后发现,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是可以学好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也是能够让他们更有兴趣地来学习计算机课程的。

学生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建议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作业(占29%)、上课听讲(占19%)、授课内容(占16%)、手机使用(占10%)、老师反复解答(占10%)、学生提问(占10%)和上课氛围(占6%)这7个方面的相关问题。虽然参与反馈课程意见的学生数量有限,但仍能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关心的问题和重视程度。总体而言,学生最重视的是能否顺利完成作业,以及与作业相关的平时分和如何避免部分同学抄袭作业等问题。由于学生提问、老师反复解答和上课听讲,主要都是围绕能否顺利完成作业展开的,因此,总体上若不细分,其68%的反馈意见都是说与作业相关的问题。除了针对细节问题做出相应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的项目驱动法也无疑是比较适合艺术生的,因为此方法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剩余部分,16%的反馈意见涉及授课内容——这个在大学计算机的课程上已一直在做深入调整,目前课程已加入PS平面设计内容。从学生反馈情况看,其上课兴趣和学习表现都大有改观。10%反映的手机问题,目前学校已要求学生将手机入袋,不准使用手机。最后剩下的6%的课程气氛的反馈意见,是其中一位学生希望课程氛围可以再有趣点,其余学生觉得采用目前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加入PS后)课堂气氛热烈很多。这个调研结果也间接说明课程上课效果是所有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不光是要在硬件设备、备课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优化,教师还需要注重人文素养等柔性文化的渗透。教师的一言一行,比如上课的情绪和讲授的方式都可能使课堂气氛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得到不同的课程效果。

(三) n——融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项目驱动

艺术生的计算机基础预备知识比较缺乏,其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可能比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弱点。如果直接以讲授理论知识点的方式授课,学生在当堂理解和接受上可能会有问题。项目驱动就是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嵌入到课程案例(项目)中,每个案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5]。这样,学生学习有了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形象又具体化的实际案例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也能更牢固地掌握所需知识和应用技能。项目驱动是大部分操作型(技能型)课程首选的上课方法,通过项目驱动学习,还能让学生知道学习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一些实际用途,知道如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这些在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需要的。虽然项目驱动能让学生的课程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但仍需要思考其以何种形式承载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项目驱动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推进翻转课堂和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完成具体的课程任务中,也可以让学生以分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比如以30人的小班为例,可以分成15组,每2人一组来共同完成任务。在PS平面设计课程中,若要求学生做一张节日贺卡,那学生可以根据任务要求,通过搜索网络资源来得到图片和文字素材,然后将得到的素材制作成满足任务要求的贺卡。制作贺卡需要考虑的要点包括主题符合、知识点满足、构图合理、创意新颖独特、制作认真、价值观正确等方面。完成之后,各小组可以派代表讲述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然后再通过小组间互评和教师总评来得到最后结果。这样的过程能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更加主动地学习,更深刻地学习知识点,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除了平日常规的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开展课程比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浙江音乐学院在17级新生中就开展了主题为“朗诵艺术社团LOGO设计大赛”的平面设计PS大赛,并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切入开展。通过这样的比赛性教学任务,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让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得更有针对性和动力;也间接地区分了课程难度,让学有余力或者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有更深度的学习和发挥才能的空间。此外,在这样的大赛中,也可以发掘在PS设计方面出众的学生或者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才干和兴趣所在,为之后的大型比赛储备人才,并让学生在学业和就业方面做一些思考。这次大赛的一等奖得主就是因为对PS有兴趣,不但logo设计得好,而且PPT文案说明也做得非常精美、详细,如图1所示。

2.计算思维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思维已成为当今所有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并最终成为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6]。解决问题是运用计算思维最根本的目的。我们可以以陈国良院士的见解来简单理解计算思维,即计算思维是人们能通过约简、转化等一系列方法把遇到的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可以解决的问题和人们已经解决的问题[7]。早在2010年,国内九大高校在西安交大发表了《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其核心要义是把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并完善大学计算機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8]。根据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5年推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将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任务。

在新工科建设中,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学计算机教学将从侧重传授计算机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侧重培养思维能力,从简单地把计算机课程看成具体计算机类软件的应用转变成将其看成是计算机基本素养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相辅相成的一种整合型素质培养,而计算机通识性课程的核心内容将变成计算思维。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能促进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反之,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促进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采用项目驱动法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正如北京联合大学于宁等人在文章《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也认为,开展多元化混合式教学的方式是培养计算思维的良好模式。

3.课程内容

根据艺术生的特点以及本课程学分与课时从2015级的总学分5学分、总课时112课时调整成2017级的4学分、总课时64课时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逐年做了调整。通过新生摸底测验、考试反馈、学生课程调研等方法,目前已从单纯教授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调整成第一学期主要教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办公软件,第二学期教授PS。其具体改动如表1所示。

2019年继续深化课程建设,基于国内广大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情况(如类似衢州学院这样的本科学院已不设办公软件类的内容,而是直接将课程名改为更具体的课程内容名)和新生的基本信息素养情况,继续对2018级大一新生课程做内容调整。计划直接删去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Office办公软件部分,将其放入公选课。目前,已开设高级办公软件应用选修课,且选课人数满员。这个情况和以前上办公软件必修课时的不重视形成鲜明对比,也说明该部分应归入选修课范畴,因为既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的“没必要”和“不重视”,也满足了少数学生的需求。原来的课程计划于2019年调整成第一学期上平面设计课程,第二学期上数字音频处理和多媒体动画制作课程,基于教务处将本门课程的总学分调整为3学分的要求而改为第一学期2学分、第二学期1学分,但总课时仍是64课时,每学期32课时。这就使内容权重显得有点不合适,最终权衡后,直接改成和音乐学院学生需求更贴近的内容即数字音频处理和视频剪辑处理两大模块,并将PS平面设计课程列入选修课范畴。如表2所示。

这种渐变式的课程调整,让师生有了更好的接受程度,也让教改工作更好地落地和贴近学生的真正需求。在有了一定积累后,可参考《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多维立体化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中提到的,即结合专业特殊需求自编教材。目前我校所有计算机教师已具备良好的著书经验——都已与武汉音乐学院合作,参与编著教材《计算机基础理论及应用技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4.教学资源配置

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上,可考虑共享开放机房政策、图书馆电脑增设计算机课程类软件等方式。目前机房采取专人管理,保障了上机类课程的有序开展,但周末、节假日和晚上都不开放,这样学生课后没有练习的机会。开放机房后,可以安排高年级学生自愿参与课外辅导,这样可以弥补平时上课时由于是大班上课教师不能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的缺憾,使得基础较弱的学生能及时跟上进度,得到帮助,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增添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消除他们的不适感[9]。可以考虑和学生处、教务处等合作,让学生以勤工俭学等方式来参与。学校的图书馆一般都配备有信息阅览器,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优质教学资源。目前学生在学校图书馆还不能利用图书馆电脑来做大学计算机类课程的上机练习可以考虑。同样可以考虑通过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牵头合作的方式,提高图书馆电脑的使用率,增加可上机做计算机类练习的场所和时间段。这样既可方便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可间接促进他们学业的进步。

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完善课程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等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总结

本次艺术类高校计算机课程所做的“1+1+n”的课程改革和实践,主要依托浙江音乐学院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来完成。其中,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改措施,具体有:一是利用超星学习通、微信公众号、服务器等线上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学结合。二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得到数据,并进行课程数据分析和课程建设。三是结合课堂任务案例式教学和课程比赛等方式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四是融合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五是根据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特点所做的教改措施。六是根据音乐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而进行课程内容调整。除此之外,还通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完善考试内容和方式来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实践证明,用上述教学方法和教改措施有利于促进艺术类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为深化实施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伍李春,李廉.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17(12):62-69.

[2] 高迪,印桂生,孙建国.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研究:评论《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与實践》[J]. 高教探索,2018(9):131.

[3] 孙莹. 关于天津音乐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44.

[4] 徐晓飞,傅育熙,李廉,等.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 MOOC 发展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5(11):6-10+30.

[5] 陈明兵. 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明日风尚,2017(17): 47+75.

[6] 于宁,戴红,安继芳,等.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时代,2017(9): 72-74+78.

[7] 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8] 王欢,夏良.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联动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16(2):138-141.

[9] 王哲河,李达辉,陈作聪. 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多维立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8(4):126-130.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计算机大学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至善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